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读道德经之第六十五章
非以明民 民自淳厚
憨子
提要:
老子在道德经第65章提出了“非以明民,将以愚之”的治国策略,这让专家学者们诟病为“愚民政策”。本章对此进行了颠覆性的的反驳,指出老子“非以明民,将以愚之”的含义是反对执政者以自己的思想教化民众,主张让民众保持自己的淳朴忠厚。并以历史事实说明老子这一治国策略的正确性。
[原文]: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①,将以愚之②。民之难治,以其智多③。故以智治国,国之贼④;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⑤,亦稽式⑥。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⑦,然后乃至大顺⑧。
[注释]
①明民:明,本意为日月交辉大放光明,由此引申指照亮,点燃。明民,照亮、点燃民众,即教化民众。②、将以愚之:愚,敦厚朴实,善良忠诚,如愚款,愚鲠,诗之失愚(孔子家语)。将以愚之意为使民众敦厚朴实。不是愚弄,使蒙昧,不能将本句理解为愚民。③、智多:智,与第十八章“智慧出,有大伪”的“智慧”,第十九章“绝圣弃智①,民利百倍”的“智”意相同,为巧诈、奸诈的意思,而非才能智慧、知识。④、国之贼:贼,盗贼。此句意为伤害国家的政策。⑤、稽式,即楷式,准则、典范、法式。⑥、玄德:玄,本义为黑色,引申为深奥,玄妙。玄德,高深的德行。⑦、物反:反同返,此句意为返归到纯真淳朴的状态。⑧、大顺:最大的和顺,与自然相一致。
[译文]
古代善于为道的人,是不按照自己的意志教导民众的,而是让民众保持自己的淳厚朴实。人们之所以难于统治,乃是因为他们使用太多的巧诈奸伪。所以用智巧奸伪的心机治理国家,这就是危害国家,不用智巧奸伪的心机治理国家,才是国家安定和谐的福分。知道这两种治国方式的差别,坚持不用巧诈奸伪的心机去治理国家,要将这作为一个准则、法则坚持不殆,经常检测是否做到了这个法则,就叫做玄妙深奥的德行。这德行又深又远,但能引导事物复归到纯真朴实,然后才能使国家实现极大地和顺,顺乎自然的和谐发展。
【解读】
本章是老子为执政者讲述他认为的正确的治国为政原则,这一点上人们基本没有分歧,但是对老子所叙述的治国为政原则的具体含义,专家们的理解却大相径庭。占主流的观点是抓住“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这句话,说老子具有愚民思想,主张愚民政策,,甚至把后世执政者奉行的愚民政策都归因于老子。对此,我不能苟同。
也有学者认为,老子并不主张愚民,他只是希望人们不要被巧诈虚伪搞得心迷神乱,不要泯灭原始的质朴、淳厚的人性。这种观点虽然在为老子辩护,但却是以承认“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具有愚民的含义为前提。对他们这样的看法,我也不能苟同。
为什么会出现上面的不同看法呢?问题的关键在于对“非以明民,将以愚之”的理解,更准确的说,是对“非以明民”的“明”字的理解。
上述的专家们对“明”字的解释几乎一致的都是“智慧机巧”,或“巧诈奸伪”,我真不知道这种解释的依据何在!“明”字从甲骨文到秦小篆,都是由日和月两字(或两种形象)构成,明显的是个会意字,本义是日月交辉而大放光明照亮天地,由此引申出点燃、照亮、公开的、天亮,光亮等。老子是春秋时期的人,当然只能以那个时候“明”字的含义来使用“明”字。由此,联系道德经“无为而治”的为政思想,这里的“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显然是指善于坚持道(无为而治)的执政者是不以自己的思想照亮(教化)民众的,而是让民众保持自己的淳朴忠厚。
