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艺术,自古以来便是人类情感与思想的载体,它如同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穿越历史的长河,见证着时代的变迁与文化的演进。在中国这片古老而充满活力的土地上,艺术家们始终肩负着探索与创新的使命,他们以独特的视角、敏锐的感知和无畏的勇气,不断突破艺术的边界,试图在时代的浪潮中掀起一场场未完成的艺术革命。
“破界”一词,恰如其分地概括了中国艺术家们在艺术创作道路上的不懈追求。他们打破传统与现代的界限,跨越东方与西方的文化隔阂,融合不同艺术形式与媒介的壁垒,以全新的理念和手法,重新诠释艺术的内涵与外延。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仅挑战了既有的艺术规则,更引发了观众对于艺术本质、社会现实以及人类精神世界的深度思考。
然而,这场艺术革命并非一蹴而就,它是一个持续演进、不断深化的过程,充满了未完成的探索与未知的可能性。艺术家们在探索的道路上,始终保持着对未知的好奇与敬畏,他们深知艺术的边界是无法穷尽的,每一次的突破都只是新的起点。正是这种未完成的状态,赋予了艺术永恒的魅力与活力,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们前赴后继,投身于这场伟大的艺术革命之中。
此次“破界——中国艺术家未完成的艺术革命线上特别展”,旨在通过线上展览的形式,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更多的人能够领略到中国艺术家们的创新精神与独特魅力。在这里,你将看到来自不同年代、不同背景的艺术家们的作品,它们或以传统技法为基础,融入现代元素;或以数字技术为手段,展现传统意蕴;或以跨学科的方式,探索艺术与科技、哲学、社会学等领域的融合。这些作品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星辰,照亮了艺术的夜空,也为我们指引着前行的方向。
我们希望通过这个展览,能够激发观众对于艺术的热爱与思考,让更多的人感受到艺术的力量与魅力。同时,也期待更多的艺术家能够加入到这场未完成的艺术革命中来,以他们的智慧和才华,为中国艺术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共同书写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艺术华章。
让我们一同走进这场“破界”的艺术之旅,在未完成的艺术革命中,寻找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
北京墨真书画院编辑
刘钻题《破界》
刘钻
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
博士研究生导师
教育部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中国画)建设点负责人
哈尔滨师范大学学科方向(中国画)带头人
龙江学者
龙江技术能手
中国美协会员
中国民协会员
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
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画研究院研究员
黑龙江省美协副主席;
黑龙江省民协副主席、剪纸专委会主任
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项目专家
全国专业学位水平评估毕业成果质量评价专家
国家艺术基金专家委员会评委
黑龙江省委宣传部中俄文化艺术交流与合作研究中心智库专家
黑龙江省艺术科学规划项目和优秀科研成果评审委员会评审专家
黑龙江省艺术教育成果奖评审专家
黑龙江省教科文卫体系统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
黑龙江省桦树皮剪纸非物质文化传承人
黑龙江省创意设计专家库入库专家;
黑龙江省中小学美育教职委委员
黑龙江省工商联咨意委员会委员
哈尔滨市第九届决策咨询委员
