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久铭记越疆远征英雄
——在纪念援越抗美60周年大会上的发言
孙远平

尊敬的老兵们:大家好!
今天我们在“八闽之都″福州隆重集会,纪念"援越抗美"战争60周年。回顾历史,缅怀英烈,传承精神。这次我专程从北京来福州,作为后裔代表,同时也是有过军旅生涯的老兵到会。距上次来此参加《铁血雄师》一书首发式已四年了。两次来福州皆因"援越抗美"。一入会场,望着你们张张亲切的脸庞,恍惚间感到父辈们在你们中间微笑地看着我。虽然绝大多数老兵之前从未谋面,但我知道你们全是经过战火洗礼的援越老兵,其中许多老兵是与父辈同时南出国门在疆外战场铁血交融,生死相依一千多个日日夜夜的战友。心中充满激动,充满尊敬。借此机会向全体与会老兵致以崇高敬礼!
我没有亲身经历“援越抗美”,我追寻″援越抗美”历史和对父辈及战友的认知过程用了近60年。经历了在少年时懵懂好奇;青壮年时在执着靠近历史真相;暮年时理解这段历史读懂英雄。今天我利用这个机会将这一认知过程和对援越老兵英雄集体的尊崇表达出来。
我出生在“抗美援朝”停战后的平壤,在浓浓的军营文化氛围中成长起来,最崇拜的英雄是军人,对军队的一切有着强烈的兴趣。1965年夏天,在北方一个现已不记名的小火车站,我们准备登车南迁。当天,高大魁梧、平时仪表堂堂的父亲来送行。身着有明显皱褶的55式老式军装,刚换替的五角星帽徽和红旗领章格外吸人眼球。在站台上,父亲看着车厢中的我们微笑挥手,我们则流着泪大喊“再见”仿佛都意识到什么……多少年后才知道,分别两个月后父亲的部队在云南完成集结,以“交通部工程队”代号,着统一样式的蓝便装,秘密南出国门“援越抗美”。这是一场永留史册,没有“八一”军旗飘扬的和平正义远征。突然的分别和当时强大的“反美,援越”舆论。我们对大人们口中神秘的“前线”格外敏感。一个深夜我突然惊醒,只见妈妈一个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兵,正拿着父亲的来信轻声啜泣:又去拼命了。凭着少年的直觉,我猜到了父亲的去向——那片战火纷飞的越南土地。那里有我父辈及其战友们。
一年多后,父亲因被美机炸伤痊愈后穿着蓝便装归来。看着褪去军装的他,我忍不住问:“打仗怎么打成个老百姓?都打的什么仗”父亲只是笑着说:“修路、架桥、打飞机。”简单的几句话,却在我心里种下了无数好奇的种子。从那以后,报纸电台里的每一则捷报,都成了我和小伙伴们争论的焦点,总在分析猜测这“捷报″里有那些是父辈及战友们打出来的功劳!……可次次不得而知。
从此,我们常在军营的桃园里挖沟壕、垒石块、摆“阵地”,摇晃桃枝模拟高炮射击,看着桃子落地就欢呼“击落了美国佬飞机”,半夜里到老乡的瓜田里“摸雷";手中最潮的玩具是长辈带回来用美机残骸做成飞机模型。还改编《解放军进行曲》的歌词,用刚发育的嗓音齐唱“脚踏着世界的大地,肩负着人类解放的希望”……大家期望当兵去,上越南杀敌报国。现在想来,这些举动虽然稚气,却是我们对英雄最纯粹的崇拜。
