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田国沅调理多汗症的成功案例及理论分析
文/孙述考
图/来自网络
2025.6.24日15时16分一46分整理
6月19号下午17:05分,田国沅:“师父下午吉祥,请问多汗症应该怎样调理好!尤其是头汗多,不知怎么下手调理,请赐教。”
2025.6.19日18:02分,师父:“男性还是女性?多大年龄?是凉汗还是热汗?光头汗,身体没有汗吗?”
6.19日 18:02分,田国沅:“男,75岁。热汗。头上身上都有。”
6.21日上午6:56分:“弟子,调理得怎么样?记往,整理好案例。”
6月21日上午7:09分,田国沅:“师父,有效果的,调理了两次,出汗大有改善,感恩师父赐教,我一定整理好案例。”
6.21日上午9时09分,师父:“弟子,聪明智慧,妙手回春!”
6月23月16:12分,师父:“弟子,这个案例调理结束了没有?”
6.23日16:14分:“师父下午好!感恩师父赐教,总共调理了三次,第一次调理完,浑身大汗,好了很多。第二次,调理完,基本上不再盗汗了。第三次调理完,出汗均衡了。”
弟子田国沅近日完成的这个案例,是个老年人身体脏器,尤其是心脏功能性衰退的症状。人不活动,或稍作活动,大汗淋漓的症状。用中医神经导能疗法进行调理,不用针,不用药,调理三次,老年人患者症状消失。症状消失的背后说明什么?七十五岁老人的心脏功能恢复了正常。
如果用传统中医药来解决,就会理解为气虚,就会从补气方面下手去理解。从西医角度讲,除了挂吊瓶,消炎还是消炎。从中医神经导能疗法角度讲,人体窦房结发电功能减弱,导致房室房蓄电池电力不足。最终导致心房、心室及整个心肌电运动无力。说得通俗一点即人体发动机功能性减弱。通过中医神经导能疗法调理,从根源上彻底改善心脏系统性功能恢复正常。盗汗症状是这个原因的表象。所以,中医神经导能疗法“标本兼治”,根本不用药,大道至简,绿色安全,手到病除!
过去,流传一句话:“西医让人明明白白地死,中医让人糊里糊涂地活。”这句话对中医神经导能疗法来讲,就不成立了。中医神经导能疗法用不着详细的检查报告,根据患者的症状,逆推就知道怎么回事了,知道病之根源,也就知道如何进行对症调理。为什么弟子们有很多疾病得问,主要原因,临床实践的机会少,之前没遇到这种病,出于谨慎,及时请教师父给予分析指导,这是对的。有两种弟子不问师父了。一种是熟能生巧,如关闻馨、黄卫群、温学翠、耿金月、宁书和、薛淑花、王金芳等。一种是在临床上大胆实践,善于推敲。知道了中医神经导能疗法的原理,见病敢于下手施治。前提呢,不一定十分明白,但却敢运用神经导能疗法。有人会问:“还不明白,也敢调理?”也不是一点不明白,而是不能象有三十五年经验的师父这样明白,但见症敢于施治,妙手即能回春!所以,中医神经导能疗法的真正地娴熟,在于实践与理论相结合。要经历一个“理论与实践”的反复磨合的过程。“万事开头难”。但经过一年半载地锻炼,每一个弟子都会成为人间妙手,都会是指济世了。
作者简介:孙述考老师:字硕勋,又字鸿儒,子文,一乔。号东海崂主人,山东青岛人。研究生毕业,中文专业,文学学士。教师、画家、书法家、国学专家、作家兼诗人、诗词理论家、中医神经导能疗法创始人。喜欢艺术和文学和收藏奇石。创作诗词歌赋万余首,受到人们喜爱。在几十余家诗歌网络平台和报刊发表过诗作与文章,作品传播海内外和海峡两岸。经过五年多的努力,在历史上继贾存仁将李毓秀的《训蒙文》改编为《弟子规》以后,进行第一次大规模增编,《孙述考增编<弟子规>》四千余字,比原文增加了三千多字。将孔子的《论语》参差不齐的文言文改编为三字一句的《诗论语》,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完成了体式上的改编。将洪应明《菜根谭》改编成《诗译<菜根谭>》等等,对中国国学是一个重要贡献。杏林之思:当代医疗发展的未来之路——品读师父《论当前的医疗的发展方向的问题》有感
