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诗长卷耀乾坤 不朽丰碑立天地
——写在英雄铁道兵丛书《不朽的军魂·人物风采卷(续)》成功发布之后
远 方

风来丹江湖水碧波荡漾,雨后武当雄峰云海苍茫。6月6日在襄渝线上车城十堰隆重举行的英雄铁道兵丛书《不朽的军魂·人物风采卷(续)》新书发布庆典,距今已经过去半月有余,但大家关注的热度丝毫未减。这次会议,内容丰富,盛况空前,高潮迭起,收获满满,通过战友交流和媒体宣传,在铁道兵群体内外产生了强烈反响和轰动效应。许多人至今仍沉浸在极度的兴奋与喜悦之中,连日来纷纷撰文发帖畅谈交流回味不止。近日,更有名人大家朱海燕发表重磅长篇宏文,以前所未有的激情为红色丛书呐喊发声,并以较高的站位关注和审视铁道兵文化的历史命运,引来众多重量级同道写手的共鸣和呼应,从而把这次发布会的爆燃人气再次推向高潮。
所有这些情绪价值的正向爆发,皆源于一次会、一部书和一群人,更准确地说,是源于铁道兵战友为自己写书编书出书的不凡举动。这个举动,是敢吃螃蟹、首开先河的破冰之举,是不忘初心、老有作为的情怀之举,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之举。由此产生的感染力和震撼力,强烈地冲击着人们的心灵,点燃人们致敬英雄、追寻信仰的炽热情感,并催生出现象级的认知嬗变,幻化出新模态的文化景观。

上下同欲,共襄盛举
按照惯例,英雄铁道兵丛书每一卷的出版发行,都要择时择地举行新书发布会,这次《不朽的军魂·人物风采卷(续)》的面世也是如此。但与以往不同的是,仪式第一次安排在铁道兵亲手修建的襄渝铁路线和安葬着铁道兵英烈的老营烈士陵园旁举行,铁血与情怀第一次这样近距离的交织与碰撞,当一双双刚刚接过新书的滚烫的手,一遍遍地含泪抚摸冰冷的墓碑时,深深的怀念与深深的敬仰,搅动着每一个与会者的情愫,以至于许多人心潮激荡久久不能自已。正如本卷主编郑建平所言,这次活动最是让人刻骨铭心。
有价值的灵魂是彼此相通的,有情怀的灵魂是相互呼应的,而共识就是在这种同频共振的心灵感应中产生。
早在这次发布会之前,举办方就启动了声势浩大的宣传活动,发布会的消息甫一发出,就引来各方的强烈关注,包括铁道部原副部长卢春房在内的各界知名人士和全国各地许多省市的铁道兵联谊会组织,纷纷致辞致信表达诚挚的祝贺。登高英雄杨连弟原所在单位代表、“登高精神”传承人沈正华,湖北汽车工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黄永昌,以及多位长期以来关心支持丛书工作的杨建国等著名企业家和英雄模范等也应约赴会,并发表热情洋溢、感人至深的讲话,尽显群贤毕至、高朋满座之气象。
新书的出版发行赢得了各界因故未能参会的铁道兵知名文学大咖,也以业内人士和文化名人的身份,热情盛赞红色文化丛书的问世。著名铁道兵诗人李武斌激情赋诗《当之无愧的中国好书》——写在《不朽的军魂·人物风采卷(续)》发布的日子,高度评价这部名副其实的红色经典,力挺将此书列入当月中国图书热榜。范长江新闻奖获得者、资深新闻人、原中国铁道建筑报社长兼总编朱海燕,以《回望身后壮阔的山水 眼中噙满激动的泪花》为题,发表七千字长文,从构筑民族魂魄的高度,解析铁道兵文化价值,用激情澎湃的笔触,赞颂新书的成功和贡献。著名的铁道兵历史文化收藏者、研究者和传播者梅梓祥,亲自撰写《十堰首发式盛况空前,反响热烈》的新闻报道,也热情洋溢地表达了对这部书的肯定和赞许。强烈关注和热情报道发布会的更有多家新闻机构和网络媒体,十堰电视台、湖北广电传媒、中新网新闻电讯等官方机构都即时采访报道会议盛况,新浪、搜狐、网易腾讯等传播平台也相继发布相关资讯,速度之快、覆盖之广,评价之高,都是第一次。
可以这样说,随着丛书各卷的陆续出版发行,也随着各方面舆论对丛书的普遍好评,上下各方对这套丛书的共识正在形成,不少人改变原来的质疑态度,开始跨入强烈看好的行列,这无疑给丛书的后续工作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英雄铁道兵丛书总策划、总编、《不朽的军魂·铁道兵精神卷》(已出版)主编刘政湖

