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躯筑梦大漠深处:退伍军人杨志杰用生命复原丝路文化记忆
——七项工程勾勒图木舒克文明轮廓,负债十数万坚守文化传承
中新网新疆图木舒克 6 月 24 日电(易然)
一、红胶泥里的生命重量:五十公里外的考古式挖掘
叶尔羌河古河道的烈日炙烤着龟裂的河床,一个壮年男子佝偻着身躯,用锈迹斑斑的铁锹铲起暗红色胶泥。这是他第 132 次来到这片距市区 50 公里的荒滩,沉重的泥筐需徒步两公里才能装上车。胆囊摘除、半肝切除的手术疤痕在汗水中隐隐作痛,而他眼中却闪烁着执拗的光 —— 这些沉淀千年的红胶泥,将在他手中复活成古尉头国的佛寺遗址微型雕塑,就像20年前完成《丝路中道名城据史德》著作一样,47 岁的他在与病魔博弈、与时间赛跑。
他叫杨志杰,家住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图木舒克市53号小区。
二、从病床到工作室:负债十万的文化苦旅
2022 年,四次住院、切除拳头大肿瘤的杨志杰,在离职证明上按下手印时,妻子留下的离婚协议与病历单叠放在一起。身体稍好些,失去收入的他曾在凌晨三点的街头开代驾,建筑工地搬建材,在工地食堂帮厨时被蒸汽烫出满手燎泡,挣钱赡养父母,培育女儿。手头稍宽裕些,他便把所有积蓄投入工作室,高额投资像巨石压在肩头,却催生出一项项震撼人心的文化工程。
三、小小刻刀凿开历史迷雾:非科班者的文明拼图
在他的工作室里,宣纸铺就的长卷《回望尉头》蜿蜒 50 米,蝇头小楷撰写的《尉头寺》《尉头河畔》共,80 余万字,笔尖在宣纸上留下血痕般的印记。更令人动容的是微型雕塑群:被盗掘流失海外的唐代彩绘佛像,在陶土中重获新生;消失的烽燧遗址通过微型模型再现历史深处的面貌;刀郎木卡姆艺人的雕塑指尖,仿佛能弹出千年乐音。“海外博物馆里的图木舒克古代文物,我要让故乡人也能亲眼看见。” 他摩挲着未完工的佛塔模型,指节因长期接触胶泥而粗糙如锉。
四、未竟之路:用残躯擦亮丝路坐标
如今的杨志杰:白天在建筑工地搬砖换取生活费,夜晚伏在台灯下雕琢。大女儿在乌鲁木齐读大学的学费、父母的生活费,连同工作室的物业费,像链条般捆住他带病的身躯。但当参观者啧啧称赞时,他笑着抹去眼角的沙粒 —— 那是大漠馈赠的勋章,也是文明传承者的墓志铭。
“只要还能握笔,还能捏泥,就要让图木舒克的样子,清晰地留在这片土地上。” 暮色中的工作室里,孤灯映着满墙雕塑草图,恍若千年丝路在尘埃中重燃微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