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邵学良
一、寒门少年的文武初啼
1962年,安徽涡阳临湖镇的农家茅屋里,六斤重的男婴王全一在灾荒尾声中降生。自幼体弱的他,被父亲送往拳师门下习武强身,却在扎马出拳间悟得筋骨与心性的双重锻造——当同龄孩童见他绕道而行时,少年已在拳脚起落间立起“强身健体”的人生信条。而小学描红本上的墨痕,高中书法赛场的亚军奖状,则悄悄埋下另一条人生伏线:当法院陪审员的制服与农技员的手册摆在眼前,1984年的他却选择解甲投师,在嵩山少林寺的晨钟暮鼓里,成为海灯法师的关门弟子。
二、武校春秋与国际锋芒
1988年返乡创办“海灯文武学校”时,王全一或许未料想,这所皖北民办武校会引来15国学员跨海求学。美国喜瑞都市长黄锦波曾飞越重洋,与他合编《功夫自卫健身操》,VCD光盘在中美掀起“武术热”;从北京亚运会表演到2008年奥运舞台,他带领学员将刚柔并济的中国功夫展向世界——拳如雷霆贯耳时暗藏云水禅心,臂若鹰击长空处自有筋骨天成,业界称其武功“达到精神与物质的化境”。
迟浩田将军“中华武术 海灯神威”的题词,李德生在钓鱼台国宾馆颁发的“全国先进武术馆校”奖牌,串联起他从涡河岸边走向国际武坛的轨迹。2005年横店影视城的“海灯影视武术学校”,更让他以《五星红旗迎风飘扬》中朗诺将军的角色,将武学功底融入银屏,成就“武术家演武戏”的跨界传奇。
三、悬空笔墨里的禅武哲学
在嵩山随师修行的三年,海灯法师挥毫时的禅意让王全一豁然开朗。他将武术中的运气法门注入笔端,历经数千个临帖晨昏,终创“悬空书法”绝技——央视春晚舞台上,书写“龙”字时臂展如弓,墨势随丹田之气奔涌,撇捺间兼具颜体筋力与张旭狂逸,观者叹其“笔走龙蛇处,可见拳脚功”。
“字、意、境、神、韵”的合一追求,让他的“佛”字似坐莲观心,“寿”字如松鹤延年。范光陵等名家指点下,他将佛学禅思与武学刚劲熔铸笔端,作品既得隶书厚重,又含草书奔放,被赞“墨里有武魂,笔端藏佛光”。2017年央视春晚上的悬空书写,更让这门融合“运劲如拳、落墨如势”的独门技艺蜚声海内。
四、德艺双馨的江湖君子
“靠人品做事,凭良心做人”是他的处世金规。酒桌上以“醉里藏真”广结善缘,却在1998年洪灾时率先捐出2万元;办学数十载,对贫困学子分文不取,深夜带领学员扑救供销社火灾挽回20万损失的义举,至今在涡阳传为佳话。作为近二十年党龄的党员,他身兼中国国画院华东分院行政院长等数十职,却始终记得“布施不仅是财施,更是德施”——25场书法义拍、37名贫困学子资助、12户困难家庭结对帮扶,构成他“文武立天下”的另一重注脚。
从涡河岸边的贫弱少年到跨界艺术家,王全一用六十载光阴诠释着“刚柔并济”的生命哲学:武术是筋骨的修行,书法是灵魂的吐纳,而那颗在贫寒中未改的赤子之心,正是他笔下“龙”字飞腾、拳风呼啸时,最本真的精神图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