英雄铁道兵丛书总策划、副总编、本文作者刘胜

英雄铁道兵丛书总策划、副总编、《不朽的军魂·铁道兵长歌卷》(已出版)主编 邱光明
破冰开河 勇推创举
编纂一套英雄铁道兵系列丛书,让头脑中的记忆变成文本上的记载,让不应忘记的历史真正不能忘记 ,这是无数铁道兵老战士的心愿,也是历史赋予有识者和有志者的责任。那么,谁来肩负起这个责任呢?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髌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铁道兵人不是圣贤,也未因蒙难而怀愤,相反,至今已逾花甲古稀之年的老兵,倒是从血火生死中走出来的人,既是历史的亲历者,也是历史的幸存者,他们没有忘记那些生命与青山大地融为一体的战友,他们也没有远离先贤们为之奋斗牺牲的未竟事业,面对历史赋予的使命,他们的态度就是义不容辞!
英雄铁道兵丛书总策划、总编刘政湖在谈到编纂丛书最初的动因时曾动情地说,这其实是源于老兵们心心念念的一个“念想”,这无疑是一个勇敢的、智慧的、伟大的创造性的“念想” ,从2007年初步萌发到2022年付诸实践,他带领整个团队走过了十五年的艰难历程,才实现了从创意,到创见,再到创举的跨越,他们走的是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却走到了所有今人的最前面,这是一条开历史先河之路,这是一条破文化坚冰之路,在可以想见的风险与挑战面前:没有体制背景,没有行政资源,没有资金保障,没有专业队伍,有的只是第二军营里一群英雄迟暮的老兵,于是总有人劈头发问:
你们有资格做这件事吗?是的,出书,尤其是出大部头的系列丛书,在一般人看来是要有资格的,那就是要有官方机构名号或有官方机构认可,民间组织或网络群体,就是草台班子和乌合之众。而实际上,社会发展进步到今天,写书出书已是公民的权利,而不是什么人的专利,只要符合国家著作权法和出版管理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可以按自己的意愿去做。为此,丛书总编委会从一开始就依法行事,聘请专业法律顾问总进编委会,与出版机构建立合规的合同关系,并建立专门的出版发行业务工作群,在日常运作中保持经常性的密切联系,随时沟通情况研究解决遇到的问题,保证了每卷丛书的顺利面世。
你们有能力做这件事吗?诚然,作为创作撰稿主体的铁道兵战友网文学创作中心写手,以及从总编委会到各分卷编委会的各类编辑人员,大都不是专业的,水平也参差不齐,但大家本着要么就不干、干就要干成、干就要干好的精神,在干中学,在学中干,不断总结积累经验。为此,建立和实行了项目负责制,编制和推行了作业指导书,从文稿编排到版式设计、从修改校对到样书审定,解决了许多专业性和程序性的难题。而且,随着越来越多的写作高手的加入,随着越来越多的优质稿件的收录,丛书质量水平也呈现可喜的不断向上的发展趋势。
一群敢吃螃蟹的人,能不能享用这道美餐,已有的实践和确凿的事实,给出了令人信服的回答。