老子反对执政者以自己的思想教化民众,并不是在这一章里突兀出现,而是一以贯之的“无为而治”思想的具体体现。在《道德经》第十七章里,老子指出:最好的国家领导,人民并不知道他的存在(太上,不知有之),他极少发号施令,但总能成功。事情办成功了,老百姓并不觉得是领导的功劳,而是说“我们本来就是这样的”(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在《道德经》第二十三章里,老子强调统治者要尽量少说话,少以苛政要求民众才是合乎于道法自然(希言自然)。在《道德经》第四十九章中,老子说好的统治者“以百姓之心为心”,他们“收敛自己的欲意,使天下的心思归于浑朴。百姓们都专注于自己的所见所闻”(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在第五十八章中,老子指出统治者“政治宽厚不乱作为,民众就淳朴忠诚”(其政闷闷,其民淳淳)。这些都与本章的的“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的思想相一致。
至于“将以愚之”的“愚”字,在这里是敦厚,朴实,没有巧诈之心,按照句式属于名词动用,即“使民众保持他们本来的纯真朴实”,没有丝毫使民众愚蠢、蒙昧的意思,当然谈不上主张“愚民”的意思。
我这样说有没有佐证呢?当然有。《孔子家语》中有“故《诗》之失愚,《书》之失诬”句,其中的“愚”就是做敦厚解。此外,汉语词汇中还有“愚款”、“愚鲠”,前者做单纯朴实讲,后者做敦厚耿直讲。
在《道德经》中与“愚”相对应的是“智”,这一章中就连续出现三个“智”字:“民之难治,以其智多③。故以智治国,国之贼④;不以智治国,国之福。”这三个“智”字与《道德经》第十八章“智慧出,有大伪”的“智慧”,第十九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的“智”含义相同,都是做巧诈奸伪解,而不是聪明、智慧、有智谋。所以,老子的“民之难治以其智多”、“以智治国国之贼”的观点并不是反对民众有智慧,更没有愚民之意,而是反对巧诈奸伪。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老子强调执政者要把不以智治国作为国家的准则、法则坚持,这就是最深奥玄妙的德行。也只有坚持这样的德行,才能使国事实现极大地和顺,顺乎自然的和谐发展。
老子为什么反复强“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甚至认为“以智治国国之贼”?明代的“以理学治国”就是最好的反面典型。
宋明理学最早发端于北宋时期,南宋是理学进一步发展的阶段,程朱理学体系建立并逐步成为学术思想的主流。尤其是朱熹集理学之大成,全面总结了北宋以来的理学思潮,建立了一个完整而又庞大的理学思想体系,将理学的发展推向了巅峰。这种哲学化的儒学,其奸伪巧诈,对于维护封建制度的作用,自非汉唐时期的儒学所能比拟。
明王朝的开创者非常懂得程朱理学的欺骗性。早在明初开国伊始,即有刘基、宋濂等理学家,与明太祖朱元璋论道经邦,议论礼乐之制,以孔孟之书为经典,以程朱注解为规矩,以理学教化民众。其后,解缙等人对明成祖朱棣的讲筵、入对,更是君臣唱和。遂于永乐年间,在朱棣的御临下,以程朱为标准,汇辑经传、集注,编为《五经大全》、《四书大全》、《性理大全》,诏颁天下,即所谓“合众途于一轨,会万理于一原”,作为治国齐家的统一法理和行为准则,并以之教化民众,为国人洗脑。
明王朝的这种“明民”效果如何?明亡之后成为亡国奴的计六奇在其所著《明季北略. 总论流寇乱天下》中叹道:
“噫,今世公卿大夫岂尽钝根乎?盖亦留情富贵,未尝以国家为念耳。迨至大厦将倾,而燕雀遂失其巢也,岂不伤哉。虽然,奸佞之列朝廷,貪污之遍郡邑也。懦将悍兵之耗饷于营幕,而残贼滑寇之蹂躏于海内也,其天之开大清也。”
计六奇的这段议论,虽在谴责奸臣误国,但也道出了明王朝以理学“明民”的效果。
在他的《李自成伪檄》中,引述了李自成檄文中这样一段话:
“君非甚暗,孤立而炀弊恒多;臣尽行私,比党而公忠
绝少,甚至贿通官府,朝端之威福尽移。利入戚绅,吕
左之脂膏尽竭…… 公侯皆食肥紈袴,而倚为腹心;宦官
皆龁糠犬彘,借其耳目。狱囚累累,士无报礼;征赋重重,
民有偕亡之恨!”
