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员要永远进击”
一一“小三线”大奉献(之二)
何兰华
这是人民印刷厂党总支部书记王希骥经常说的一句话。
四十年过去了,一直回响在709干部职工的耳边。
王希骥一九四五年参加革命,在部队从事马列主义教员等工作,后转业到曹县武装部。一九七六年初,服从组织分配来到三线建设709人民印刷厂,担任党总支书记,刚来时,眼前是:第一设计工程已基本结束,人员混乱心不稳定,生产亏损,贷款发工资。王希骥绕厂转了一圈又一圈,想法出来了,立即召开会议,急切地把自己的想法有效的变成执行力。
王希骥有敢于奉献小家的精神。当时人民厂干部职工存有不安心的现象严重,不安心,是山区建设一个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人在厂里工作,户口仍留在城市,有的本人已调来,爱人子女仍在城里,为自己留下一条后路,这在职工队伍中造成不好的影响,要叫职工安下心,领导必先扎下根,只有领导扎下根,职工才能安下心。王希骥讲在嘴上落实在行动上,半夜爬起来,在笔记本上写下一句话,共产党员要永远进击,这个进击包括他自己,包括他的小家,第二天把全家带到莱芜山区,安家落户,随后全厂八名厂级干部,31名中层干部,没有一个不安心、闹调动的。职工情绪稳定,思想安心了,为搞生产奠定了有利的思想基础,带来了浑身的干劲。
王希骥敢于无私公正。1976年厂里研究盖宿舍,大家共同心思是厂里多花点钱,盖九十平方米的阔气点的楼房,王希骥等大家说完,站起来说:,我们是有点钱,可要发展生产差一分钱机器也不转,我们是需要解决住房,可七十平方米,不影响我们睡觉,再说,从大形势看我们将走向社会主义建设大生产,这里的地理位置,很可能不适应下一步的大建设大发展的需求。他的眼光已伸向很远很远的大山以外,然而,在厂里决定的制度上,他又看的很近很近,厂里一名干部探亲超假,他毫不留情面,二话不说,全厂一个制度扣工资。他开会期间,有一名工人托关系私自调走,他回来后,10分钟就把那名职工调回来了,并把那个“关系”狠狠地的批评了一顿。
王希骥敢于奉献生命。用他的话说就是:“不改变人民印刷厂面貌死不瞑目”,他自己创造了一个了解实际情况的特殊方法,叫作一线定点“知情人”,每一个车间都有。这天,胶印车间职工岳明莲接到电话,一进办公室,他刚起身说话,鼻子有血流了出来,用纸擦了擦装作没事,当岳明莲出来问司机时,司机把头转向一边说,“已三个月了,书记不让说”,王书记的身体出大事了,可他的定点“知情人”不知道,厂里中层干部都不知道,职工更没人知道,唯有知道的是他自己,在一次鼻子流血不止检查时,已确定是鼻癌。为此,开过家庭会,像部队纪律一样保密。繁忙的工作,病情发展,一个个疼痛的夜晚,他开始感到来自他身体的敌人已经袭来,但他却没被病魔吓倒,没有影响他的情绪,精神没倒,身子没有倒下。
随着病情恶化,头发一把一把的掉,他再也瞒不住了,职工开始去看望,妻子每天都在大门上,有人来家把好第一关“拿东西了吗”?“一点点”“多少不行回去吧”“什么也没拿”“好可以进去”,否则,王书记大发雷霆。
为了治病方便,上级调他到好点的的地方,他说去哪里也是病,不能给组织添麻烦。王书记快要调走了,何时走?谁也不知道。在一个平凡的早晨,人们来看望他时、屋里空了,人已走了,人们没赶上送他,连他的背影也没见,人们转过脸来看见的是:厂子盈利了,宿舍建好了,越来越近,越来越清楚的是:那句熟悉的誓言般的话语—共产党员要“永远进击”!
