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家墩古木井的见证
徐良观
韩家墩位于南沈灶集镇西北,现隶属兆丰村六组,与集镇相距约4公里 。曾经默默无闻的韩家墩,因上世纪70年代的一次车河泥(方言:抽干河水,清理河底淤泥作肥料)事件声名远扬。当河水被车干后,河底赫然露出厚厚的杉木板。顺着木板向下挖掘,一口古木井重见天日。在当地老人的回忆中,这口古木井的神秘面纱逐渐被揭开。
古井沧桑:韩家墩岁月的守望者
“听爷爷说,这口古代木井距今约270年,建于乾隆二十年(1755年)”家住古井北侧的韩兆荣回忆道,眼神中满是对往昔的追忆。
(古木井隐匿于水面下一米多深)
这口古井呈四方形,当时因为砖头奇缺,加上土壤系海水东退后留下的黄泥土和沙性轻盐土为主,容易塌陷,韩氏先民就发明了用杉木板作井壁。木井渗出来的水清澈甘甜。
周边以四根圆形杉木为柱,井壁由4公分厚的杉木板构成。这些木板采用榫卯结构精密连接,井壁不用一根钉子,仅靠木材之间的凹凸咬合实现稳固拼接,既展现了古代木工技艺的智慧,又增强了井壁的耐腐性与抗塌陷能力。
当年十几岁的韩兆荣,和许多好奇的孩子一样,目睹了车干河水后古木井展露真容的一幕。
古木井的历史可追溯到韩家墩先民“煮海为盐”的时代。那时,烧盐过程中提取盐卤离不开井水,同时,这口井清澈的井水也是韩氏先民赖以生存的饮用水源。
鼎盛时期,古木井旁聚居着90多户人家,360余口人,家家户户的日常用水都取自这口井,它滋养着一代又一代韩家墩人。
人民公社化后,韩家墩划归永丰大队第四生产队。随着平田整地工作的推进,原本围绕古木井居住的韩家墩后人,大多选择沿河而居,开启了新的生活篇章。而古木井逐渐被忽视,井口被河水淹没。
自那次车河泥后,生产队取出了井口的厚杉木板另作他用。此后,井口被河水淹没,隐匿于水面下一米多深的地方,仿佛在时光里沉睡。
(村民韩兆来指认古木井方位)
前几年,兆丰村开展废沟塘填平工作,计划将古木井所在的河面填平。关键时刻,韩兆荣向村里反映古木井的保护问题。村里充分听取了他的建议,最终决定保留古木井。
历经岁月洗礼,韩家墩的古木井见证了村落的时代变迁与发展,它是韩家墩历史的活化石,更是这片土地忠实的岁月守望者。
红色印记:韩家墩的热血传承
韩家墩的古木井如同一位沧桑的老者,见证着这片土地上的血雨腥风与风云变幻。岁月流转,那些镌刻在时光里的红色记忆,至今依然炽热滚烫。
上世纪四十年代,在共产党新四军的领导下,韩家墩的人民积极投身革命。他们开展减租减息运动,打土豪、分田地,为翻身解放而不懈奋斗。曾经被压迫的百姓们挺直了腰杆,眼中闪烁着对新生活的希望,整个韩家墩都洋溢着蓬勃的革命热情。
1944年,抗日战争即将转入战略反攻阶段,也是日寇及其伪军最疯狂的时候。日寇和伪军(和平军)、还乡团时常下乡“扫荡”。他们烧杀抢掠、敲诈勒索,所到之处一片狼藉,韩家墩的百姓处于陷入水深火热之中,当时敌我力量对比悬殊,局势严峻。
(这里就是新四军战士牺牲地)
一日,新四军一师某部排长张英带领全排战士执行任务时,不幸遭遇数倍于我的日寇和伪军(和平军)的伏击。在排长张英的带领下,战士们临危不惧,迅速展开还击。他们凭借着机智灵活的战术,边打边撤,一次次成功打退敌人的进攻,奋力突破了敌人的包围圈。但经过长时间的激战,战士们的子弹逐渐耗尽, 部分战士突围出去。张英排长率领的6名战士在无奈之下,只能四处寻找隐蔽之处暂避敌人锋芒。