李自成的这段檄文,的确酣畅淋漓,切中要害,把明季的腐败揭露得体无完肤,读之振聋发聩!明的灭亡,正是它的文武百官的共同营私的“功绩”,大家都在贪赃枉法,置国家存亡之不顾,终于把三百年帝业毁于一旦。而这些文武百官们无一不是在理学(后发展为心学)的教育熏陶中成长起来,且于朝堂之上,面对公众无不慷慨陈词大讲理学要义的。
当代人姚雪垠在其长篇小说《李自成》里让草莽流寇张献忠说了一句言简意赅的话:“国家之官坏国家之事,可恨可恨!”。
这些学理学、考理学,成为官吏后言必讲理学的“国家栋梁”主导着国家的命运,他们人前高喊“忠君爱国”的口号,底下却不约而同地舞弊营私,中饱私囊,贪赃队伍日益壮大,这样的国家,将欲不亡,其可能乎?
如果大家认为上面的说法是“小说之言”,那么看看官方正史中所记载的南明小朝廷,大小臣工面对大清军队压境,思考的不是如何抗清,依然是争权夺利,自相倾轧,倒是不读诗书,不懂理学的“反贼”李定国、李来亨等民军首领坚持民族大义一直抗清到底。
庄子说得极对:“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即使让整个社会都重用圣人治理天下,那么这也是让盗跖获得最大的好处。”(《庄子·胠箧》)明王朝重用理学治理国家,首先获利的是政府中的“盗跖”,朝堂官场成了同流合污者的福地,从内部腐蚀着国家根基。其次是草野之中“盗跖”大兴,李闯起事仅十几年就逼得崇祯帝上了吊,从根本上是明朝的许多大小臣工们玉成了他。而计六奇所说的“天之开大清”,实则是朝野的“盗跖”们成就了大清。国家危难之际,大臣皇亲家藏巨金而不肯出一文助饷;将军畏敌,士兵勇掠,“流寇”蜂起,满清趁虚而入,大明帝国将欲不亡,其可得乎!
总之。老子生当春秋乱世,对各国统治者的“明民”实质看得清清楚楚。他的“非以明民,将以愚之”的为政主张,虽然有矫枉过正之嫌,但对比历史事实,却也不能不说是基本正确的。
2024年10月29日星期二
2025年5月29日星期四再修改
作者简介:刘彦强,笔名憨子,陕西咸阳人。从事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近四十年,为全国知名的学者型教师,曾任陕西省教材编审委员会专业委员,现任《检察文学》杂志编辑部主任,咸阳秦韵诗文学会会长。在各类教育刊物发表教研论文180余篇,主编出版《青少年心理行为咨询丛书》、《中学思想政治课学习指导丛书》、《学习心理学》以及多种教辅读物。主编出版《坡刘村志》、《咸阳人》两部百万言方志以及《草根憨语》等书,有《生死孽缘》、《儿媳要嫁前公公》等中短篇小说,《两个肉夹馍》《屈原的冤屈》《明主怎样变为蠢猪》等多种散文在《检察文学》、《白鹭文刊》以及《人民网》等著名网站发表。
参赛详情请点击以下征稿链接
https://m.booea.com/news/show_4053488.html&
﹌﹌﹌﹌﹌﹌﹌﹌﹌﹌﹌﹌﹌﹌﹌﹌
大赛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纸刊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扫码添加主编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