英雄铁道兵丛书副总编、《不朽的军魂·人物风采卷》主编(两册已出版)郑建平

英雄铁道兵丛书副总编、《不朽的军魂·现代诗歌卷》主编(已出版)李汪源
全心投入 甘为义举
人们常用幕后英雄来形容那些在台面之外默默奉献的人,这次发布会所在地为会议服务的自愿者,就是这样一些人。在现场总指挥姚尚明的组织带领下,他们不辞辛苦,每天忙前跑后,热心周到地服务会议及与会的每一个人。我就看见有一位老者,无声地守候在宾馆楼梯口,见有与会人员下来,都报以问候式的微笑。后来才知道,他是一位已年届八十的老铁道兵,姚指挥给他的任务就是,在宾馆正常服务之外,在服务上查漏补缺,随时听候客人的调遣。这令人何其感动,这让人情何以堪!
这样的自愿者在铁道兵队伍里有千千万万,铁道兵丛书的编创人员,更是其中突出的贡献者,他们是这套丛书历经磨难、历经艰辛最终得以出版的最大功臣。这些人大都是年事已高的老年人,不但身体状况不佳,而且文化水平不高,还有带孩子等家务事的牵扯拖累,他们作为自愿者投身丛书编纂工作,完全是靠觉悟、尽义务,不但拿不到一分钱,而且还要往里面搭钱。说起出书的事,常见有人问:上边给你们多少钱?你们给人家多少钱?在他们的思维逻辑里,没钱是没有人会干的!
可是,这些编纂丛书的自愿者,作为丛书最大稿源地铁道兵文学创作中心的自愿者,还有铁道兵战友网网站编辑部的自愿者,就是凭着那份初心、那腔热血、那襟情怀、那种精神,把编纂丛书这份差事当作崇高的事业来做。他们甘愿放弃社会上大爷大妈们河边钓鱼、广场跳舞的闲适生活,终日伏身案头、埋头屏前忘我工作,每卷动辄四五十万字的书,看上一遍就感觉头昏眼花,更不要说在结集成书前,面对成堆的初稿半成品,其工作量和投入精力该有多大了。
以《不朽的军魂·人物风采卷》及续书为例,两本书以郑建平、王林山为领军的编辑团队两册各18位自愿者,包括铁兵、学兵和铁二代,平均年龄70岁,几乎各个是爷爷奶奶级的人物,但他们干起工作来,忘我投入,不分昼夜。阅稿、改稿、校稿、审稿,每个环节不能有一丝马虎。一篇稿改了又改,一页书排了又排,字斟句酌,精雕细刻,不知要反复多少遍,有时到了一看见书稿就反胃的地步。他们付出的辛苦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他们承受的压力更是常人难以忍受的,可以说,每卷书都是他们的心血之作,每页字都是他们的铁血之歌!如果有人问铁道兵精神在哪里,我的回答是,就在眼前这样的铁道兵人身上!

