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的庙会
郭继堂
记得小时候,每到农历的六月初一,是家乡利民最热闹的时候。古镇利民,是朔州最西边的一个具有军事战略要地的一个小镇,也是宋代杨家将镇守三关六镇十八堡的其中之一堡,是一座有四大街,八小巷,七十二个串串巷的小山城。不知道这个古镇的六月初一庙会的起源与发祥,但只知道每到六月初一的庙会,周边村村的人们,无论是沾亲的,还是带故的,大家相约在这座具有个性特色的西山小镇。
在我的记忆深处,儿时赶庙会的场景,犹如一幅色彩斑斓的民俗画卷,永远鲜活地铺展在那里。小城的东西南北四大街,你看那临街的大小商铺里面,小商小贩的摊位,各色各样的小商品琳琅满目,什么针头线脑,什么小吃小喝,也算得上丰富多彩了,整个小城充满了热闹,有做买卖的吆喝声,戏园传出的锣鼓声,人流穿梭的喧嚣声,构成了一副热闹非凡的小城夏日上和图,
每当回想起来,心中便涌起无尽的温暖与欢乐。
那时候,家乡的庙会总是在最热闹的时节举行,仿佛是一场被岁月特意安排的盛大狂欢。每当庙会的日子临近,整个村子都像被注入了一股神奇的活力,大人们忙碌着准备,孩子们则在大街小巷里欢跑,传递着即将赶庙会的喜悦,空气中到处弥漫着兴奋气息与期待的浪漫。
庙会开始的时候,阳光总是格外明媚,老天仿佛也在为这场盛会助兴。我和小伙伴们像一群出笼的小鸟,迫不及待地奔向庙会的场地。还没走到,远远地就能听到嘈杂的人声、小贩的吆喝声、还有那欢快的锣鼓声,交织在一起,如同奏响了一曲热闹非凡的交响乐,我的心也随着这节奏兴奋地跳动起来。
一到庙会,眼前的景象简直让人眼花缭乱。庙前的空地上,密密麻麻地摆满了各种各样的摊位,一眼望不到头。有卖五彩斑斓的糖人儿的,师傅们就像神奇的魔法师,手中的糖浆在石板上随意挥洒,眨眼间,栩栩如生的小动物们便跃然眼前,仿佛下一秒就要活过来似的。我总是站在旁边,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师傅的手,羡慕不已,等拿到属于自己的那个糖人儿,心里别提多开心了,小心翼翼地举着,舍不得吃,仿佛那是世界上最珍贵的宝贝。
不远处的糖麻花摊位糖,也总是围满了孩子,那一根根蓬松、酥脆可口的麻花,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诱人的光泽。轻轻咬上一口,瞬间在口腔里散开,一直甜到心里去,那种滋味,至今想起来,仍让我忍不住嘴角上扬。还有糖葫芦,一串串红彤彤的山楂被晶莹的糖衣包裹着,像极了喜庆的红灯笼,咬上一颗,酸酸甜甜的味道在舌尖上绽放,那感觉简直妙不可言。
除了美食,庙会上的各种民间艺术表演更是让人目不暇接。最让人迷惑的就是那个挑着“西洋景”担子的人,四周围的水泄不通,强烈的猎奇心,不懈的求知欲,让我紧追不舍,使尽全身力气,挤在人群里,相一探究竟。随着那位先生的唱声,看着他手中上下翻腾、蜿蜒游动,仿佛要直冲云霄;爬在一个有放大镜的观察孔前,里面时而动物则活灵活现的跳跃翻滚,时而还时不时地向观众眨眼、作揖,逗得大家哈哈大笑。还有奇山秀水的山水风景,也有田园风光的壮美画卷,让我们这些孩子惊叹不已,忍不住大声喝彩。
而那搭在小城中心地带的戏台,更是整个庙会的焦点。演员们身着华丽的古装戏服,浓妆艳抹,在台上唱念做打,演绎着一个个精彩的故事。有的能看得明白,有的则是朦朦胧胧。虽然那时的我还不太能听懂戏里的内容,但却被他们的表演深深吸引,看着他们在台上的一招一式,我这个小戏迷,仿佛走进了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的世界。庙会的戏曲,一唱就是五六天,多半是下午一场,晚上一场。这五六天的时间,十多场戏,很充实,很过瘾,很着迷。通常情况下,都是开的整本大戏,多数是朔州地方戏曲大秧歌,剧目很多很多,比如:
打金枝,骂金殿,
打渔杀家牧羊圈。
秦香莲,铡美案,
韩琪杀庙明公断。
九件衣,困雪山,
姊妹易嫁十五贯。
圈席筒,王宝钏,
征西算粮大登殿。
打经堂,翠屏山,
夜宿花亭江夏县。
空城计,收姜维,
杀楼泥窑看庄园。
舍水桥,日月图,
姜郎休妻生死恋。
乌玉带,对棱花
桂英挂帅伴走山。
小牧牛,还赶脚
狸猫敢将太子换。
等等,无论哪一出戏,观们好潮,争相观看。台上表演唱戏的师傅们,专业性强,艺术精彩,十分专注。台下的观众们则或站或坐,全神贯注地看着演出,时不时地爆发出一阵喝彩声和叫好声,那场景,真是热闹极了。
家乡的庙会也是一个充满新奇和惊喜的地方。在角落里,还有卖各种小玩具的摊位,那些五颜六色的风车、拨浪鼓,轻轻一转、一摇,就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仿佛在召唤着我们。我总会缠着大人给我买上一个,拿在手里,不停地摆弄着,一路走一路玩,感觉自己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孩子。逛累了,就跟着大人去吃一碗热气腾腾的羊杂,或者来一个香甜的油食子。坐在简陋的桌椅旁,看着周围来来往往的人群,听着他们亲切的交谈,感受着那浓浓的烟火气,心里满是踏实和满足。那时候,人们虽然是过着艰苦的生活,但人情世故是纯正的,质朴的人们,浓浓的亲情,真诚的友情,憨憨的真情,处处洋溢着愉快,满足与幸福。
儿时的庙会,不仅仅是一场热闹的集会,更是我童年生活中最美好的回忆。它承载着我对童年的眷恋,对家乡的热爱,以及对那些纯真岁月的无尽怀念。如今,虽然已经远离了儿时的庙会,但那份欢乐和温暖,却永远留在了我的心中,成为我生命中最珍贵的宝藏,每当想起,都能让我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一份慰藉,感受到那份浓浓的乡情和亲情。
马上又到六月初一的家乡庙会,此时此刻,只有满满的回忆,静静的眷恋和浓浓的渴望,但愿故乡依然如故,小城依然如故,亲朋好友依然如故。
郭继堂,笔名:大山。男,中共党员,大学学历,法律专业,经济师。中国文化信息协会文化传播工作委员会会员
中国书画协会会员
中国教育电视台水墨丹青书画院会员
内蒙古自治区诗词学会会员
包头市诗词学会副会长
包头市鹿野散曲社社长
东方诗人诗社包头分社
主编
包头市九原区文化学会副会长。
包头市翰林书画院院士
包头市梅竹斋书画院院士。作品散发于神华集团公司内网和包头能源公司内网文学交流、山西省朔州市电视台一度、《朔州日报副刊》金龙池、“朔州诗雨”和《内蒙古诗词》《包头诗词》《沙河文艺》《巴盟诗词》和《作家》等栏目。
手机号:1384828938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