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言,少虑,少欲:生活的留白与丰盈
王淑敏
人生如一场漫长的旅程,每个人都在探寻属于自己的活法。在这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我们时常被各种欲望和忧虑所困扰,以至于忘记了生活的本质。但古人早已用智慧告诉我们:生命的通透与轻盈,往往藏于“少”的哲学之中。
少言:静水流深是人生至境
庄子曾言:“狗不以善吠为良,人不以善言为贤。”春秋时,楚庄王即位三年不鸣,一鸣则天下惊,恰如《淮南子》所言“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如今,我们却常误将喧哗当热烈,把聒噪作真诚。殊不知,语言如茶,沸水冲泡时翻滚喧嚣,真正的回甘却在静置后的沉淀——浮沉落尽,方见清冽。三国谋士贾诩历经四朝而善终,秘诀便是“静默若深渊”(出自对贾诩处世智慧的概括)。当同僚在朝堂争辩时,他只将谏言写成帛书呈于案头,正如《文心雕龙》所说“深文隐蔚,余味曲包”。
少言不是冷漠,而是深谙“言而当,默而宜”的智慧。山谷中的溪流潺潺而下,却在与岩石撞击时骤然静默——这份无声的交锋,恰如古琴拨弦后的余韵,在留白处激荡出最清亮的回响。正如钱钟书所言:“话不投机,最好沉默”,真正的懂得,从不在言语的喧嚣中,而在目光交汇时的灵犀一现。真正的对话如同古茶树生长,最醇厚的滋味总在静默的根系中酝酿。春秋时期,孔子见孺子戏于城门,驻足终日未发一言,却在暮色中叹出“后生可畏”的箴言。恰如星辰点亮夜空前必经漫长的暗夜,那些穿透心灵的理解,往往在言语暂歇时的眼波流转中诞生。茶满则溢,留白方显器物之美。“言而当,默而宜”的智慧,是看透表达本质后的从容。
少虑:心若幽潭不惹尘埃
汪曾祺在《人间草木》中写道:“世间万物皆有情,难得最是心从容。”北宋文豪苏轼被贬黄州时,在《定风波》中挥就“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这恰是心理学“白熊效应”的最佳注解——越试图压抑某种想法,它越会反复涌现。意大利短片《星期六》中的男主,用八小时纠结两小时能完成的事,正是现代人精神内耗的缩影。心理学中的“两分钟定律”揭示了一个真相:行动能切断焦虑的循环链条,用实践替代空想。若想做一件事,一定要在2分钟之内就去做,否则,这件事可能就会被拖延甚至搁置。当我们在焦虑犹豫要不要做某事时,那就去做吧。例如,若想锻炼身体,不必反复计划,穿上跑鞋即刻出发;欲学新技能,不必犹豫不决,打开教程马上开始。行动的瞬间,便是摆脱内耗的开始。正如杨绛所言:“你的问题在于读书太少,而想得太多。”将心力投入当下的行动,方能破解焦虑的魔咒。
少欲:月满则亏的生存智慧
老子在《道德经》中警醒:“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欲望是无尽的深渊,过多的欲望便是贪婪,它会让我们在追求物质和名利时迷失自我,最终沦为欲望的奴隶。正如林清玄所言:“心随境转是凡夫,境随心转是圣贤。”现实生活中,我们常会为了那些所谓的“成功”疲于奔命,却忽略了内心的平静与满足。过多的欲望如同无底洞,吞噬我们的时间和精力。真正的丰盈从不在物质的堆砌,而在陶渊明“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的精神自足,在白居易“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的温情意境。云淡风轻,闲看庭前花开花落;三两知己,胜过朱门珍馐万千。少欲并非无欲,而是以理性审视需求,如陶渊明“环堵萧然”而“晏如也”,并非摒弃欲望,而是选择与生命本质共振的欲求。懂得在纷扰尘世中,择一隅宁静,守一份淡泊,于简朴生活中品味生命的真谛。
古人云:“大道至简。”少言的沉默里藏着智慧的回响,少虑的从容中生出行动的力量,少欲的节制里绽放精神的丰饶。这“三少”并非消极的退守,而是主动选择的生命美学——以留白容纳万象,用减法成就丰盈。当我们不再被言语绑架、被焦虑裹挟、被欲望奴役,便能如苏轼笔下“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舟客,在时光长河中,且行且歌,活出生命的通透与清澈。于留白处见天地,于简素中见丰盈,这便是中国人历经千年沉淀的生命智慧。
作者简介
王淑敏,济南市济阳区新市镇人,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济南市作家协会会员,济阳区作家协会优秀会员。在2024年度“竹庐文艺奖”评奖活动中荣获优秀作家奖。作品散见于《语文报》《寿光日报》《新济阳》《新商河》、中国作家网、都市头条等。





玫瑰手绘折扇、玫瑰国画
订购热线: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