少年的我接到入伍通知书,许多儿时伙伴也当兵了,援越抗美的第一阶段(也是最激烈时间段)将结束,父辈及战友已凯旋……去报到前遇见许多归来探家的老前辈,纷纷说:南边你们可能不会去了,准备几个月后去北边战场……没能亲历南边那场战斗的遗憾,反而成了我探寻历史真相的动力。开始,我只能从父亲和老战友们偶尔的交谈中,拼凑出一些模糊的记忆片段……直到1979年这段历史解密,国家有关部门组织相关史料整理。许多亲历者(有我父亲)参与撰写回忆录和相关文章材料,我才渐渐触摸到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但随着军队改革,老部队撤编,援越老兵分流各地且不认识,父辈和熟悉的长辈们陆续离去,再没机会听他们深藏在心中的故事。成了我心里永远的遗憾。此期间,我约儿时小伙伴去越南战地故址凭吊和祭奠埋忠骨于域外青山的烈士们。我们沿着父辈及援越老兵开辟的崎岖公路,高唱《铁道兵志在四方》。在沙巴烈士陵园,想到这些烈士的平均岁数才20多岁,就静静地长眠在异国青山战场,我和儿时的伙伴们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仍继续认识这段历史,却缓慢几近中断……
转机发生在五年前,具有2200年历史的福天洞地—一福州。当我得知是一群分别来自三支部队的援越老兵们,自筹资金、亲手设计,自行施工筑起全国笫一座“援越抗美”纪念碑,迄今应是唯一。它不仅是一座纪念碑,更是援越老兵跨越半个世纪执着追求,将那段被岁月隐藏的远征历史,重新凝固矗立在天地之间,激励着人们心中对和平正义的捍卫。仰望着这不朽的丰碑,我的内心无比震撼。我怀着崇敬之心去瞻仰。

在“兵网”“家网”组织的“兵与兵”的“援越抗美55周年”征文活动中,300余位60至90岁的老兵和“铁二代”,以生命的余晖为笔,以热血记忆为墨,抢救再现了那段被时光蒙尘的国史和军史,将记忆里热带雨林中的炮火轰鸣、悬崖峭壁间的筑路艰辛、跨越国际的生死救援、身旁曾站立的英雄和烈士倒下的悲壮……凝结成文字。最终,这些跨越半个多世纪的集体回忆汇聚成40万字的《铁血雄师》——它不仅是援越部队浴血奋战的特殊史诗,更是一群垂暮的援越老兵英雄们留给时代最珍贵的礼物——以个人倒计时,为国家与军队的历史长河注入永不干涸的细节鲜活的记忆之泉。
在活动中我担任编辑,主要负责父辈回忆录的整理和撰写相关文章。但我关注书中所有文章,仿佛与书中人物心灵对话,我开始真正懂得援越老兵的许多经历……
《铁血雄师》一书已成为我众多藏书中最珍贵的阅存书类之一。虽然父辈和书中记载的许多援越老兵看不着了,但会有许多人会用心去读……
“援越抗美”是继“抗美援朝"后我军第二次大规模援外军事行动,再一次在异国直接抗击美国及其盟国发动的侵略战争。历时8年。受多种因素影响,是一场没有八一军旗公开飘扬的军事斗争,我们取得完胜。遏制了美国在东南亚的侵略趋势,打断其围锁中国的链条。展示了中国的大国担当和正义。改变了亚洲格局和发展方向,为越南南北统一奠定基础,使其不久成为“二战”后第一个统一的国家。
“援越抗美”是中国现代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超越了时代、地域的局限,在国际政治和国家安全、外交战略等各个领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应当永远铭记援越抗美的历史,同时要永远铭记援越老兵的功绩。
援越抗美期间,老兵们用对“五个伟大”的忠诚和对扬“两威”自觉奉献的誓言,在异国战场用青春热血铸就不朽丰碑,它跨越时空,至今仍闪耀着震撼人心的力量。
