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辉全长篇小说《剑门关下》创作经过、内容、文学意义简述
詹辉全的长篇小说《剑门关下》以川北地区为背景,将革命历史与当代发展交织,展现了跨越近百年的社会变迁。以下从创作经过、内容梗概及文学意义三方面展开简述:
一、创作经过
詹辉全作为兵团作家,长期关注边疆建设与红色历史,其创作风格融合纪实性与文学性。《剑门关下》的灵感源于川北地区的红色基因与脱贫攻坚实践。作者通过深入采访老红军后代、基层干部及村民,结合地方志与历史档案,历时数年完成创作。作品以剑门关为地理坐标,将红军长征、三线建设、乡村振兴等重大历史节点串联,既呼应蜀道文化的厚重底蕴,又聚焦新时代乡村变革,体现了对地域文化与国家叙事的双重关怀。
二、核心内容
小说以双线结构展开:
历史线:以百岁老红军林烈重走长征路为引子,回溯 1930 年代川北苏区军民浴血奋战的历程。林烈幼年目睹父母在反 “围剿” 中牺牲,后参加红军经历长征、抗战、抗美援朝,其传奇经历折射出革命先烈的家国情怀。书中对剑门关战役的细节描写(如红军奇袭关楼、迂回包抄战术),既参考史实,又融入艺术想象,再现了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的军事奇观。
现实线:林烈的重孙林坚作为驻村第一书记,带领青山村脱贫攻坚。他联合企业开发乡村旅游、推广科学种植,并推动移风易俗,使贫困村蜕变为 “旅游示范村”。小说塑造了老支书杜志远、返乡青年郑海燕等典型人物,通过修水渠、建敬老院等具体事件,展现基层治理的复杂性与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三、文学意义
历史叙事的创新:作品突破传统革命历史小说的宏大叙事,将个体命运与时代洪流紧密结合。林烈家族五代人的奋斗史,既是一部个人成长史,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民族复兴缩影。通过 “重走长征路” 的情节设计,小说实现了历史与现实的对话,赋予红色基因以当代生命力。
地域文化的重构:作者以剑门关为文化符号,融合蜀道诗词、民俗风情与自然景观。书中对剑门关 “一夫当关” 地势的描写,既呼应李白《蜀道难》的文学传统,又赋予其新时代内涵 —— 从军事要塞到文旅胜地的转变,象征着川北地区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历史进程。
时代精神的书写:小说紧扣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主题,通过林坚等人物的实践,探讨了产业扶贫、文化扶贫等现实议题。作品摒弃说教式表达,以 “修石板路”“建文化中心” 等具体事件为载体,展现基层干部的担当与群众的内生动力,体现了现实主义创作的温度与深度。
《剑门关下》通过历史纵深与现实观照的结合,既为川北地区立传,也为新时代乡村变革提供了文学范本。作品的价值不仅在于对地域文化的挖掘,更在于以文学形式回应 “乡村振兴” 这一国家战略,展现了中国社会发展的韧性与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