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岁月里的精神微光
生活,就是最好的艺术。
——题记
初识姚赛荣老师,是在两年前的一次文友聚会中。年逾古稀的姚老师,身材高大,脸色红润,待人亲和,说话稳妥,给人一种踏实的感觉。其实早在几年前,我就在孟东花老师的公众号"依梦轻飞师生心语"上读过他写的几篇文章,文字朴实无华,却在细腻的叙述中蕴含着感人至深的情愫,如同黄土地上生长的庄稼,宽广平实却能滋养生命,给予我们精神领域的养分。因此,我对姚老师有了初步的印象。
姚赛荣老师是秦安县王尹镇姚沟村人,生于建国初期,与共和国同龄。他曾先后在王庙附中、姚沟小学、王尹中心小学、王尹中学等地任教,并担任过多年王尹中心小学校长、王尹乡教委主任。他爱岗敬业,关爱学生,以爱育爱,用对教育的热忱照亮了孩子们的人生。姚老师告诉我,他从小家境贫寒,历经艰辛,因此养成了勤俭节约、吃苦耐劳、乐于助人的品质。在几十年的教书生涯中,他总是把清晨第一缕阳光留给早读的学生,将暮色中的油灯留给待批的作业。那些年除了干好本职工作,他常在课间用自学的木工手艺修补学生桌椅,放学后为无数学生免费补习功课,像父亲般关爱贫困学生。每逢阴雨恶劣天气,他便与年龄较小且离家远的学生同吃同住,解决他们学习生活中的难题。这种身体力行的关爱,不仅化解了学生的实际困难,更在潜移默化中教会他们关爱他人、克服困难,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了坚实基础。
日常生活中的姚老师平和谦逊,睦邻亲友;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他助人为乐,不计得失。多年来,不论是学生还是邻里求助,他总是尽心竭力。在长期帮助他人修缮房屋的过程中,竟练就了精湛的木工手艺。朝暮往复的三尺讲台上,杏坛深耕的守望里,他用真诚书写无悔的教育人生;以爱为炬,照亮温暖一批又一批山村学子奔向外面的世界。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他用几十年的执著和信念,诠释着教育工作者灵魂的升华,温暖着如水的岁月。
时光荏苒,岁月不居,如今退休闲居的他,在时光的荒野里种地养花、写文习字,始终如一地用笔墨充实岁月,用踏实安定人生。
人生本就是一场盛大的体验,不论平凡与否,我们都将在人间烟火中拥有自己的半亩花田。
庸常之中,微芒不朽。姚老师将半生奉献给乡村教育,用宽厚仁爱为无数学子点亮前路,也用坚守和执著为他的教学生涯画上了完满的句号。或许源于农村生活的缘故,退休后的他钟情于农耕,喜欢种花养鸟,喜欢做一些手工制品,喜欢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田园生活。休憩之余,在翰墨生香的花园书房里,面对窗外远山辽阔、白云漂游,他像一位静静伫立世间的智者,赋岁月匆忙以偶尔的闲情逸致。修剪花木、读书习文;在平淡与芜杂的烟火生活里,粗茶淡饭、笔墨相伴;在热爱与生活的浓淡相宜里不疾不徐、宁静致远,就连自家庭院都被他经营成流动的田园诗——日升日落间,他坚持书法练习,博采众长;四季更迭中,他静守流年,与时光温柔相待。二十余年翰墨寄情,诗词写意,用精巧的手工雕琢岁月,以劳作的收获熨帖生活。
去年秋日拜访时,我目睹了他制作的木雕相框与造型别致的花架。那些浸润岁月的手工艺品,那些被他抚摸过无数次、镶嵌着全家福的相框,仿佛被时光赋予了生命,每道纹理都在诉说故事;优雅的花架静立角落,散发着智者的魅力。在他简朴的花园书房里,这位面色黝黑却目光清亮的老人,谈书法、论根雕、话人生,脸上沉淀着岁月赐予的宽厚与从容。当他说起"春读书,兴味长;磨其砚,笔花香"时,那份洋溢在脸上的恬淡从容,让钢筋水泥中久居的我们,竟在他的田园生活里寻得了久违的安宁。
春风有信,岁月含情。闻悉姚老师的诗文集《生命的星空》即将付梓,作为受其关爱良多的后辈,感激之情油然而生。他对我散文的直言指正,兄长般的鼓励提携,令人愈发敬重其人品——毕竟,敬仰一个人,始于才华,合于性情,终于人品。
光阴总把美好馈赠给热爱生活之人。接触姚老师的家人后,我目睹了“家和万事兴”的生动诠释:夫妻相濡以沫,子女孝悌有加。这位历经沧桑的长者,在粗茶淡饭中品悟清欢,于翰墨书香里领略诗韵。正如作家林清玄文中所言:“清欢是不受物质束缚的,也没有外在条件,那是发自内心的一种情愫。青山的妩媚,白云的漂游,日影的迷离,花朵的展颜,爱人的笑语,老友的重逢……,只要心中有情,人间处处有清欢,且有小小而确定的幸福。”这恰是姚老师诗意生活的真实写照,是光阴迭新中岁月里的精神微光,也是其温良品性的最好福报。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是他的生活常态;“慢品人间烟火色,闲观万事岁月长”是他的处世哲学;“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是他的治学信条。当这本凝聚着亲情、友情、师生情的诗文集即将面世之际,谨以此浅薄文字献上祝福:愿先生心似繁花常映日,身如古树不惊风;愿那平凡岁月的精神微光,永远辉映生命的星空,福泽绵长,安康永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