援越老兵是祖国的忠诚捍卫者。援越老兵作为儿子、丈夫、父亲告别亲人,毅然来到异国他乡。老兵深知,身后就是祖国,自觉将脚下的异国土地视为捍卫祖国安全和民族尊严的前沿阵地。异国为疆,寸土卫国,在17度线北侧的热带雨林和悬崖峭壁间、开山劈石凿出多条战略公路,长达1206公里,连通“胡志明小道”,形成交通大动脉。每一米公路向前延伸,祖国的战略安全纵深就多一米拓展。高炮部队组成防空网,“用肩膀扛起越南北方的天空”,筑起保家卫国的第一道空中防线,共击落美机1707架,约占美方公开的战损率的19.6%,将战火阻挡在国门之外……这些都凝结着老兵对祖国的忠诚,祖国利益高于一切。援越战场既是支援友邦的正义之举,更是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铁血征程。
援越老兵是国际主义的实践者。秉承“世界大同”的崇高理想,将出国战斗,视为世界革命浪潮中反帝、反殖的重要部分,为帮助弱小民族自由解放树立标杆。与越南军民同甘共苦,共同作战。以救死扶伤的心维护异国同胞的生命,帮助民众恢复家园,抢种抢收庄稼,共同浇灌了“同志加兄弟”的情谊,成功为现代构建两国“利益共同体”进行生动的初期实践,彰显着中国军人维护世界和平正义的使命担当。成为“来时人人欣赏,走时人人怀念”的革命军队。
援越老兵是“两不怕”大无畏的军人典范。援越老兵面临的以黄连山为核心的战场,是自然与战火交织的双重炼狱。地上热带雨林中40度以上的高温瘴气,湿风裹挟着硝烟腐殖味令人窒息,蚊蝗蛇蚁遍地肆虐,痢疾疟疾如影随形。极端天气剧烈交替,冰雹、暴雨,即使是旱季时也会突降大雪。天上美军飞机如秃鹫般盘旋,成群成批地俯冲,投下成吨的炸弹,火舌般的枪炮弹密如疾雨,生死时刻威胁老兵的生命。更为残酷的是,供应线屡遭轰炸切断,老兵们经常连续多天靠压缩饼干和罐头充饥,见不到半片蔬菜。维生素缺乏导致嘴角溃烂、牙龈出血、烂裆成群。但老兵们毫不退缩,始终保持高昂的斗志。为运送成百吨的建材弹药高炮,老兵们劈开荆棘,背负肩扛、拖曳手推;在喀斯特地貌的绝壁上吊着绳索悬空作业,仅凭简陋的锤钎打眼放炮。在暴雨引发的泥石流中,手挽手组成人墙守护未完工的路基。英雄的高炮战士,下腹被炸空仍手握航路标识器站立在炮盘上;有的腹部重伤肠子外流,仍坚持躺地压弹,牺牲时手中还握着一夹被鲜血染红的炮弹……正是老兵“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让他们在绝境中淬炼出永恒的军魂,书写出气壮山河的英雄篇章。
历史已经归还了它的本来面目。更使我们许多援越老兵的英雄形象展示在世人面前。在今后传承援越抗美历史和援越老兵光荣精神时。是要特别警惕历史虚无主义和贬低援越老兵功绩的倾向。必须在社会上广为宣传,成为国家和军队的永久记忆。
我们一定要将钢铸铁打的“援越抗美”历史和战火淬炼的援越老兵形象永远传承……我作为援越老兵后代,虽也年届七十岁,但我承诺向我的子孙传承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老兵战友们。你们从援越抗美的战场胜利归国返乡,隐入人海。好多老兵深锁荣誉证书、旧时征衣秘不示人,把战场上的故事深藏心中很少说起。“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在各个岗位上继续为社会进步默默奉献,如今都已是八十岁的老人了。岁月已磨去你们的青春容颜和健壮的体魄,但抹不去你们对这段青春燃烧的记忆。你们的功绩永远铭刻在越南的山川林海上,永远成为两国共同的历史记忆。
老兵战友们,在今后的岁月里,真诚期望你们万事少愁,乐享天伦,身体健康,乐享天年。祝老兵战友一切皆好,谢谢大家!
槛外人 2025-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