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翱翔
在乐昌市皈塘老区中心村的李氏宗祠中,一块历经248年风雨的横匾静静悬挂,四个金色大字“英烈传家”在岁月的洗礼下依然熠熠生辉。这四个字不仅是李氏家族的精神图腾,更镌刻着一个家族与国家命运交织的热血记忆,让斑驳的祠堂成为传承家国情怀的精神坐标。
一、匾额里的时光印记:跨越世纪的精神传承
横匾落款可追溯至清乾隆四十二年间(约公元1777年),彼时李氏家族中便有族人投身保家卫国的行列,以“英烈”二字自勉,将忠勇品格写入家训。木质匾额虽已泛出深棕的包浆,金色漆料却未完全褪色,仿佛在诉说着家族中代代相传的故事——或许是抗倭战场上的浴血奋战,或许是抵御外侮时的挺身而出,亦或是在近代革命中为民族解放抛头颅、洒热血的壮举。每一笔勾勒的笔画里,都凝结着“以忠立世,以勇传家”的信念,让后人在抬头仰望时,能感受到穿越时空的精神力量。
二、宗祠里的英烈回响:从家族记忆到民族荣光
李氏宗祠作为老区的重要历史建筑,本身就承载着厚重的红色基因。在革命年代,皈塘地区曾是红色根据地,李氏家族中不少人投身革命队伍,将“英烈传家”的精神从家族信条升华为民族大义。匾额之下,或许曾有青年在此宣誓加入红军,或许曾有乡绅在此筹措物资支援前线,或许曾有烈士的遗物在此陈列,成为激励后人的精神火种。如今,祠堂虽已成为文物保护单位,但每当阳光透过窗棂洒在“英烈传家”的匾额上,金色的光芒便与墙上的革命历史图文交相辉映,让“英烈”二字不再局限于家族范畴,而成为整个老区乃至民族精神的缩影。
三、传家之宝:当古老匾额照进当代生活
248年后的今天,“英烈传家”的匾额仍在发挥着独特的教育意义。皈塘老区常组织青少年到李氏宗祠参观,让孩子们在匾额前聆听祖辈的英雄事迹,理解“英烈”二字不仅是对历史的缅怀,更是对当下的激励——它可以是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的担当,也可以是平凡岗位上恪尽职守的坚守。李氏后人中,有人成为军人延续保家卫国的使命,有人成为教师传递家国情怀,有人在基层工作中践行服务人民的宗旨,让“英烈传家”的精神从祠堂走向更广阔的天地,成为连接历史与未来的情感纽带。
结语:一块匾额,万载精神
皈塘中心村李氏宗祠的“英烈传家”横匾,是一块刻着家族史的木牌,更是一座矗立在时光中的精神丰碑。它告诉我们,英雄的故事从未远去,忠诚与勇毅的品格可以通过一块匾额、一个家族、一方土地,代代相传,最终汇聚成民族精神的浩瀚长河。当我们抬头望见那四个金色大字时,望见的不仅是248年的岁月沧桑,更是一个民族对“英雄”二字永恒的仰望与传承。
注:①为写此文皈塘村副主任李英飞、村民李子昊为我查询了《南廓*李氏族谱》及其它资料,在此一并致谢!
②李穀公被朝庭追封为“英烈王”,并赐匾“英烈传家”。
作者简介:
李翱翔(笔名:江帆),酷爱文学。韶关市作家协会会员、乐昌市作家协会理事。有近千篇散文、游记、报告文学、政研论文散见于市、省、国家级刊物,参加各地文学创作曾多次获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