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巷深深之八
《丫头小吃店》
一一 小巷里的长青树
赵清娣
初见丫头,还是三十多年前。当时的她,也才20出头。中等身材,苗条俏丽。浓密的一头乌发,用火一样红的两根橡皮筋,在耳后齐刷刷扎起两把小刷子。宽脑门,尖下颏,柳叶眉,杏核眼,微黑的脸庞洋溢着青春的气息。微微一笑,随着嘴角的上翘,浅浅的酒窝时隐时现。标准的黑牡丹,俏佳人。
丫头骑辆老式三轮车,一罐粽糕,一壶油茶前后排列,三轮车正面栏杆上,竖块光光滑滑的木牌子,上边端端正正写着《丫头粽糕》。小本生意,游街串巷,栉风沐雨,寒暑不避。丫头那一张俏脸上,从不见辛苦的迹象。不像做生意,反倒如走亲串友一般,大娘,大嫂,都是亲人。东家,西家,都成自家。三分笑意,十成温情,生意自然红火。
当小巷雏形渐成,丫头便一马当先,结束了游走生涯,把丫头粽糕的牌子,堂堂正正地挂在新开的店面上。
有了门面,丫头越发尽心了,她的粽糕配料地道,上好的糯米,配上陕北清涧大枣,指头肚大小的鹰嘴红豆,配比合理。火候也拿捏得到位。‘软,甜,糯,弹,四美俱全。和西安回坊铁家粽糕相比,毫不逊色。更何况那时候槐庙街上粽糕又是独一份,所以在偃师“丫头粽糕"也算是小吃街的头牌。
今年春天,我回到阔别多年的小巷,寻找年轻时的感觉,“丫头粽糕"的牌匾赫然在目,应门桌上,长嘴油茶壶稳坐主位,粽糕的瓦罐更显得古朴厚重,打开盖子,一层雪白的米,一层黑红的枣泥,一层红豆,层次分明,甜香四溢。小吃店又添了新成员。丫头坐在后厨角落里,低头在烙着红薯叶菜馍,手边上还放有烙得外焦内嫩的千层饼。
“丫头!"我情不自禁,脱口而出。也许是好久不听这个称呼,丫头楞了片刻,习惯性的抖抖围裙上的面屑,用袖头沾沾鬓边的汗水。“赵老师,真的是你呀?多年不见,还记得丫头?"
说实在的,丫头已不是30年前的丫头了,那一双灵动的双眼已显呆滞,微微驼起的脊背记载着近三十年的辛劳。
“熬了这几十年,咱这街上,你也算老资格了!"
我打着哈哈,和丫头拉开了话题。
“谁说不是呢,真的不知不觉好歹也熬过来了。儿子今年30大几了,读了大学读研,再读博,还有什么“后",好不容易熬到前年,总算工作了,现在西安高新xx单位,说是保密。保不保密,挣多挣少我也管不着。但接触人少,媳妇该咋找呀?眼见我也快六十的人了,我这孙子的姥姥家门朝哪还不知道呢!
丫头捶捶自已慢慢直起的腰,突然眼晴一亮:“赵老师,我俩活该有缘,你现在常住西安,又识文断字,眼光自然不差,给咱那不听话的儿子介绍个媳妇吧?我也好有个盼头!"……
三十年变迁,一个俊俏丫头变成了驼背老太,但是《丫头粽糕》,这块招牌仍长青树般屹立在小巷中,丫头成功与否,很少有人提及。但是小巷的前世今生,唯有匾牌见证。
闲暇无事,娓娓道来也算一段佳话。
个人简介:赵清娣,河南洛阳人,偃师作家协会会员。长期在偃师市直中学任数学教师,喜爱文学,2005年退休后,笔耕不缀,屡有作品面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