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再过两天就要放暑假了,我们计划带他们回村探望亲人。表面上看,这是一趟再平常不过的归程,实则它如同翻开记忆的书页,承载着复杂而深沉的情感。这一年多来,孩子们未曾再见除我们父母以外的亲人,归乡的意义就是在于亲情的团聚。亲情像一条无形的线,无论我们走得多远、飞得多高,始终牵引着我们回到最初的根。
这次回去,看似只是一个多月的短暂停留,我却感到内心充满沉重与矛盾。我为什么还要特地写一篇文章来记录这件事?因为这不仅是一次旅程,更是我与孩子对于“故乡”态度的真实映照。也许很多人会在归乡前充满期待,但这次我没有,我唯一期待的,是那些至亲至爱的亲人。
除了亲人之外,我对那片土地、那个熟悉的环境,已无一丝眷恋。那些土地承载着我成长的印记,也承载着数不尽的苦难。很多人会说“苦难造就成长”,但对我来说,若可以选择,我宁愿不要那样的成长。苦难从不是荣耀,它只是沉重的铁链,缠绕着灵魂。它值得被看见,却不值得被歌颂。
我曾经一度以为,是苦难磨炼了我的意志,是那些伤疤让我更强大。但当我走出那个世界,看见更多自由、尊重与爱的成长环境后,我开始明白:真正成就一个人的,不是苦难,而是那个在苦难中仍选择向阳而生、不愿屈服于命运的人。是我内心深处对自由的渴望,对尊严的坚持,让我一步步挣脱锁链,走向今天。
苦难并不会激励人向上,相反,它更像是一片盐碱地,能从中长出奇迹的只是极少数。大多数人,在苦难中妥协、退缩、被碾碎。所以,别再把苦难当作值得效仿的路径,它不是。
当我站在更开阔的世界里,我才意识到,成长可以有另一种方式:在爱中学会信任,在包容中学会理解,在自由中发展个体独立性,在规则中学会尊重。一个人权利与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社会,是可以孕育尊严、责任感和希望的沃土,而不是靠压迫和忍耐催出来的扭曲人格。
我的村庄,曾是我几代人的归属。但它的环境,早已让我绝望。那些从骨髓里流淌出的奴才文化、等级意识、权力压制和“主仆式”的社会关系,让我明白:在那里,无论多努力,结果几乎注定。它像一座无形的监狱,看不见铁栏,却处处是限制、压迫与失望。
我曾经幻想自己可以去改变它,甚至投入不少时间和情感去尝试唤醒一些人。但到最后,我不得不承认:靠个人之力去撼动那种根深蒂固的体制与观念,是不可能的。没有法治的保障、没有公平正义的土壤、没有知识启蒙和制度重塑,一切理想最终都只能成为幻影。
我依旧深爱那片生我养我的土地,那里有我最亲的家人、最温柔的回忆。但我不再热爱那个不断压制人的“正统权力结构”,那个剥夺个人尊严与自由的社会模型。
这次归乡,我的孩子们也很兴奋。他们雀跃地谈论着要见奶奶、外公外婆、表哥表姐、老朋友,回村玩耍、奔跑在田野上,那份童稚的纯真是我最柔软的羁绊。可当我们问他们:“你们愿意回村里生活、在村里读书吗?”他们毫不犹豫地说:“不想。”
这个答案,并不是我灌输给他们的,而是他们自己体验之后说出来的。这就是孩子最真实、最自然的反应。他们也许不能完全表达出逻辑和原因,但他们感受到了区别。他们知道,外面的生活,更尊重人,更自由,更能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与创造力。
过去的我,有着强烈的国界意识,总觉得自己属于某个国家、某片土地。但如今,我和我的孩子们都逐渐有了“地球人”的视角。我们不是哪里“属于”的人,而是愿意去哪里,就在哪里生活的人。我们的家不在国界划定的边界之内,而在我们心中认同的价值与文化里。
人类看似拥有自由,但其实却被种种“制度化”的边界捆绑着。动物可以自由迁徙,但我们却不能。这背后,是权力结构在限制着个体的行动自由。但我希望,有朝一日,我们可以像飞鸟一样,真正拥有选择生活方式和生存土壤的自由。
这次回村,是一次短暂的探亲,更是一场内在的思考与反省。我不再奢望改变那片土地,但我能改变我的孩子们的未来。我能给予他们更自由、更尊重、更充满爱的成长环境。
如果说苦难是一面黑墙,那我愿做他们脚下的一块砖,帮他们垫高出发的起点。我愿做一盏灯,在他们看不清方向的时候,点亮一束光,不替他们选择路,但照亮他们看清路。
最终,我只想说一句: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当有权利选择自己想要的人生,而不是被生于某处的苦难所定义。归乡,是一场情感的回响,而不是价值的回归。真正的家,从不是一座村庄,而是心之所向,是那个能给予尊重、自由与希望的地方。
愿我们都能挣脱苦难的迷雾,看见那片属于自己的清明天空;愿我们的孩子们,从一开始就站在阳光里,自由地生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