碾场
作者/惠武
又到一年麦收时,却想起了那时候碾场的情景。
碾场,是一年夏收过程中最要紧的作业环节。虽说不是很累,但却是比较苦的农活。一年的麦子收割回来,能不能安安全全地装进粮囤里,就看碾场的环节了。
本世纪之前的小麦脱粒,不像现在轻松方便,有脱粒机和收割机,直接把脱粒好的麦子拉回来,倒在晒场里一晾晒,就万事大吉了。
那时候的小麦脱粒,全部是把它摊在土场里,用石碌碡一遍遍的碾压才完成脱粒的。
就碾场这一环节,也是经历了两次变革。
农村还没有拖拉机之前的碾场,用二牛抬杠的形式来完成。即两头牛的脖子上,架一根大约两米多长的木杠(俗名硬轭),硬轭的中间用索链挂上一个碌碡,一个人赶着牛,在场里一圈一圈地转,来完成碾场。
以后有了拖拉机,牛就退出了碾场的行列。用拖拉机挂上碌碡碾场,不仅碾的干净,而且效率高,大大地节约了碾场成本,加快了碾场的进度。
碾场,是要有经验的。不会碾场的人,你在场里转一天的圈,也碾不净麦子。
碾场,最害怕的是发暴雨。正在碾场的过程中,如发现有暴雨的征兆,就要立即赶在暴雨之前,收干净场里的粮食。否则,粮食会被雨泡在了场里,叫做“塌场”,这是最不愿发生的事。
碾场有几个环节,必须按程序一环接一环,才能保质保量的完成。
首先是摊场,就是把割回来的麦子,均匀细致地铺摆在打碾场里,然后再用碌碡碾压。碾压几圈,上面的麦穗基本脱粒干净,就要把下面没有碾到的麦穗翻上来碾压,叫翻场,这是第二步。
翻场同样要会翻,所有翻场的人按同一方向,从场的外沿翻起,一圈一圈地翻,直至翻到场的中心就算完成。翻场用专用的农具——铁叉或木叉,把碾压瓷实的麦草挑起来抖松散,翻到抖好的那一面。抖的目的,一是为了抖落夹在麦草里面的麦粒,二是抖匀抖化麦草,方便下一轮的碾压。
第一遍场翻好就开始碾压,碾压好了开始第二遍翻场。翻第二遍场则从场的中心开始,也是一圈一圈地按同一方向进行。以后的翻场,一反一正,以此类推。一般情况下,碾一场麦子翻过第四遍,基本就碾的很净了。
麦子碾净后,就要起出麦草,叫做起场,这是第三步。这时,大家从场的一边开始,一叉一叉挑起麦草并把它抖散。抖净麦粒,再把麦草起出场里,码垛到不妨碍下次碾场的角落里。
麦草起完,再用一把有五个齿的铁叉,在碾下来的麦粒中,滤捞没有起净的麦草,叫做打尖或捞场。
打尖完后,用一种有双把的推板,俗名叫做挎板的农具拴好绳子,由一人在后面扶把,两个人在前面拽拉,把碾下来的麦粒堆在一起,叫攒颗,这是第四步。
攒颗完成后,用竹子绑缚的长把扫帚,把场里角角落落没有清理干净的零散麦粒,要认真地再清扫一遍,叫做净场。净场结束后,碾场这个作业就算结束了。
接下来的一道作业,叫做扬场。
扬场,顾名思义,就是把在场里碾下来的、夹杂在麦衣里面的麦粒,用木锨扬起来,再通过风力吹走麦衣和杂质,达到粮草分离的目的。
扬场,也是经过了几次的技术演进。在机械化和电气化相对落后的年代,人们是依靠自然风力来进行原粮分离的,后来又自制了一种机械风扇进行扬场,再后来也是自制的一种小型的电动扬场机来完成扬场作业。
过去的扬场作业,既是一种力气活,也是一种技术活。不会扬场的人,扬一天场也扬不出来一粒粮食。有个顺口溜“扬场不离堆,一天扬到黑。”就是说的这种不会扬场的人。
扬场中,一个重要的关口便是“遮行(hang)”,所谓“遮行”,是大家都在用木锨向着风流扬起麦衣时,就得有一个人站在难以睁眼,漫天飞舞的麦衣中用手里的木锨,把风流吹过来的麦衣,与可能还混有麦粒的麦衣隔离开来,并挑出一个界限分明的界线来,使大家有一个参照的标识,就不会把麦粒又撒进麦衣里面了。
最后一个关口叫“掠场”,“掠场”也叫“净颗”。大量的麦衣经风力吹出去了,剩下的就是基本干净、但里面还有少量杂质的粮食了,这就需要再进一步地清理。这时,一个人拿着木锨在风口下,对这些粮食进行二次清理,而另一人则拿着扫帚,对落在粮食堆上的杂质轻轻地扫除,达到彻底清理的目的。
至此,整个碾场的作业就算彻底的结束。
进入本世纪,在农村,早已听不到、见不到碾场的农事了。碾场,已经成了一个历史名词。所能见到的,就是收割机直接收割脱粒后的原粮了。
今天来写碾场的农事,除过勾起大家久远的记忆而外,主要是让今人们记住曾经为了盘中餐,而粒粒皆辛苦的人们,在过往所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