韩家墩的群众得知新四军战士遇险,纷纷挺身而出。他们不顾个人安危,有的将战士藏进草堆,有的将战士带回家中掩护。其中,正在坐月子的沈书英大嫂和丈夫,面对敌人的血腥威胁,毫不退缩。危急时刻,他们急中生智,将一名新四军战士藏进了自家床铺的蚊帐里,希望能助他躲过一劫。
敌人很快就追到了韩家墩子,他们像一群丧失人性的野兽,对新四军战士展开了疯狂搜捕。敌人的刺刀刺破草垛的“嚓嚓”声响、村民急促的心跳与压低的呼吸声交织,更凸显当时局势的紧张与群众的英勇。敌人用刺刀疯狂地戳刺草垛,用枪托捣毁一切可能的藏身之处。一旦发现刺刀上沾有血迹,便立即翻开草堆,将找到的新四军战士残忍地用刺刀杀害;随后又挨家挨户地进行搜查,只要发现战士踪迹,便痛下杀手。
(94岁的韩乐宽是当年新四军牺牲的见证者)
藏在沈书英大嫂床里的新四军战士,原本以为能逃过敌人的魔掌,可敌人顺着地上的血迹,最终还是发现了他。战士被敌人从床上强行拉出,敌人毫不留情,当场用刺刀将其残忍捅死。最终,7名新四军战士都没能逃脱敌人的毒手,先后被敌人残忍杀害。
回忆起当年新四军战士血洒韩家墩子的场景,当时年仅13岁、如今94岁的沈树英的儿子韩乐宽记忆犹新,泣不成声。
那一刻,韩家墩子上空乌云密布,烈士们的鲜血染红了这片土地。他们的壮烈牺牲,深深震撼着韩家墩的群众,大家对敌人充满了刻骨仇恨,同时对新四军战士的牺牲充满了悲痛与崇敬。这7名牺牲的新四军战士,大多只有20岁左右,他们将最美好的青春年华,献给了革命事业,其中还有些战士甚至连名字都没能留下,只知道排长张英是江西人,他的英勇事迹在当地口口相传。
青山有幸埋忠骨,山河无恙慰忠魂。村长韩俊福悲痛欲绝,主动牵头动员群众。尽管当时大家生活困苦,但为了让烈士们安息,仍齐心协力筹款,由于条件所限,只购置了六口棺材,将烈士们装棺入殓。其中一口棺材里安放了两名烈士的遗体。后因两名烈士的遗骸被家属领走。只剩下五名烈士安葬在这里。这就是韩家墩子以及周边群众都记忆犹新的“五个兵墓”。
2021年6月,五名烈士的遗骸均迁至三仓烈士陵园,在那里接受后人的缅怀与敬仰。
(如今韩家墩的孩子们在快乐地嬉戏)
烈士们的精神如同一座不朽的丰碑,激励着韩家墩的儿女们奋勇向前。在革命的征程中,他们毫不退缩,积极参军杀敌、支援前线。韩俊富烈士在解放战争中英勇牺牲,用生命践行了对革命的忠诚,家人也因此享受了烈属待遇。解放后,家人们历经艰辛,四处寻访,终于得知他牺牲在离家不远的富安镇;退伍残废军人韩俊在战斗中被敌人的炮弹炸掉一只膀子,即便如此,他从未有过一句怨言,始终保持着革命军人的坚韧与乐观;村民韩增庆等六人积极投身支前工作,在攻打李堡的战斗中,他们冒着枪林弹雨,不顾个人安危,运送弹药、抬担架救伤员,每一项任务都全力以赴,没有丝毫退缩。
时光飞逝,那些牺牲在韩家墩子的烈士们虽已远去,但他们用热血和生命铸就的精神,却历久弥新,如同璀璨的星辰,永远闪耀在韩家墩的上空,不断感染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韩家墩的后人,成为这片土地上永不磨灭的红色印记。
钟灵毓秀:韩家墩的人文之光
韩家墩的古木井默默记录着这片土地上七十余载的沧桑巨变。自新中国成立76年来,韩家墩子的百姓始终传承红色基因,秉持耕读传家的优良传统。如今,这片土地人杰地灵,人才如璀璨星辰般不断涌现。
(村民培育的花圃)