中医神经导能疗法河南省分会会长
中医神经导能疗法世界研究会会长
中医神经导能疗法文学杂志社社长
中医神经导能疗法红十字会副会长
文/王保江
图/来自网络
2025.6.23日
拜读完师父的《论当前的医疗的发展方向的问题》,字里行间对医疗现状的洞察如破冰之锤,砸开了我对健康认知的层层坚冰。文中那穿透迷雾的思辨光芒,恰似敦煌壁画中反弹琵琶的飞天,奏响了一曲关于生命守护的时代诘问。
一、政策蓝图与现实沟壑的碰撞
师父以《健康法》为切入点,寥寥数笔便勾勒出大健康产业的国家愿景 —— 当李玲教授的疾呼、赵霖教授的调研与樊代明院长的警示在央视荧幕上交织,当马云预言的 “大健康黄金时代” 与现实中保健门店 “高消费标签” 形成刺眼反差,我们不得不正视:为何政策灯塔已然点亮,观念的冰河却迟迟不化?
文中街头巷尾的场景令人心惊:西医门诊的消毒水味与中医馆的艾草香仅一墙之隔,却像两个平行世界 —— 前者用 10% 的治愈率坦诚 “治标不治本” 的局限,后者的拔罐、艾灸在渐冻症、癌症等顽疾面前徒呼奈何。这种割裂感,恰似用算盘计算量子物理,工具的维度差异注定了效能的天壤之别。
二、中医神经导能疗法:破局者的锋芒
当师父笔下的 “中医神经导能疗法” 如惊鸿乍现,我忽然理解了何为 “医学维度的降维打击”。无需针药的施治哲学,恰似庖丁解牛般直击生命能量的传导—— 当传统针灸在晨僵症面前束手无策,当中药调理因 “治一伤九” 让患者望而却步,这种疗法在渐冻症、帕金森等 “医学禁区” 撕开了一道光。
最震撼的莫过于对比论证:西医的 “终身服药” 如同用补丁修补漏船,传统中医的 “慢工细活” 恰似用竹篮打水,而神经导能疗法却像为生命电路安装了智能保护器 —— 既非 “头痛医头” 的机械应对,也非 “笼统滋补” 的隔靴搔痒,而是以 “神经能量” 的逻辑,重构了人体自愈的生态系统。
三、健康意识的觉醒:从 “求医” 到 “自救” 的跃迁
师父对 “防未病” 的阐释,堪称振聋发聩的生命箴言。当医院人满为患成为常态,当 “健康离我很远” 的麻木渗透市井街巷,我们实则在重复 “临渴掘井” 的荒诞 —— 正如文中所言:“将健康托付外部系统,如同在海啸中扔掉救生艇”。
这种觉醒需要双重革命:既要打破 “保健是富人专利” 的认知枷锁,让神经导能疗法 走进社区街巷;更要扭转 “生病才就医” 的被动思维。当每个个体都成为自身健康的 “掌舵者”,医疗资源的挤兑困局才能从根本上破局。
四、生命哲学的叩问:让健康成为流动的智慧
“健康是在生命波动中前进” 的哲思,道破了医疗发展的终极方向。生命本如黄山云海,时而晴空万里,时而雾霭迷蒙,妄图用 “特效药” 固化健康,恰似想让黄山松永不摇曳。师父笔下的医疗蓝图,实则是让医学回归 “水的智慧”—— 既能像长江三峡般筑牢疾病防线,又能如春雨润物般滋养生命常态。
当全民健康意识的种子在 “治未病” 的理念中生根,或许我们终将见证:医疗的终极形态不是冰冷的手术刀与药瓶,而是中医神经导能疗法 。
这不仅是一篇医疗方向的论著,更是一场关于生命主权的觉醒宣言 —— 当每个灵魂都开始倾听身体的潮汐, 全民健康的星河,终将在观念革新的曙光中璀璨绽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