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地生花廿八春
——古广祥先生新联赏读
文/高 扬
夏夜万家灯火之时,远在香港的古广祥先生发来了他的对联新作,细品之下,药香与港韵款款而来。
今年7月适逢香港回归祖国28周年,古先生撰写了一副本草对联:
君迁/熟地/生甘遂;
土哺/前仁/拔萃团。
这是一副凝结着草木气息与家国情怀的本草对联,作者将中草药的性味与香港的发展脉象巧妙勾连,以草木为墨、平仄为引,在平仄对仗间弹奏出国度昌盛、人才归巢的优美旋律。
古先生介绍说:香港特区政府为发展经济,频频推出多项利多政策,并积极向全球推出“优才计划”,尤其欢迎早期移居海外的港人回流创业。时至今日,人才回流明显,且见业绩。古先生巧妙遴选中药名,形象地展现了特区“优才计划”的成果。
上联中的君迁,又名“君迁子”。宋·唐慎微《证类本草》载“君迁子味甘平,无毒。主止渴,去烦热,令人润泽。”这味药名带“迁”字,让人想起《诗经·小雅》“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的归巢欢歌。恰如早年移居海外的港人,虽远渡重洋,却始终怀抱着故土情结。当香港特区政府“优才计划”的春风拂过,这些漂泊的“君迁子”便如药材成熟般,带着累积的智慧与财富回归“熟地”。
“熟地”作为中医药里的补血要药,据说是取“地黄”根块经九蒸九晒而成,色黑如漆、味甘如饴。在联中,“熟地”既是对香港这片“熟悉土地”的双关隐喻,亦暗合其“生精益髓”的药理——香港以完善的营商环境为土壤,让归来的人才如熟地得火,在蒸晒淬炼中释放最大能量,呈现出“生甘遂”的蓬勃生机。
“甘遂”一味,其名“甘”而性“遂”,虽苦寒却能通利二便、破积散结。联中“生甘遂”三字可谓“联眼”,既指人才回流催生的经济活力如甘遂破积般势不可挡,亦暗合“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美具”的古典意境。君迁子归巢、熟地生精,甘遂般顺畅,这药材特性与时代机遇熔铸一炉,草木之性成为香港发展的生动注解。
下联的“土哺”既是药材名,又取“土”之厚德与“哺”之滋养。在中医药理论中,“土”对应脾胃,为后天之本。香港特区政府推出的利多政策,恰似沃土育苗,以“优才计划”为甘霖,哺养归来的人才根系。这种将政策比作“土哺”的隐喻,既延续了中国古代哲学和医学典籍“土载四行”的哲学思维,又让联语带上的烟火气息,宏大叙事以草木般的质朴来表达,构思新颖,文辞独特。
“前仁”,即车前子,别称车前实、虾蟆衣子、猪耳朵穗子、凤眼前仁等,在联中有双关之妙。其一,谐音“前人”。前辈港人积累的经验智慧,为后来者铺就创业坦途。其二,双关为“前辈仁德”与“药材果仁”,既指早期移居海外的港人似果仁藏智,亦言他们回归后如仁药润肠,推动香港经济血脉畅通。一词多义的精妙设计,恰似中药配伍中的“君臣佐使”,让语义在多重维度上相互呼应。
结句“拔萃团”三字,如文中豹尾,简洁有力、收束升华。麝香因香气浓郁且药用价值卓著,被赋予“拔萃团”之名,寓意“出类拔萃”的药用地位。“拔萃”出自《孟子·公孙丑上》:“圣人之于民,亦类也;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本指才德超众,在此却与“团”字组合,暗合中药“团剂”之名。联中既指人才汇聚如药团凝聚药力,亦喻香港各界在“一国两制”下形成的“拔萃”合力。这种将儒家思想与中医药文化熔铸的表达,让人浮想联翩。当“土哺”滋养、“前仁”铺路,自然凝聚成“拔萃团”的磅礡力量,在维港之畔奏响时代强音。
细品全联,“君迁”为君,统摄归心;“熟地”为臣,厚植根基;“甘遂”为佐,通利脉络;“土哺”为使,调和诸药;“前仁”为引,贯通古今;“拔萃”为合,凝聚精华。这种暗合中医药“君臣佐使”理论的联语结构,与作者去岁“朋朋熟地开金锁,组组重楼打米花”形成巧妙呼应——去年之联以“朋朋”状人才云集,“组组”写团队协作,“重楼”(七叶一枝花)、“米花”(款冬花)等药名如星斗罗列;今年之联则以“君迁”续归巢之绪,“拔萃”展聚才之盛,两联合璧,共同记载着香港回归后的发展脉象。
若以诗词比之,此联既有李商隐“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工巧对仗,又具苏轼“乱石穿空,惊涛拍岸”的豪放气势。当“君迁”遇上“土哺”,是“胡马”与“北风”的千年对话;当“熟地”滋养“前仁”,是“长江后浪推前浪”的时代接力。在香港回归28周年的历史节点,这副本草对联用文化的脉络贯通古今的情怀。正如文天祥所言:“理身如理国,用药如用兵。人能保天和,于身为太平。”古广祥先生以药为墨、以联为方,在平仄韵律间,绘出香港“熟地生花”的繁荣图景,尽显家国情怀。
高扬:文史写手,中国楹联学会会员,江苏省楹联研究会理事、仪征市楹联学会会长。诗词联文多次获省市国家级一二三等奖,央视春联征集七度九联登榜,两次进入十佳,逾百万字文学作品发表于国家省市级报刊及电台。省内外诗联讲座数十场,受到专家与听众的佳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