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末,暑气未消,开封的中国翰园碑林却自有一番清雅韵味。园内绿树成荫,亭台楼阁错落有致,古朴的书法碑刻与潺潺流水相映成诗,处处弥漫着厚重的中华文化气息。

这一天,前来参加“中韩百名书画家”邀请展的韩国碑林园创建人、理事长许由,再次踏入这片书画艺术殿堂。以往,这里诉说着古老故事的碑刻和墨迹,总能令他沉醉赞叹。然而这次,中国翰园碑林董事长李孝平展示的两幅篆书作品,却让这位对中国书法研究颇深的文化名人震撼不已。只见每个字笔锋行至末处,骤然化作一滴将坠未坠的墨珠,或圆润欲滴,或牵出细若游丝的墨痕,恰似檐角垂落即将触及水面时定格的水滴,灵动飘逸,行云圆融。许由从未听闻过这种篆书,连问:“何种书体?哪个名家所书?作者何人?”李孝平笑着揭晓答案:“这种篆书叫‘滴水篆’,也叫‘豆篆’,作者是一位农民,我老家的堂叔,名叫李会召。”许由既震撼又惊讶,经与李孝平商量,他决定将这两幅作品带回韩国碑林珍藏,并计划把它刻在石碑上永世流传。
李会召的故乡清西村,位于巩义回郭镇东部,原属清易镇。据明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巩县志》记载,清易镇有“福、禄、寿”三街,清西村为“寿”街,因地处古清溪西部而得名。这里历史悠久,古风厚重,清代举人李恺、民国“长桑”名医李诏亭、当代文化愚公李公涛等名人皆祖籍于此。1944年,李会召就出生在这片文化底蕴深厚的土地上。

崇文尚善的风气,如同春日细雨,无声却有力地滋养着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灵魂。当同龄孩童在田野间追逐、在村头巷尾嬉戏时,五六岁的李会召却总爱静静地守在写字、画画的大人身旁。他看毛笔在宣纸上挥洒出方块字,看大娘大婶们扎花描凤时巧手翻飞,满心满眼都是好奇与向往。这份对书画的痴迷,在他幼小的心灵里种下了艺术的种子。父母为生计早出晚归,无暇顾及他的喜好,更无法为他提供笔墨纸砚和指导。但对画画的渴望驱使他另辟蹊径——捡拾烟盒临摹图案。当地常见的“先锋牌香烟”盒上,骑马持枪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他便用铅笔细心描摹。这幅临摹作品得到了大人的夸赞,也成为他艺术之路的处女作,让心中的艺术灵种开始萌芽。
1958年,凭借对艺术的热爱与努力,李会召考上了巩县工人技校。在技校里,他如饥似渴地学习初中知识。然而,1960年的饥荒如一场冷雨,浇熄了校园的灯火,学校被迫解散。李会召攥着卷了边的笔记本,无奈回到田间。但他从未放弃对艺术的追求,补丁裤兜里总揣着磨短的铅笔。烈日下的田埂旁,他用断铅笔在烟盒纸上描摹云卷云舒;月夜里的晒谷场,他拾起碎瓦片,在泥地上勾勒教室窗棂的轮廓。那些未完成的学业,都化作泥土下悄悄生长的艺术梦想。
命运的转折出现在李会召遇到了堂哥李公涛。李公涛,字同义,正是后来耕耘30年创建中国翰林院的当代文化愚公。早年,他在回郭镇开办工艺美术厂,辍学在家的李会召得以进厂工作。在这里,他从石膏板制作到绘画,在堂哥的指导下用心学习。别人休息时,他在车间琢磨绘画技巧;遇到不懂的,便虚心请教,即便遭训斥也毫不退缩。河南省著名山水画家冯占云来厂指导时,他又抓住机会学习绘画基础、色彩运用、构图等知识,艺术造诣突飞猛进。然而,工艺美术厂仅开办两年,因李公涛远赴开封而停办。李会召再次失去艺术深造的机会,无奈返回家乡,后成为巩县天坡水库的管理员。这一待,便是21个春秋。尽管生活逐渐安定,他却始终坚持习画写字,等待命运的下一次转机。
1968年,成为李会召艺术生涯的关键节点。这一年,堂哥从开封带回一幅独特的篆字作品,每个篆字下方缀着灵动的水珠,仿佛赋予文字生命。李会召一见倾心,当即决定学习这门被称为“水滴篆”的独特技艺。面对堂哥关于学习难度大、进度慢的提醒,他坚定地说:“没事,我耐性好,能坚持,关键是我太喜欢这种书法了。”从此,他踏上了钻研水滴篆的孤独征程。