军旅人才。建国初期,韩家墩的青年们以英勇牺牲的新四军烈士为精神榜样,满怀热血与赤诚,积极投身军旅,肩负起保家卫国的重任。韩增桂(南)与爱人早年投身革命,身经百战,离休后于广州干休所安享晚年;韩凤林作为我国第一代空军飞行员,曾任空军某部飞行大队大队长,其爱人也是部队干部,为我国建设强大空军作出了贡献。韩增桂(北)16岁投身行伍,身为十四级干部,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的烽火洗礼,转业至山东德州后,离休时仍享受13.5个月的工资待遇。韩乐喜从部队提干,转业后任职盐城市公安局车辆管理所副所长;韩增来参军提干后,先后担任曹䥕公社人武部长,后因爱人在上海市灯泡厂任党委书记,辗转从东台调往安徽,担任县级纪委书记,最终顺利调往上海。韩峰从海军转业后,在常州市国土自然规划局继续发光发热。
(村民住宅楼)
优秀学子。韩家墩子的子孙们始终牢记耕读传家的祖训,勤奋刻苦读书,用知识改写命运。高考制度恢复后,韩家墩子先后有20多名农家子弟考入大专及以上高校,其中硕士研究生5名、博士生2名。
韩桂来考取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博士生。在科研舞台上绽放光芒。
博士生韩婷芷任职江南大学人文学院讲师,专注于大学生学习与发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等研究方向,并赴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访学一年,不断拓宽学术视野。
从这里走出的教师有韩松明、韩标、韩松存、韩俊伦、韩啸、韩亚东等;投身国家公务员、事业单位和国企队伍的更是人才济济,老一辈的有韩增旺、韩俊凯、韩俊伦、韩增禄、韩增玉、韩增珠、韩增余、韩松山、韩万凯,新一代的韩芝军、韩波、韩巍、杨兵、韩卫东、韩乐平、韩兆存、韩兆祥、韩祥妹、韩祥云、韩祥芬、韩祥伟、韩祥辉、韩祥娣、韩卫民、韩卫红、韩貌、韩章杰 ,都在各自岗位上奉献力量。
(村民小别墅)
创业和基层建设者。在创业领域,韩家墩子同样人才辈出。从事无线电修理的韩芝和,凭借精湛技艺,在家乡与深圳创办无线电元件厂;韩松涛家的小磨麻油代代传承,声名远扬;韩凤清在台城的三产服务成为当地的特色名片。此外,韩凤旺、韩松霞、韩松才、韩兆荣、韩兆庆、韩芝洋等韩家墩后代,扎根基层,分别担任农村基层干部与企业负责人,带领乡亲们共同发展。
(村民新建的小别墅)
岁月流转,世事更迭。古木井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韩家墩人传承红色基因、奋进新时代的精神图腾,激励着后人在时代浪潮中不忘初心,续写荣光。韩家墩居民将永远铭记党恩,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在时代的浪潮中续写着属于韩家墩的辉煌篇章。
2025年6月18日
徐良观简介:
徐良观,出生1952年2月,江苏东台人,社会自考南师大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中学退休高级教师,爱好用文字书写人生的夕阳红。江苏省杂文学会会员,盐城市作家协会会员,盐城市逻辑学会理事,主编《青春百合》一书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偶有散文作品见诸报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