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画坛艺臻 禅意墨韵
中国文化的奇葩——禅意书画
——徐谷春先生的山水荷花画作赏析
文/赵映诚
【编者按】文章以“现代社会精神家园缺失”为切入点,将徐谷春先生的禅意书画置于中国文化与禅学思想的坐标体系中,形成 “现象引入——概念阐释——作品分析——文化影响”的递进结构。开篇借黑格尔对“世界精神”的批判,引出禅意书画“以艺载道”的精神价值,立意兼具现实针对性与哲学深度。对“禅意书画”的界定融合了佛学、美学与艺术史——既追溯“禅”从“禅让”到佛教“禅定”的语义演变,又以《六祖坛经》“外离相,内不乱”阐释其精神内核,同时结合魏晋至唐宋禅意书画的历史脉络(如苏轼“笔供养”),使概念既有理论根基,又具历史纵深感:以徐谷春先生“山水荷花”为核心,将“荷花” 的符号意义(佛祖坐台、清净象征)与画作技法(笔墨勾染、虚实处理)结合,如引用《诗经》“山有扶苏,隰有荷华”及“花开见佛”的佛理,揭示其“以画言志”的创作宗旨。尤其对“山水虚灵化”“文字意境化”的解读,暗合禅学“心如工画师,能出一切像”的哲思,实现了艺术赏析与哲学阐释的统一。文章不仅是对徐谷春先生作品的赏析,更是对中国禅意文化的一次系统梳理。其价值在于:打破艺术评论的单一视角,将书画创作与哲学、历史、社会思潮深度勾连;以“禅意”为切入点,揭示中国艺术“形神辩证”的深层追求,为理解传统书画提供了文化哲学维度;针对现代性语境下的精神困境,重释禅意书画的当代意义,使古老艺术焕发新的生命力。【编辑:纪昀清】

“文化”一词及其相关的概念与范畴,是20世纪以来,特别是近几十年来被运用频率最高的。中国科学出版社出版过一本书,叫《全球文化风暴》。那么,为什么会掀起文化风暴?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当今社会,是一个“经济”占主导的社会,“利欲”横流,“世界精神太忙碌于现实,太驰骛于外界,而不遑回到内心,转回自身,以徜徉自怡于自己原有的家园中。”(黑格尔:《小逻辑》)
何方为精神的家园,何处是心灵的归处?笔者有幸欣赏到湖北书画家徐谷春先生的“山水荷花”禅意画作,豁然于一种虚无与祥和的静蔼晨曦中受到心灵的洗涤和精神的点化。禅意书画,即以书画的形式来表现禅境,或者说是受佛学之禅和禅宗之影响的书画艺术,其书画之作无不体现着禅学的智慧思悟与禅意。禅意书画作为东方智慧的一种结晶,一种精神向度和寄意的方法实在是中国文化长廊中的奇葩。

徐谷春先生的山水画其精神内核恰在于传递中国的智慧与哲学,他以书写禅意为宗旨,寓情于画、以画言志、以画抒情。通过一山一水、一景一物表现人的情感与性灵,特别是擅长和潜心于“山水荷花”,反映其对生活的感悟和对艺术的深情与哲思。
“文化”者,古人多以“文治”与“教化”之意。所谓“政治推广,文明教化”。文化是人的内心世界,是人类为满足精神需要而进行的活动及其结果,文化的本质是人文精神。佛教东传,自汉魏以来,书画艺术便与“禅意”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特别是由于魏晋时,南朝竟陵王的提倡与崇佛影响,禅意书画,一时兴盛。如唐刘长卿《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诗有“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句。唐宋以后极大发展,宋时,东坡居士游戏翰墨作佛事,作“笔供养”,其书画之作,如春形容,藻饰万象,无声之语,维妙天下。般(bo)若者能以世间种种之物作禅事,度诸有情,一枝一叶皆是禅。正所谓“雪里壁间枯树枝,东坡戏作无声诗”(惠洪:《东坡画应身弥勒赞》)。