景德镇陶瓷名家协会会员
黑龙江省创意设计产业协会理事
主持项目
2014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中国当代新文人画发展现状研究》
2023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一般项目《中国民间美术创作方法论体系研究》23BF098
2023旅游科研委托课题项目《黑龙江非遗剪纸艺术的旅游数字化建设路径探究》
非逻辑世界的制造者
——走近刘钻的艺术世界
文/卢禹舜(2012)
用“非逻辑”这个词汇来描述刘钻的艺术世界,其实是有些以偏概全之嫌的。为什么不用原始图像、神秘世界、超现实、梦境等词语呢?我们承认刘钻的艺术世界中存在原始思维的视觉特征, 也承认刘钻所创造的艺术世界的神秘性,更能在其艺术世界中看到超现实主义者的影子,同时梦境 也常常是刘钻艺术给我们的视觉体验。然而这些都难以全面地接近刘钻艺术世界的本源和全貌。相比而言,非逻辑这个词是最为接近刘钻艺术的本源和全貌的,因此暂且以此为题吧。
如果用“原始图像”这个词语来形容刘钻的艺术世界,则很容易将欣赏者引向一个极端,那就是 他们可能一味地在他的艺术中寻找原始性的因素,而事实上,刘钻的艺术语言是跨时空的,里面采用的许多形式语言难以用原始图像一词来概括。仅管列维•布留尔在其著作《原始思维》俄文版序言中承认原始思维的非逻辑性,但他同时还强调,原始思维“在极大多数场合中不同于我们的思维......它对矛盾采取完全不关心的态度 ”,而刘钻却是一个矛盾的制造者和享受者。如果说观者在其中发现了原始图像,那一定是刘钻在创造的过程中与原始时代的图像不期而遇所致。这种情况是完全可能且一定 会发生的,因为就非逻辑性而言,原始思维和刘钻的艺术思维跨越了时空在此时此地重合。
半山红荧绿(68cmx45cm)2024
神秘性是刘钻艺术世界的又一个特性。这种神秘性不是刘钻刻意创造出来的,或者说不是他刻意去追求的。或许,这与他对敦煌艺术的深入研究有着某种内在的联系,但大多数情况下,与他所采用的非逻辑性的造型方法紧密相连。其中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一方面,就是他在表现山峰时所采用的方法,他用黑色和其它诸如石青、赭石之类的颜色去围住一大块空白,他用移花栽木法去构筑画面空间,他用自身的物象系统去组织一草一木;在人物造型方面,他常常不管人物肢体的本来结构,不管五官透视的基本规律,不管衣褶生成的自然逻辑;他固执地根据自己的想象来构筑人物形 象,一种非逻辑的状态自然而然地呈现给观者,而观者仍然觉得那么自然、那么宁静。他似乎根本不关心自然本来的面目,只关心灵魂深处的映像。而正是这种远离自然,但却是来自灵魂深处的形象,造成了刘钻艺术世界的神秘性。
地藏之象(68cmx45cm)2024.5
我们在谈论超现实或者超现实主义时,往往较多地与西方某种现代艺术流派联系在一起。超现实主义的主要特征,是以所谓现实世界不可能存在的、超越自然逻辑的梦境或幻觉等作为艺术创作的源泉,认为只有用一种超越现实的“无意识”世界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才能摆脱一切束缚,才能最真实地揭示客观事实的本来面目。刘钻的艺术世界有时也采用这种超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但就其整体而言,我们无法用“超现实”这一个词来进行概括。如在某种动物造型方面,他可能会将三个头装在一个身体上,而这动物形象本身却没有丝毫的不适感,仿佛它本来就应该是那个样子, 这种造型理念,在西方艺术理论家看来,是超现实的,而在刘钻的艺术世界中却是现实的,它存在于我们看不见的地方,但并不代表它不存在。当我们大量观看刘钻的艺术作品时,可能从中发现自己梦境中的形象,这些形象不仅有人物,也包括各种动物和植物。
法王寺(68cmx45cm)
