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舆论认知迷思:新闻传播规律与中国实践的辩证观
作者:杨东
在新闻舆论场域中,“舆论正确是人民之福,舆论错误是人民之祸” 的观点看似强调舆论导向的重要性,实则暗藏认知误区。这一论断不仅割裂了舆论与社会现实的深层联系,更忽视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本质属性与实践逻辑,暴露出对新闻传播规律的误读。深入剖析这一观点,既是廓清新闻理论认知迷雾的需要,也是维护健康舆论生态、推动新闻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从新闻传播规律的视角审视,这一观点陷入了 “舆论决定论” 的窠臼。新闻传播的核心功能在于信息传递与意见表达,舆论本质上是社会多元利益诉求的集合体,其形成与发展受到社会结构、文化传统、技术环境等多重因素的制约。将舆论简单划分为 “正确” 与 “错误”,并赋予其决定性的社会影响,夸大了新闻传播的直接功效,忽视了社会发展的复杂性与舆论形成的系统性。以网络谣言治理为例,2023 年某地突发地震后,社交媒体上迅速流传 “余震将达 7 级”“水源污染” 等谣言,引发部分民众恐慌性抢购物资。尽管这些谣言在短时间内形成负面舆论,但当地政府联合媒体通过权威信息发布、科普解读等方式,在 48 小时内有效遏制了谣言扩散。这一过程表明,单一的舆论观点难以直接决定社会走向,而是需要通过与社会各要素的互动,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发挥作用。
结合中国国情来看,这一观点与我国新闻事业的实践逻辑背道而驰。我国的新闻舆论工作始终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以人民为中心是新闻舆论工作的根本立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闻媒体,既是党和政府的喉舌,也是人民群众表达诉求、参与社会治理的重要渠道。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报道中,这一特性体现得尤为显著。2020 年新冠疫情暴发初期,《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深入抗疫一线,推出一系列报道,既展现了医护人员的英勇付出,也记录了普通民众的生活百态,同时及时发布疫情数据、防控政策解读等权威信息。这些报道不仅缓解了公众的恐慌情绪,还凝聚起全社会共同抗疫的强大力量,推动问题解决。这一过程体现的是新闻舆论对社会发展的正向引导,而非单方面决定 “人民之福祸”。同时,我国健全的舆论监督体系、多元的民意反馈渠道,也为舆论的理性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确保舆论能够在法治轨道上有序运行。例如,“人民网领导留言板” 自上线以来,已累计促成超 300 万件群众诉求得到回应和解决,成为舆论监督与社会治理良性互动的典型范例。
此外,该观点还存在 “越俎代庖” 的倾向,模糊了新闻媒体与社会治理主体的责任边界。新闻媒体的职责是通过专业的新闻报道和舆论引导,为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与国家治理体系的协同运作。将舆论的作用无限放大,可能导致新闻媒体偏离自身定位,陷入 “大包大揽” 的困境,削弱其专业报道能力与公信力。例如,某地方媒体曾试图通过连续报道推动某老旧小区改造,但因缺乏与政府部门、居民的有效沟通,报道未能精准对接实际需求,反而引发部分居民质疑。这一案例警示我们,新闻媒体应立足本职,发挥信息传播与舆论监督的功能,为社会治理提供决策参考和民意支持,而社会治理的成效则需要政府、社会组织、人民群众等多方主体共同努力实现。
破除这一认知迷思,需要回归新闻传播规律与中国新闻事业实践的本质。新闻舆论工作既要坚守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提升舆论引导能力,又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避免过度夸大舆论的作用。在新时代背景下,新闻媒体应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深入基层、贴近群众,以优质的新闻报道回应人民关切,推动形成积极健康的舆论生态。同时,完善舆论治理体系,强化法治保障,引导社会公众理性看待舆论,共同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舆论治理格局。
“舆论正确是人民之福,舆论错误是人民之祸” 的观点,实则是对新闻传播规律与中国国情的片面解读。唯有准确把握新闻舆论工作的本质与边界,在遵循规律、立足国情的基础上发挥舆论的积极作用,才能让新闻舆论真正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增进人民福祉的强大力量。

作者简介:
杨东,笔名 天然 易然 柔旋。出生于甘肃民勤县普通农民家庭,童年随母进疆,落户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三团。插过队,当过兵和教师;从事新闻宣传工作30年。新疆作家协会会员,新疆报告文学学会第二届副会长。著有报告文学集《圣火辉煌》《塔河纪事》和散文通讯特写集《阳光的原色》《风儿捎来的名片》,和他人合作报告文学《共同拥有》《湘军出塞》《天之业》《石城突破》《永远的眺望》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