篆书,作为古文字的瑰宝,狭义涵盖大篆与小篆。大篆包含金文、六国文字,留存着象形文字的古朴神韵;小篆则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推行“书同文”政策的标准化字体。历经岁月沉淀,众多书法家钻研创新,衍生出“铁口篆”“鱼虫篆”“花鸟篆”“垂露篆”等特色篆书体。篆书以圆转流畅的笔意、典雅优美的字形,成为书法艺术长河中经久不衰的经典。而李会召学习的滴水篆,当时却无现成字帖可依。他四处借阅临摹,后来借助电脑一字一字下载,亲手汇编装订成册。堂兄因病放弃练习,转向草书,李会召却选择独自坚守,在这条无人问津的艺术之路上奋力前行。
在天坡水库工作的20年,是李会召书法厚积薄发的时候。工作间隙,他就地取材,用树枝蘸水在地上练字,反复雕琢每个字的形态。水库的自然景象成为他的灵感源泉——下雨时,他观察雨滴坠入水面的涟漪;风平浪静时,他品味水波舒展的纹路。“上善若水,水滴石穿”不再是空洞的文字,而是融入他内心的精神力量。离开水库后,即便做起电线生意,生活忙碌,他也在卧室腾出半间屋子作为工作室。清晨,第一缕阳光洒进院子时,他已研墨提笔;夜晚,月光爬上窗棂,他仍沉浸在书法世界。无数个日夜的练习,纸张堆积如山,手指磨出老茧,却从未动摇他对篆书的热爱。
李会召不满足于简单复刻,他深入观察房檐滴水,将水滴的灵动、圆润与篆书圆转的笔意相结合。起初,笔下的“水滴”生硬呆板,但他毫不气馁,不断调整用笔力度、速度和方式。经过长时间探索,他终于领悟到写好滴水篆的秘诀:起笔沉稳蓄势,如水滴凝聚;行笔流畅自然,似水滴坠落;收笔利落有韵,若水滴落地。同时,注重字的结构布局与水滴形态呼应,使作品呈现和谐统一之美。

李会召热爱读书,伟人诗词的磅礴气势、古诗词的格律之美,都深深影响着他的书法创作。他的篆书作品多以毛泽东诗词和古诗词为蓝本,书写“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时,古朴的线条中透着豪迈;书写“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时,婉转的笔画诉说着旷达与思念。此外,他还深入学习易经、佛学,将阴阳平衡、刚柔并济的哲学融入书法,让篆书既有金石之硬朗,又含流水之气韵;在佛学的宁静中沉淀心境,摒弃杂念,赋予每个篆字独特的韵味。
堂哥李公涛曾对他的作品赞叹不已,称其已远超自己,还计划向国家书法评选机构申报奖项。然而,李公涛因病住院五年后离世,申报之事未能成行。但李会召并未气馁,他说写字是因为热爱,享受过程便已足够。
李会召世代为农,却家风淳厚,耕读传家。爷爷在家庭拮据时,仍省吃俭用拿出4元钱支持他购买画具,并充当模特;妻子默默承担家务,全力支持他练字;大儿子用工资为他买宣纸;小儿子从最初的不理解,到主动向朋友介绍父亲的作品,引得众人求字。在回郭镇,常有企业老板慕名求字,作为礼物赠送客户。李会召的书法逐渐“墙内开花墙外香”,作品流传至上海、北京、安徽、山东等地,许多外地人几经打听,只为求得一幅滴水篆作品。
用心之人,苍天不负。从2015年起,李会召的作品多次在全国中老年创新书画大赛中荣获创新奖,在“当代文化愚公”杯全国老年书画篆刻大展赛总决赛中获得优秀奖。他的作品被《中国书画导报》《中国老年书画家名录》收录,被韩国碑林园博物馆收藏并刻石流传,还被国家《瑰宝网》聘请为“特约书画家”。

在李会召看来,专注是成事的关键。在堂哥的工艺美术厂,他因专注刻苦,成为11名学徒中唯一出师者;他专注钻研易经,远赴鄂州学习,通过严格考试获得“预测师”证;而对滴水篆六十多年的坚守,更让他自成一派,世间无二。
“书,心画也。”书法如人品,李会召天性善良,待人赤诚。村里红白喜事,他主动执笔;春节时,为乡亲免费书写春联。李家祠堂筹建时,他被举荐为族长,为建好祠堂,他多次走访周边诸多祠堂,自费赴登封寺院考察画图,参与祠堂的设计和规划,为祠堂题字绘画制作描绘难度颇大的祠堂轴子,风餐露宿,不计报酬,全身心投入,同时挖掘家族历史,重现名医李兆廷悬壶济世的故事,助力祠堂成为回郭镇的文化地标。正如他所言:“写好字,先做好人;做好人,字自成章。”
2025年6月2日,我们在回郭镇李家祠堂见到了81岁的李会召。老人满头银发,眼角和额头刻满皱纹,身着浅灰色工装,虽陈旧却整洁,骨节突出的双手记录着与笔墨和生活较劲的岁月。初见时他略显局促,但说起滴水篆,便侃侃而谈。他展示昨夜刚完成的作品,用朴实的方言解读诗词内容,祠堂里,厚重灵动的书法与乡土气息交融,宛如一幅静止的风情画。

在他家的小院里,老伴多年前种下的丝瓜,已长成萦绕半院的丝瓜树,见证着他的书法岁月。二楼简易的工作室里,笔墨纸砚摆放整齐,宣纸、墨汁、毛笔,墙上挂满的作品,老式书柜里的字帖、书籍和获奖证书,陋室虽简,却满室墨香。李会召伏案挥毫,为我们演示滴水篆书法。窗外阳光洒落,与墨香交融,时间仿佛在此刻放慢脚步,唯有艺术的纯粹与热爱肆意生长。
这位身处乡间陋室的农民,凭借执着与热爱,在书法艺术天地开辟出独特新境。他的经历告诉我们:艺术从不限定于身份,只要心怀热爱、持之以恒,平凡人也能在笔墨间书写不凡,让古老的篆书绽放出新的光彩。
作者:崔丽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