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绝·读李宗玮先生诗书画
王福才
笔搅鸾绫歙砚翻,墨倾千壑万溪喧。
松涛声处得新韵,醉赋舜耕天润轩。
——
乙巳夏老藤读李宗玮先生辞赋书画即兴于老藤书院
——
注释:
【李宗玮】著名学者书画家,山东师范大学教授,辞赋书画皆擅,尤长山水、篆隶。先生温文尔雅,满腹经纶,文采斐然,笔法生动,墨韵丰润,情达自然,意笃天成,故书斋号源自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之意,曰其“天润轩”也。
【舜耕】传上古舜帝曾躬耕于历山(今济南千佛山)之下,故舜耕亦历下。
——
王福才草书《读李宗玮先生诗书画》
——
附:
乙巳重登岱顶记
李宗玮
余久怀重陟泰山之志,然择时匪易:暑期酷热,寒假凛冽,佳节人稠。左思右忖,以为高考之际,诚为上选。盖其时既无寒暑之虞,又无人众拥挤之患。遂于乙巳仲夏朔十一日,启泰山之游。
尝闻登泰山易,述泰山难,其故安在?盖泰山承载千载人文,凝萃自然造化,暗藏玄理机锋;更积淀民族精魄、墨客情韵、黔黎夙愿。山中古迹,皆蕴典故;石砾草木,俱有传说。其文化滋养,如风气运于华夏,惠及万物,泽被四海。凡炎黄苗裔至此者,莫不敛衽恭肃,聆先民遗训,怀高远之志,溯宗族之源,兴怀古幽情,悟人世沧桑。
观岱宗之云海翻涌,时若怒涛排空,时似绵羊卧雪。光影流转间,犹天地以云为墨,挥洒苍穹,飘渺灵幻。由此观泰山虽非绝顶凌霄,然其价值意蕴之丰赡,天下群山莫能及也。是以述之匪易:胸怀狭隘、底气不足者,未敢着墨;文底蕴薄、笔力不逮者,难以成文。今吾不揣庸昧,试作登岱顶之记如左:
是日辰时许,余终至岱巅。极目四望,但见晴光朗照,清风徐来。仰观碧落,俯瞰群峰,恍然若悟李青莲「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之豪情,感泰山雄浑,叹登临快意。远眺齐鲁大地,阡陌纵横如棋局,村舍点缀似星子,山河壮阔尽收眼底,方知杜工部「一览众山小」之慨,信非虚言。
岱顶胜景,自然人文交相辉映。南天门巍峨,碧霞祠庄严,拱北石奇绝,令人目不暇接。然最令余驻足神驰者,乃大观峰「置身霄汉」之石刻群。其中尤以唐玄宗御制御书之《纪泰山铭》为最。此碑亦称《泰山大观碑》,镌于开元十有四年。碑文乃明皇封禅时自撰亲书,《全唐文》卷四十载其全文。当时玄宗正值志得意满之时,行封禅大典,不若秦皇汉武之诚惶诚恐,而自信昭然。此非独个人气质使然,实乃时代文化心态演进之征。其自信源于开元盛世之治绩,故乘兴挥毫,勒石纪功,遂成今日摩崖奇观。
铭文彰显玄宗治国之道:「道在观政,名非从欲」,谓世道兴衰,当以吏治清明为鉴;功名利禄,不可为私欲所驱。斯言斯志,于当时诚为可贵。于其而言,封禅非神秘之事,乃「苍生受福」之政举,欲以「至诚动天,福我万姓」,足见其心怀黎庶。且倡封禅节俭,足证其智虑明达。此或为《纪泰山铭》历世尊崇、保存至今之由也。
抚摸碑上文字,凹凸间似有盛唐风华流转,千年前之金戈铁马、霓裳羽衣,仿佛跃然石上。
若论书法之妙,《纪泰山铭》亦卓然超群,承汉碑堂沓大气之精华,融盛世帝王之气魄、大唐恢弘之气象,别具雄浑之势,与万国来朝之开明盛世相得益彰。观此碑可知:高古中见周秦风骨,隽逸里藏六朝墨魂,博采众长,终成绝品。细品笔画间,藏锋中似潜龙在渊,露颖处似惊鸿腾云,尽显帝王书风之雍容。
泰山兼具自然灵秀与人文厚重,王者气象天成。千百年间,引中外游人络绎不绝,皆流连忘归,余亦其一也。此番登临,再期重游。有感于斯,随文赋登岱顶诗曰:
仲夏攀临泰岳巅,罡风荡雾入苍玄。
摩崖尽刻千秋字,鸟道遥通万仞天。
汉柏秦松凝古气,齐烟鲁岫绕晴川。
凌虚一叹尘寰小,独立云端瞰八埏。
——
李宗玮中国画·山水
李宗玮·隶书
李宗玮中国画·山水
李宗玮·篆书





玫瑰手绘折扇、玫瑰国画
订购热线: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