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 河 颂
孙振华/文
当白云山的流云轻抚岭南骑楼飞檐,阴山的长风掠过岩画斑驳石壁;当珠江三角洲的灯火在入海口织就星河,黄河几字湾的浪涛于北方大地勾勒苍劲笔触——跨越千里的山河,正以独特的韵律,诉说着南国与北疆、历史与现代的交融共生,在新时代的画卷上,绘就民族文化与经济发展交相辉映的壮美篇章。
广州白云山依旧是那婉约的南国诗行。晨雾缭绕间,摩星岭俯瞰着城市天际线与千年古道的重叠,陈白沙笔下“五羊城中见白云”的意境,与山脚下现代化科技园区的灯火交相辉映。山风掠过黄婆洞水库,泛起的涟漪里倒映着广府文化的非遗工坊,与珠江新城写字楼里的创业团队,共同编织着传统与创新交织的岭南密码。而珠江三角洲,恰似一只舒展的手掌,将港澳与内地紧紧相握。伶仃洋上,港珠澳大桥如巨龙卧波,串联起“9+2”城市群的经济脉动;虎门炮台的锈迹与前海自贸区的玻璃幕墙并肩而立,见证着这片土地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起点,蜕变为全球创新与贸易枢纽。珠江水裹挟着岭南人的开拓精神,在河网纵横间孕育出电子信息、高端制造的产业集群,将“世界工厂”的标签升级为“中国智造”的名片。
内蒙古阴山则以雄浑的笔触书写着北疆传奇。岩壁上,万年前的狩猎图腾与车马纹依然鲜活,那些凿刻在玄武岩上的原始符号,是游牧先民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敕勒川屹立着草原青城呼和浩特,山脚下,“稀土之都”包头的厂房里,闪烁的蓝光映照着现代科技的奇迹。黄河几字湾如一条遒劲的墨痕,自青藏高原奔涌而来,在河套平原画出雄浑的弧弯。这里,黄河水滋养出“塞外江南”的沃野,青铜峡的水轮与鄂尔多斯的光伏板共同汲取着天地能量;呼和浩特市的老牛湾古村与包头钢铁厂隔河相望,诉说着从农耕文明到工业时代的跨越。更令人瞩目的是,内蒙古作为“粮仓、奶罐、肉库”的国家战略基地,正以广袤的黑土地与丰美的牧场,为中国端稳“中国饭碗”注入强劲动能。呼伦贝尔的麦浪随风起伏,科尔沁草原的牛羊悠然踱步,伊利、蒙牛的现代化工厂里,醇香的奶液正转化为滋养国民的健康力量,这些来自北疆的优质农产品,通过冷链物流与电商平台,源源不断地输送至珠江三角洲的餐桌,让南国的烟火气里飘进了草原的醇香。
珠江三角洲与黄河几字湾,虽相隔千里,却在时代浪潮中遥相呼应。珠江三角洲以河网为脉络,构建起外向型经济的“毛细血管”,从东莞的电子元件到深圳的无人机,微小的零件通过海运通达世界,形成全球产业链的关键节点;黄河几字湾则以广袤腹地为依托,串联起能源、化工、农牧业的“动脉系统”,鄂尔多斯的煤制烯烃、内蒙古农畜产品的深加工,通过中欧班列将北方的资源优势转化为国际竞争力。二者如同中国经济的“双引擎”:珠江三角洲以创新驱动领航,在数字经济、生物医药领域勇立潮头;黄河几字湾以资源筑基,在新能源、新材料产业中蓄势突破,而内蒙古的“粮仓、奶罐、肉库”则为这架经济巨轮提供着坚实的民生保障。
长江三角洲如同一座桥梁,串联起南国的灵动与北疆的厚重。杭州的丝绸博物馆里,苏绣针法与蒙古刺绣纹样共同装点着丝路画卷;上海的金融中心里,南国的资本与北疆的项目在数字化平台上碰撞出新的火花。当内蒙古的风电项目接入长三角的智能电网,当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创团队将阴山岩画转化为数字艺术,文化与科技、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正重塑着中华民族的发展图景。
白云山的露珠浸润着创新的土壤,阴山的岩石承载着转型的力量;珠江的浪潮推动着开放的巨轮,黄河的泥沙积淀着奋进的底气。山河不语,却以永恒的姿态见证着文明的交融——南国的细腻与北疆的豪迈、珠江三角洲的灵动与黄河几字湾的雄浑,终将汇聚成新时代的澎湃力量,共同谱写中华民族团结奋进、繁荣发展的壮丽诗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