他不基于现实生活的体验来创造某种写实性的具 体物象,而是基于内心世界对外界的反应来创造自己画面 需要的形象。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刘钻笔下的树是在艺术史上很难找到的符号,刘钻笔下的动物只属于刘钻本人, 而在刘钻的画面,这些动物和植物及其所属的环境浑然一 体,存在于某个神秘的家族或某个神秘的地域,你从来没去过,但却怀着一种热烈的向往,那种向往是一种感觉, 带有一丝超脱,或者是一种沉醉,你想保留的是这种超脱和沉醉的感觉,而不想立刻走进去,因为身临其境可能带来太多的不可预知,仿佛里面充满神灵,诡异而奇特。然而对于刘钻来说,梦境只是他艺术世界的一个角落。我们从刘钻的艺术世界中感知到梦,不是他用艺术语言解释的结果,而是社会生活的某种共通的经验在目光触及时得到了某种隐喻式的暗示。他并不完全用艺术语言解释自己的梦境,也不在梦醒之后将某个梦用具体的形式语言去表达。他用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和符号,在别人的梦醒之后给出提示。
画院春莺(68cmx45cm)2024.5
换句话说,刘钻用潜意识中的形象来唤醒人们曾经有过的梦。万物皆有灵是刘钻艺术的主要观念之一。列维•布留尔在其著作《原始思维》中说:“原始人,甚至已经相当发达但仍保留着或多或少原始的思维方式的社会成员们,认为美术像,不论是画像、雕像还是塑像,都与被造型的个体一样是实在的。”格罗特写道:“在中国人那里,像与存在物的联想不论在物质上或精神上都真正变成了同一。特别是逼真的 画像或者雕像乃是有生命的实体的另一个自我(alter ego), 乃是原型的灵魂之所寓,不但如此,它还是原型自身......这个如此生动的联想实际上就是中国的偶像崇拜和灵物崇拜的基础。”
旧事曾现(68cmx45cm)2024.5
这种观念实际上已经融入了古老的中华民族的血液,中国人认为是很自然的事情。比如中国的丧葬文化中就 有用纸来制作各种动物以供逝者在地下世界享用的民俗。这些都表明万物有灵观念已经与中华文明的历史和传统水乳相容,而刘钻只是很自然地在继承和发扬这一传统,在用他自身的艺术符号诉说着一个个灵魂不灭的故事而已。
丽象开图(45cmx68cm)2023彩墨
有意无意
刘 钻
“有意无意”是一个含义非常丰富的词汇,其本义出自南朝·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文学》:“庾子嵩作意赋成,从子文康见,问曰:若有意邪?非赋之所尽,若无意邪?复何所赋?答曰:正在有意无意之间。”这段话其实涉及到了“言”与“意”的关系问题,其中“意”是无形、无限的,可以把它理解为“道”,而“言”则是有形、有限的,可以把它理解为文学语言,也可以把它理解为艺术语言,意可以通过言来描述、表现,但若要使言能尽意,还必须要做到“忘言”,达到一种超越有限而与无限相契合的境界。
明月清风(68cmx45cm)2024.5
从美学的角度看,“有意无意”强调的是一种超感性的深邃的精神层面的内容。关于精神分析的形式美学,现代心理学的重要人物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学的鼻祖。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主要研究个体潜意识,其关于梦的解析被转移至美术领域,这种学说承认文化和艺术中有某种永恒不变的东西,即人类社会从原始时代就已经存在,并影响到现在的“精神原型”。“精神原型”总是通过原始传说、宗教和神话等流传下来,并在文化艺术史的发展中反复出现,最终形成人类所共同和共通的“心灵意象”。艺术家在艺术创作过程中总是有意无意地实现和创造着这些“心灵意象”。与西方的形式美学的思辨性不同,中国形式美学是经验性的,这种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中国形式美学有三大特点:主体性、整体性和意会性。而其中的意会性就是指“以意会意”,即直观、感性地去进行体验、体会,凭借想象、意念去进行领会,而不是一味地“以言相传”,即不是用明确的、确定的概念进行表述,更不像毕达哥拉斯学派那样对形式进行定量分析和数学运算。因此,中国艺术家们习惯于有意无意地将形式注入作品之中,而让欣赏者以“妙悟”的心态去品位其中的美。
意兴于念物(68cmx45cm)
中国数千年以来造就的文化传统,认为人的心、灵、意是相通的。所谓“有心”、“有灵”、“有意”从认识论的本体上讲都是指“有意义的存在”;而与此相反,“无心”、“无灵(不灵)”、“无意”,则是指“无意义的存在”。但“道”的哲学告诉我们,世间万事万物从来都不是孤立的、绝对的存在,其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即有可以转化为无,上可以转化为下,生可以转化为死,凡此种种,有无相生、上下相从,以致循环往复、相生相克,生生不息、息息相关。世界就在这种有无相生、生死相克的循环往复中运转不息。正所谓“天道运而无所积,故万物成。”即天地不停地运转才使得万物生成而不息。
