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2025年5月17日下午,在结束“中小学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理念理论实践——在衡水探寻教育的第二种活法”,当代教育思想家及实践家孟国泰先生又深入到高一39班进行“己文化”“对子文化”建设,并分享了“高快作文的秘密”。孩子们以“自信自立”或“守正创新”为题进行了现场作文和互批互改,字里行间尽显青春活力与思想张力。今选“今日高快作文之星”尹作宁的作文稿,以飨读友。
笔尖轻触纸张,思绪飘回那庄严肃穆的大会堂,老师的谆谆教诲如余音绕梁,久久不散。我细细回味,从中悟出一个深刻道理:于不变中创新,在固化中前进。
于不变中创新,需找准独特角度,立意清晰明确。中国东方红一号建设团队,起初一直沿用前苏联的固有方案,建设进程陷入停滞。总设计师多次推翻原有设计,重新规划,却始终未能取得突破。一次偶然间,他从“横看成岭侧成峰”这句诗中获得灵感,对团队成员感慨道:“若一味照着爆竹的样子造火箭,注定难有成果。”于是,团队更换思路,重新出发,最终成功完成建设任务。这段故事中,创新的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在固化中前进,意味着要勇敢地走出舒适圈。因为角度决定高度,高度影响态度,而态度则决定人生走向。这也时刻提醒着我们,要在不变中寻求创新,在固化中稳步前进。
于不变中创新,还应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推开迷雾,方见天明。”苏格拉底曾有一次去远方拜访朋友,他没有选择乘坐马车,而是徒步前行。当朋友看到风尘仆仆的他时,关切地问:“哦,先生,你一路上一定累坏了吧。”苏格拉底却不以为意,笑着回答:“我只看到了沿途美不胜收的风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大多人就像这位朋友一样,只看到事物的表面,却未曾深入探究其内在本质。而往往,创新的机遇和破局的计策就隐藏在这些看似平常的表象之中。鲁班,作为中国古代著名的发明家,他发明的许多物件至今仍在使用。有一次,他在山间行走时不慎失足,被路边的野草割伤了脚。但他没有抱怨自己的不幸,而是仔细观察起那株不起眼的小草。受其启发,鲁班成功发明了锯。这些鲜活的事例都充分表明,我们应当于不变中创新,在固化中前进。
于不变中创新,关键在于青年,应从青年一代抓起。我们青年一代,朝气蓬勃,生长在国旗下,沐浴在春风里,有幸与这盛世相逢。我们定当不负这盛世,以创新为舟,以坚持为桨,在青春的呐喊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绽放人生的光彩。零零后小将全红婵,在奥运赛场上一鸣惊人,彻底刷新了人们对00后的固有印象,这何尝不是一种创新?泰戈尔曾说:“少年就是少年,他们看春风不喜,听夏蝉不烦,见秋叶不悲,冬雪不叹。”在这盛世中华,我们青年当自强,勇担时代责任。为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注入青春力量,从不变中探寻创新之路,从固化中迈出前进的步伐。
停笔于此,心中感慨万千。叹心中思绪如潮水般涌动,却难以尽数诉诸笔端;叹文章已至尾声,而心中所想尚未言尽。所幸人生路还长,我有足够的时间去书写更加华丽的篇章,去践行于不变中创新、在固化中前进的理念。
青力点评
尹作宁的这篇文章主题鲜明,围绕“于不变中创新,在固化中前进”展开论述。通过东方红一号团队、苏格拉底徒步、鲁班发明锯以及全红婵夺冠等事例,从不同角度阐述观点,论证较为充分。语言流畅,引用诗句、名言增添文采。是一篇有深度、有感染力的佳作,能引发读者对创新与前进的思考。
责编:唐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