英雄铁道兵丛书副总编、《不朽的军魂·铁道兵历史卷》主编(待出版)向德荣

英雄铁道兵丛书副总编、《不朽的军魂·铁兵情怀卷》主编(待出版)王林山

英雄铁道兵丛书副总编、《不朽的军魂·时代回响卷》主编(待出版)罗一
再接再厉 成就壮举
不经风雨,怎见彩虹?没有付出,何以成功?英雄铁道兵丛书作为铁道兵历史上第一部系列化的鸿篇巨制,它的惊艳问世向人们展现了一道铁道兵文化延续和传承的壮美图景。现在,这一红色文化建设的伟大工程还在继续,后续的任务还很繁重,面临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为此,在发布会期间,利用两个晚上,在刘政湖站长亲自主持下,召开了英雄铁道兵丛书编纂工作会议,除总编委和各分卷主编外,还特邀部分作者读者参会,在广泛且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总结和安排部署下步工作。昨日(2025年6月23日),又在线上召开了铁道兵战友网办公会,紧接着还将召开丛书编纂指导小组会议,再动员,再部署,再发力,逐层逐级,分门别类,深化细化,狠抓落实。以更高的文化自觉自信,再上新高度,再创新水平,借难得共识,聚高涨人气,推进形成更加蔚为壮观的丛书编纂工作崭新局面,不辜负广大铁道兵战友和社会各界的信任和期待。
瞄准目标,坚定不移。按时完成全套英雄铁道兵丛书的出版发行,以后铁道兵时代的文化钜献,向建军100周年献礼,是我们的既定目标。必须在进一步增强责任感的同时进一步增强紧迫感,以此为最后时限,倒排工期安排落实各项工作。本着一切事情都要往前赶的原则,给后续的工作主动留足空间。同时,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毫不放松地抓好影响丛书质量的各个关键环节,特别在稿源起点上动脑筋、想办法,做文章,在高品位的作品富矿上精挑细选提炼加工,从内容到形式实现从出良品到出精品、再到出可供留存和珍藏的珍品的质量升级。
站上高位,扩大视野。在铁道兵文化工程建设上,英雄铁道兵丛书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又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必须脚踏实地扎扎实实地推进。同时,要看到传承铁道兵文化是个大课题,有许多有待开发、拓展和创造的新领域,如著名铁道兵诗人李武斌曾提出的“后铁道兵时代文学”的概念,愚以为就有深入研究和大胆尝试的意义和价值。作为铁道兵文化的核心和精髓的铁道兵精神,就更需要利用英雄铁道兵丛书的丰富资源,尤其是已经出版发行的《不朽的军魂·铁道兵精神卷》的已有成果,继续在更高维度上深入开展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走出偏重铁道兵兵种职业特征描述和囿于打造企业对外宣传广告效应的误区,使之真正成为无愧于英雄铁道兵光荣与梦想的宝贵精神财富,并举众手之力积极推动铁道兵精神进入中国共产党人第二批精神谱系。
广纳人才,壮大力量。编纂英雄铁道兵丛书的依托力量,主要是铁道兵战友网和文学创作中心的作者和编者,虽然大都是业余从事此项工作的自愿者,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已成为队伍的中坚和主力。但这还远远不够,还要像丛书编纂的系列架构持开放性态度一样,丛书的编创力量也要面向各方作开放性收储。当然,以前也是这样做的,但面临新的使命,要继续加大力度。现在文创中心除了原有的李武斌等为代表的专业作家外,又有了郑焕清、向德荣、杨庆华、余开华、翟基生、吕恭、权郁等优秀而稳定的作者,还应该在继续挖掘吸纳铁兵学兵优秀人才的同时,把重点放在更年轻的铁道兵新生代以及既具有相当文字功底又具有铁道兵情结的社会各界贤能身上,形成更合理的梯队结构和更壮观的文创阵容。
当年马克思在《论青年如何选择职业》一文中曾说过:如果我们选择了为人类幸福而工作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做出的牺牲。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悄然无声地存在下去,但是它会永远发挥作用,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会洒下热泪……
先哲箴言,聊以共勉。

英雄铁道兵丛书副总编、《不朽的军魂·部队岁月卷》主编(待出版)林晓雷

英雄铁道兵丛书副总编、《不朽的军魂·诗词格律卷》主编(待出版)王振江

英雄铁道兵丛书副总编、《不朽的军魂·铁道兵艺术卷》主编(待出版)殷安瑜

英雄铁道兵丛书副总编、《不朽的军魂·天路雄师卷(暂定名)》主编(待出版)袁武学
编后语:近日,著名学者、名人大家朱海燕发表重磅长篇宏文,以前所未有的激情为红色丛书呐喊发声,并以较高的站位关注和审视铁道兵文化的历史命运,引来众多重量级同道写手的共鸣和呼应。为期一周的铁道兵红色文化高端论坛,以诗人刘胜“史诗长卷耀乾坤 不朽丰碑立天地”全面总结完美收官。论坛共发布铁道兵9位优秀理论工作者撰写的雄文,读者直呼上头!过瘾!进入链接阅读好文。
朱海燕原文:
https://m.booea.com/news/s_4153266.html
刘政湖原文:
https://m.booea.com/news/show_4155378.html
余开华原文:
https://m.booea.com/news/show_4154060.html
向德荣原文:
https://m.booea.com/news/show_4155707.html
郑焕清原文:
https://m.booea.com/news/show_4154080.html
郑建军原文:
https://m.booea.com/news/show_4154590.html
杨庆华原文:
https://m.booea.com/news/show_4155824.html
权郁原文:
https://m.booea.com/news/show_4159321.html
槛外人 2025-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