做新辞(68cmx45cm)2025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有意无意涉及的是人对意识的认知度方面的问题。唯心主义认为一切唯心造,强调事物存在的意义,而非事物客观存在本身。唯物主义强调事物的客观存在,认为只有客观存在的事物本身,才具有实际意义。佛教禅宗则认为“心外无物”,认为只有心中有的事物才具有存在意义。六祖慧能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强调的就是“心外无物”。此外,禅宗还强调心、物可以分离,即空手可以把锄头,步行可以骑快马,人在桥上走时,可以是桥流水不流。总而言之,唯心主义强调心灵存在的意义,认为“心外无物”、心、物分离;唯物主义强调客观事物存在的意义,反对“万物有灵”论;“万物有灵”论,属人类早期的哲学观,这种观念认为世界是由神秘的“灵”操纵着的。其中的“灵”可以理解为事物固有的规律与存在,这种规律与存在后来以“道”的方式进行称谓,形成中国最古老的哲学和影响中国人血液的哲学的开端。在艺术领域里,艺术家往往通过艺术语言抓住对象的“气”或“神”来表现蕴藏在其中的“道”。画家作画,要做到心与物相合,以心觉物、以物通心、以物养心,感受造化之“意”,进而用能够恰当地传达造化之意,最终用笔墨技法将其表现出来。如果一味地强调客观自然的存在,那么就容易走到“形而下”的层面,从而失去了“形而上”的“道”。反之,如果一味地强调心灵的作用,就容易失去客观存在的物象之所托,从而使画面如空穴来风,不知所云。要在有意而为中寓无意而生,又在无意而生中见有意而为。
不染尘(68cmx45cm)
而在道的哲学看来,心物合一、心物相互作用和转化,才是合乎天道的逻辑,正如道家太极图所描述的那样,世界是一个由阴阳两种性质的事物组成的整体,在这一整体中,阴阳两种相对性质的事物可以互动和转化,其中的互动不是一时的,而是永恒的运动,其联系也不是局部的,而是普遍的。
心物合一论既不单纯地唯心也不单纯地唯物,而是从道的哲学出发认为心和物是内外两种相对性质的事物,因而心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动和转化,表现在绘画领域即像由心生时,心中有物;而像由物生时,物中有心。这样就使得“像”不是空洞的、无所依托的空像、乱像和遗像;而“物”也因为有了创造者的“心”的注入,有了生命活力,不是那种脱离艺术家心灵所想的、麻木的、僵死的、无生机的、没有灵气的物。梵高笔下的树,和其他任何画家笔下的树就是不一样,因为那些树中有一颗梵高的心,仿佛树里面流动着梵高的血液;八大山人笔下的鸟,虽然具有普遍的鸟的特征,但在他笔下的鸟,已经化作了他自身的写照,仿佛鸟的心就是八大的心,孤独而无助,这是借物言志、像由心生、心中有物、物中有心的最佳例证。
人间几多百味(68cmx45cm)2024.5
因此,不单纯地唯心,是指在表现物象时不仅仅根据心中所想而脱离物象在现实中的基本造型规律,这是建立在心和物有所互动的基础上的唯心,是有意的根据自然物象生成规律所进行的变化;同样,不单纯地唯物,是指在尊重物象基本规律的同时,将心中所想注入到物象中,使得物象成为心物合一的符号。这种心物合一的符号,在中外艺术史上大量存在,尤其是20世纪以来,现代艺术的诞生,使得绘画中的表现主义成为一种普遍的时尚。当塞尚创造了超越光影的结构主义艺术时,现代艺术开始如决堤之水,一发不可收拾,各种流派层出不穷。勃拉克和毕加索创造的立体主义,把他们认为所绘对象美好的一面统统组织到同一张画面,从而将平面绘画艺术发展成为一种具有多维概念的分析和展开式的立体主义艺术。马蒂斯则认为,必须从研究自然和艺术史的过程中创造属于自己的符号,他说:“我无法通过忠实地复制树来传达我的感情,也无法用逐一地描绘树叶的那种通用的语言来传达我的感情,我只有把自己与它同化后才能传达我的感情。我必须创造一个与树相似的对象。我的树的符号不是那种别的艺术家能够在树中发现的那种树的符号。把自己与它(树)同化”,不就是心物合一的理论吗?
