温孟滩的乡音
罗敬选
2025年6月14日上午,洛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组织部分骨干会员、企业家、摄影记者等一行20余人走进著名的黄河小浪底移民搬迁区------温县招贤乡仓头村,采风调研,共话乡情。
一望无际的温孟滩位于黄河北岸,此时田野里大片大片的麦子已收割完毕。
看!干净整洁的社区,宽敞笔直的街道,优美的居住环境让人眼前一亮。二十多年前从洛阳迁来的十多个移民村依次分布在这里。

一座高大的仿古门楼映入眼帘,仓头村-----三个红色大字赫然在上。两边的对联:(1)柳绿桃红生态滩区风光好,莺歌燕舞和谐苍头岁月新。横批---美丽家园。(2)仓禀充盈锦绣地,头聪耳明睿智人。望着一幅幅欢迎我们远道而来的精美对联,才知道如今的仓头村是最美移民村的典型代表。他们怎样从移民群中脱颖而出完成华丽蝶变呢?我们还得从二十多年前的那段历史说起。
为了响应国家号召支持国家重大水利工程小浪底水库建设,移民总数高达20万人。仅洛阳市实际搬迁人口9.81万人,分别安置在义马、孟州、温县,甚至更远的原阳县、中牟县等。这种“舍小家为大家”为祖国水利建设做出巨大贡献和牺牲的移民精神,永远值得颂扬!仓头村仅是小浪底移民中的一朵小小浪花。
仓头村原属于洛阳市新安县仓头乡仓头村,共有6个村民组。668户,2340人。1998年5月28日,仓头村两委接到河南省人民政府移民办公室通知,于6月20日前到温县招贤乡安置。6月18日,村两委率先到达温县招贤乡安置地---南部5公里外的温孟黄河滩区,规划出2800亩良田、420亩新家园!
当时的温孟滩杂草丛生,荒野遍地。仓头村党支部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冒着酷暑炎热,筹建简易工棚,热火朝天地投入到新村建设中。
“白天上蒸下烤,夜晚蚊虫叮咬,就地挖坑支灶,烧火做饭割草……”。在村两委的带领下,经过一年多的艰苦创业,仓头新村雏形初见:建成了群众急需的中小学、幼儿园、医院、面粉厂等公益设施,为群众搬迁解决了后顾之忧!同时还以各种优惠条件招聘到了30多名老师,彻底解决了孩子们上学难的问题,建成了730所民宅,均为三室一厅,整齐分布在十字大街的两侧。村两委干部一边开荒种地搞建设,一边组织村民搞搬迁。干部抓队,党员包户,出色完成了“按时迁出,安居温县”的历史壮举!
1998年8月25日公开选房。自7月28日开工以来,仅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就将730所民宅处理完毕。村党支部根据“公平、公正、透明”的原则召开了村民大会,采取群众优先“抓阄”的办法,妥善解决了宅基地问题!
村支书李宝林也兑现了面对省、市、县、乡和1000多名人民群众的郑重承诺:我们绝不辜负各级领导对我们的关心和支持,绝不拖小浪底工程的后腿,一定要高速度、高质量把新村建设好,让村民尽早迁出苦区,住进新居的铮铮誓言!
1999年5月,仓头村全村搬迁完毕。1999年6月,在紧张的新村建设中,村支部组织机械人力在所拨的二两千八百亩土地上种上了第一季小麦,并于翌年喜获丰收,每人分得300斤口粮!硬生生将“茫茫黄河滩,十里无人烟。天晴满天灰,雨天大泥潭”变成了美丽富饶的仓头新家园!进一步体现了新时代、新征程的移民精神:服从大局、甘愿奉献的爱国精神,心系群众、一心为民的民本精神,万众一心、团结互助的协作精神,创新创造、积极进取的拼搏精神。
付出就有收获!仓头村人民也从原来的小山区来到了一马平川的黄河滩区,出行更为方便快捷,住房条件得到改善,家家户户都住上了2——3层的小洋楼,庭院十分宽敞,粮食增产了,由原来的零星坡地到现在大块大块的沃野良田,小麦亩产600多公斤以上。
“全国小麦看河南,小麦高产在温县”这不是一句空话,而是沉甸甸的麦子在向大地致以最深情的告白!
二十六年过,弹指一挥间。搬迁温县、根在河洛的仓头人民大力发扬“舍小家为大家”,以国家大局、民族利益为重的甘愿牺牲、奉献的移民精神,不断克服初到温孟滩时气候、语言、生活习惯等重重困难,通过改良土地,与当地村民和睦相处,在产业融合和共同富裕发展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并结合当地农产品开发、种植中药材等走上了小康之路。
仓头村还是全国文明先进村镇、省级生态文明村、卫生村、全省小浪底移民生产开发十佳村、省级党风廉政建设先进集体……这些荣誉的获得不仅为洛阳人民争了光,也真正体现了“留得下、稳得住、能致富”的国家号召。他们虽远离故土,却乡音未改,情结永存!
“现在大多数村民都不靠种地为生了,采用土地流转交给种植大户,出门打工又多挣了钱,找到了更多的致富门路去自主创业。”村干部徐闯子如是说。例如昊天九蒸九晒熟地黄家庭农场,顶养生物科技公司的山药粉加工车间、冷冻库、恒温库等。这两家公司又采取了“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创新怀药发展的理念,提升企业自主创新力,走产、学、研相结合之路,还高薪引进科技人才,并与河科大基础医学院合作成立了顶养工作实验室,打造铁棍山药的高端产品延伸,秉承“地道药材,古法精制”的理念共守怀药文化,守护自然馈赠的“土地黄金”,扎根怀州沃头,传承千年药香,做好药食同源早餐系列产品,拉长产业链条。
花木的根,总深扎根土层,赤子的心,总依恋乡情!仓头老乡们忘不了家乡那迄今传承1900多年的威风锣鼓,气势恢弘,震天撼地!忘不了黛美娘娘回舅家时种的那棵高约4丈、粗有丈余的千年古槐,树冠达100多平方米……更有那上、下两层砖石结构的雄伟建筑玉皇阁,四周出檐,均系铜铃,迎风清脆而响,似神仙奏曲,荡人心肺!
浓浓的乡情里还有东汉光武帝刘秀吃后赞不绝口、流传了2000多年的仓头卤肉,祖师爷鲁班的弟子制造的仙人桥,兵学亚圣孙膑相关的仙人洞、桃花山、虎头山……这些无一不蕴含着仓头悠久的历史文化!
党建引领促发展,为让仓头村村风更文明,村民更富裕、环境更美好,经济更繁荣,如今的仓头新村又有了新的主攻方向---在党建引领下,构造和谐社会,创造幸福生活,传承文明新风,打造宜居环境,全面振兴经济,发展观光农业……
想你的风,吹到了温县仓头村。久旱逢甘霖的雨也下在了仓头村!在仓头老乡们的热情带领下,我们又兴致勃勃的参观了全国著名太极拳圣地---陈家沟,全国首座小麦博物馆,仓头村史馆。有了粮食、住房,过上了小康生活,这一趟温县仓头之行,总算告慰了我心中“你在他乡还好吗?”的那一份别样乡愁!

在他乡好,融入他乡,创造新家园,不忘河洛情。
移民温县,根在河洛------这是来自温孟滩的乡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