作者简介
何兰华,山东莱芜人。中共党员。1996年山东省干部业余大学大专毕业。1989年至2016年历任莱芜市莱城区方下镇党委秘书、党校校长、工会主席。1986年开始发表作品,202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山东省齐鲁文化之星,济南市莱芜作家协会顾问,莱芜诗词楹联协会文学顾问,荣获莱城好人、莱芜好人之称。 1986年开始文学创作至今出版发表120多万字,其中,诗歌7000多首,有3000余首,先后发表在《诗刊》《草原》《山东文学》《时代文学》《上海诗人》《河南文学》《星河》《長江诗歌》《农民日报》等70多种报刊杂志上,其中,诗歌《老黄牛》印制在新加坡1997年春节日历上。录入《山东作家辞典》《中国诗人辞典》。出版诗集《村庄的月亮》《村庄的太阳》《村庄的天空》《恩回大地》《爱从莱芜来》《天黑回家吧》《这片土地了不起》《红萝卜灯》《夏天过去了》等16部。先后荣获莱芜市委、市政府首届精品工程奖;首届、第二届文学奖;山东省委宣传部、省作家协会主题文学奖;省五一文化奖;中外诗歌奖;全国首届农民诗人奖等国家、省、市奖项120余次。向38个村庄书屋、莱芜图书馆、济南市图书馆,莱芜一中、凤城高中、钢城四中、泰山学院、山东农业大学等六十三处学校,共计捐献诗集3600余册。2018年庆祝改革开放40年,莱芜市电视台以《何兰华:乡土诗歌写变迁》为题,录制专题片播放,收到很大反响。
链接:
关于“中国三线建设启动60周年”
征文和征物活动的启事

2025年是中国三线建设启动60周年,为了宣传“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弘扬三线建设者为了国家安全默默无闻数十年如一日,在深山密林、大漠荒烟进行国防科研、生产的峥嵘岁月,铭记历史,弘扬党的优良传统,特举办纪念“中国三线建设启动60周年”主题征文活动。启事如下:
一、活动主题
纪念中国三线建设启动60周年
二、组织单位
主办单位:
山东省写作学会
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山东三线军工文化研究室
承办单位:
山东福寿园发展有限公司
山东人文纪念公园(山东红光化工厂原址,军工代号:5805)
成立由主办、承办单位领导参加的组委会,聘请有社会影响力的知名作家、专家为顾问。
三、征稿体裁
本次征文限散文、纪实文学、报告文学、诗歌四种体裁,突出思想性、文学性、时代性。散文要求3000字以内,古体诗和新诗均可,新诗100行以内。
本次活动同步征集反映时代变迁、承载历史记忆的老物件(如照片、书信、工具、日用品、票证等)。这些物件将作为时代背景的重要素材与征文作品共同呈现。
四、稿件要求
为深入挖掘三线建设的历史价值和时代意义,征文内容应为中国三线建设故事;对三线精神的理解和感悟;对三线建设者的赞美和歌颂;对三线建设历史的研究和思考,对山东红光化工厂的历史建设故事。
来稿需注明“中国三线建设征文”字样,文后注明作者200字以内简介、单位、电话等信息;
所有作品必须原创首发,若发现抄袭或一稿多投者,取消活动资格;投稿一律用真实姓名,化名重复者不予评审;
五、征稿和征物时间及邮箱、微信
2025年6月21日起至2025年9月30日
投稿联系人、电话、邮箱、微信:宋先生13325115197(微信同号) 1025924131@qq.com
老物件收集联系人、电话、邮箱、微信:杨先生 15662725195(微信同号) shandongqh@fsygroup.com,
快递收件地址(可到付)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孝里镇龙泉官庄村南山东福寿园,收件人:杨老师 15662725195
六、作品刊发及评奖
经初审符合征文要求的作品,将在《都市头条·济南头条》开设专栏发表。
征稿结束,将组织由专家、学者、教授、编辑等组成的评委会,评选出优秀作品(组委会、评委会人员作品不参加评奖)。
一等奖1名,奖金各1000元,证书;
二等奖5名,奖金各500元,证书;
三等奖10名,奖金各200元,证书;
优秀奖若干名,证书。
另设人气奖5名(按阅读量、点赞、留言等权重),奖金各500元,证书;
获奖名单将在《都市头条·济南头条》发布,获奖作品择优向《中国企业档案》等其他纸媒报刊推荐发表。
七、颁奖
评奖结束,将在山东省老战士纪念馆举行隆重颁奖典礼,具体时间另行通知。
八、其他
征文将在山东省老战士纪念广场举行启动仪式,启动后征文活动期间,将由组委会组织作家、诗人等山东老战士纪念广场、小三线红光化工厂原址等进行采风活动。
2025年6月21日





玫瑰手绘折扇、玫瑰国画
订购热线: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