夏风吹来乐活事(68cmx45cm)2024
至于中国艺术,特别是民间美术,显现出明显的符号化特征。大到类似永乐宫壁画、八十七神仙卷和大量的佛教经典故事图画之类的绘画艺术,小到一朵花、一片叶子等,均以粉本和样式的形式在代代艺术家之间传承,那些流传有序的艺术作品则是其中的优秀文化遗产,而那些流传失真的或走样的艺术作品就成了文化遗产中的劣等品甚至垃圾;中国几千年以来的师傅带徒弟式的艺术传承方式,客观上使得艺术的传承变成了某种流派、式样和图式的传承,其实质是符号的传播。
在西方形式心理学看来,有意无意涉及的是心理学方面的形式美学问题。有意是指将意识强加于某种事物,而无意则是没有意识而为之的事物;在心理学方面,如果将有意而为的某种事物和无意而生的某种事物并置在一起,会产生强烈的心理张力,有时候这种心理张力甚至能置人于死地。例如,德国的著名格式塔心理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库尔特·考夫卡就认为世界是心物合一的,即我们的视觉经验世界和客观物理世界是不一样的。观察者感知到的现实世界叫做心理场,被感知的现实世界叫做物理场。心理场和物理场之间并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但是人类的心理活动确是两者结合而成的心物场,同样一把老式椅子,年迈的母亲视为珍品,因为它蕴含着一段历史或一个故事,而在时髦的儿子眼里,它如同一堆破烂,因为它可能使他在女友面前陷入尴尬的境地。心物场是自我对客观世界的内心认知和客观世界本身的合力的产物,因此从心理学上看,我们所处的环境存在两种,其一是地理环境,即客观存在的环境;其二是行为环境,即我们意识到的心理环境。这两个环境是有意和无意相结合的环境,为了说明这两种环境存在的差异,考夫卡曾用一个生动的例子来进行说明:在一个冬日的傍晚,于风雪交加之中,有一个男子骑着马来到一家客栈。他在铺天盖地的大雪中奔驰了数小时,大雪覆盖了一切道路和路标,由于找到这样一个安身之处而使他格外高兴。店主诧异地到门口迎接这位陌生人,并问客从何来。男子直指客栈外面的方向,店主用一种惊恐的语调说:“你是否知道自己已经骑马穿过了康斯坦斯湖?”听到这话,男子当即倒毙在店主脚下。这一事件告诉我们,男子骑马跑过的地理环境是湖泊,而他自己意识到的环境则是一个冰天雪地的平原。假如那个男子事先知道他要途经一个大湖,就不会在听到他骑马穿过的是湖泊时大惊毙命了。可见,心和物的作用,导致场的存在。心物场中包含两种因素,即有意识的环境因素和无意识的环境因素。这两种因素的并置,是场的张力存在的客观条件;要加强场的张力,就要制造有意识的事物和无意识的事物并存,这是艺术产生的源动力。
云水大观 (136cmx68cm) 2023 水墨
从绘画创作的技法层面来看,“有意无意”还可以理解为一个由“有意”到“无意”和“有意”与“无意”相互转化、相互作用、共生的过程。有意而为是绘画技法中的必然因素,无意而生是绘画技法中的偶然因素。必然因素是艺术家在开始画画之前就设定好的,必须按照画家的主观意愿去实现;偶然性因素是在艺术家创作过程中发生的意外现象,是超越艺术家主观控制范围之内的因素。这些偶然性因素,有时候能给艺术家带来无比的惊喜,甚至有的艺术家专门热衷于这种偶发性因素的创造。
此外,“有意”还可理解为人为参与的、更具有文化意味的一种形式,“无意”则可以理解为自然天成、更加贴近自然的一种创造;即有意和无意的互动过程,有意的创造看似无意而为,而无意的绘制又看似有意而为,这种有意和无意交错,有意和无意相混的画面,越发显得自然天成而至妙境。比如中国艺术家惯用毛笔作画和写书法,有的艺术家用笔看似生涩,其实很老道,而有的艺术家用笔看似很老道,其实已经陷入了油滑的境地而不入其门。这就是艺术技法中“练熟还生”的现象。艺术技法层面最高的境界不是技巧的娴熟而是娴熟之后能够摆脱掉人工技巧的痕迹,透出“天然”的“生鲜之气”,这种生鲜之气从某种角度上说,传达的就是“道”,就是“意”,练熟还生的过程其实质是由有意到无意的过程。
总之,绘画艺术中涉及的有意无意问题,无论从美学、哲学、心理学还是技术学层面来看,都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它与艺术创造主体的心灵联系在一起,就是有心无心的问题;它与艺术家的人生观、世界观联系起来,就是有灵无灵的哲学层面的问题;它与画面构图和色彩等形式因素联系起来,就是心理学中的形式美学问题;它与美术领域的创作技法联系起来,就是绘画技法的方法论问题。期待同仁们对这些问题的深入研究。
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画系
云水开元(136cmx68cm)
北京墨真书画院于2013年在北京成立,2020年在天津成立分院,是一家专注于学术研究,组织开展大型书画展览、全国采风、公益事业以及国际交流活动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