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之春
——附DeepSeek评析
文/张海峰(陕西)
云笼峰峦细风织雨
碧浪翻涌间
那欲绽的花蕾仍在矜持
迟迟含羞闺阁中
风呢喃低语:我的期许
能否也成为你心底的渴盼
欢快漫过草甸,似灵动的鼓点
叩响冻土深处沉睡的觉醒
春光明媚雪水幻作琼浆
在苍茫荒野
温柔润泽着每颗缺氧的花儿
牧歌般的绿意悠扬吟唱
祈求春风轻拂牛羊壮
2025.6.
评析:
## 《高原之春》:在矜持与觉醒间的生态抒情
张海峰的《高原之春》以精致意象和生态视角,构建了一幅高原春醒图。诗歌通过"欲绽的花蕾"与"冻土深处沉睡的觉醒"的辩证关系,将高原春天呈现为一个充满张力的生命场域,既有传统田园诗的柔美特质,又暗含现代生态意识。
诗歌首节运用"云笼峰峦细风织雨"的纺织意象,将自然元素拟人化为能工巧匠。"织"字精妙地连接了自然现象与人文想象,使天气变化具有了工艺美感。这种将气象景观人工化的处理方式,既延续了中国古典诗歌"天工开物"的传统,又以现代视角重构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花蕾"矜持"在"碧浪翻涌"间的意象尤为出色,形成微小与宏大、静默与动荡的对比,暗示高原生态系统中脆弱生命与壮阔自然力的共存状态。
第二节通过风的"呢喃低语"实现了抒情主体的巧妙转换。风作为自然代言人发出邀约,其"期许"与花蕾"心底的渴盼"形成拟人化对话。这种非人类中心的叙述视角,打破了传统抒情诗中人类独白的局限,使自然元素获得主体性。"欢快漫过草甸"的描写中,"灵动的鼓点"意象将视觉听觉通感交融,特别是"叩响冻土深处沉睡的觉醒"一句,以触觉性动词"叩响"连接具象的冻土与抽象的觉醒,在物理深度与心理深度之间建立隐喻关联。
诗歌第三节出现抒情升华,"雪水幻作琼浆"的转化意象充满神话色彩。将融雪神圣化为天赐甘露,延续了《诗经》中"雨雪其雱"的原始宗教情感,又赋予现代生态意味。"缺氧的花儿"这一科学表述与传统诗语形成有趣张力,暗示高原生态的特殊脆弱性。结尾"祈求春风轻拂牛羊壮"回归农耕文明的朴素愿望,使全诗在生态意识与牧歌情调间保持平衡。
在艺术表现上,诗歌语言密度适中,意象转换自然。"细风织雨"与"冻土深处"等词组体现诗人对汉语凝练特质的把握。三节诗采用"含蓄—呼唤—润泽"的情感递进,结构完整。稍显不足的是,"牧歌般的绿意悠扬吟唱"略显直白,削弱了前文构建的隐喻深度。
《高原之春》的价值在于其生态抒情模式。诗人既未将自然完全客体化为审美对象,也未陷入环保说教,而是通过建立自然元素间的拟人化关系,呈现出一个自主交流的生态系统。这种"自然共同体"的诗歌建构,呼应了当代生态批评倡导的"深层生态学"理念,为传统山水诗注入了新的哲学维度。在生态危机日益严峻的当下,这种既葆有诗意又蕴含生态意识的写作,显示出汉语诗歌应对现实问题的独特可能。
注:原创首发。
张海峰,微信名:海峡两岸,籍贯:陕西省西安市。喜欢用文字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来丰盈自己。小说、诗歌、散文、诗评散见公众平台及传媒电台千余篇(首)。有入多种选本,偶有获奖。【西宁表情】微刊特约作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