“禅”的本义是指圣贤尧舜禹时代,在位王者在祖宗神位前推荐王位继承人,即所谓禅让。后借用为佛教用语,指寂静坐念、清空寂定、正审思虑的一种修炼方式以及获得的心灵感悟。《六祖坛经·坐禅品第五》:“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禅定者,外在无住、无染的活用;心内清楚明了的安住。犹如对外,面对“五欲六尘”、世间生死诸相不动心;对内,心里面有了无贪爱染著。禅的意义就是在定中产生无上的智慧,以无上的智慧来印证,证明一切事物的真如实相。佛理认为,禅的方法不受任何知识、任何逻辑、任何常理的束缚,是真正源自于自我的内化,是最适合解决自我问题的最有效的方法。禅意或者禅悟,其所呈现的是那清空、安宁;忘我、无我的心境与心灵。

徐谷春先生潜心于荷花画作,荷花是佛祖与菩萨的坐台,代表着崇高与圣洁,正所谓:“山有扶苏,隰有荷华”(《诗经》)、“花开见佛”“戒得长天秋月明,心如世上青莲色”“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荷花的禅意在于引导人们领悟其“清净”“中道”“无我”的含义,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觉悟,追求精神的解脱和升华。
华严家言:“心如工画师,能出一切像。”此谓心犹画也。禅意书画,其笔之勾、描、勒、点及墨之破、积、烘、染等,无不凝聚着书画者内心的长期修炼,蕴含着禅的精神与崇高境界。禅意书画是一种唯美的艺术,更是一种生活的态度,他将内心的欲想与心结化作善缘心香。自然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石;文字的一笔一划,一撇一捺,无不寄寓着般若灵性与菩提深情。山水虚灵化了,也情致化了;文字技艺化了,也意境化了。正所谓:“妙道越乎山水,至理超乎浮言。”禅意书画,佛缘墨境,潜移默化,陶冶心声,将人们带至空灵与无我、忘我的境界之中。
中国文化灿烂夺目,丰富多彩,禅意书画不仅仅是一幅幅书艺、画作,而是一种超凡的禅意美学思想与思想方法。禅意书画,形神辩证,无法之法,它以其独特的“禅意”底蕴,展现着书画艺术哲理妙趣与无穷魅力;以其超越时空的生命把握与真理的追求,丰富着我国文化艺术的宝库。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深山幽径我独行,四周空旷皆为物”“一粒米中藏世界,半边锅内煮乾坤”“一尘举而大地收,一花开而世界起”。禅意书画追求的是思维境界上的得“悟”,真正好的书艺画作,一定是思想境界上的体禅悟道者。“见山是山”“见山不是山”“见山还是山”“明心见性”。禅意书画,实在是一种智慧,一种心境,一种人格!“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笔自落纸非我使,心忘其手手忘笔”——一种无法、无天、无地、无我之状态。“空手把锄头,桥流水不流”“山顶鲤鱼跃,水底蓬鸟飞”“木马嘶时月隐山,石牛长吼真空外”——超乎逻辑、常理的思维与辩证。“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超越一切对立、知见的圆通与和谐、理碍无碍的灵明与妙境。“庐山烟雨浙江潮,未至千般恨不消。到得还来无别事,庐山烟雨浙江潮。”——以静观动,虚含万象。“行至水尽处,坐看云起时”,那种不受时间、地点限制的愉悦,仿佛进入了那迷人的仙境,神清气爽,心旷神怡。禅意书画,以“有住而无住”,体现着书画创作“空性”以及“无意乃佳”的价值原则;以“有相而无相”传递着笔墨的形态与内在精神;以“所念无念”描画着有意而无意的“般若三昧”崇高境界;以“有明而无明”诉说着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禅悟、禅觉、禅思、禅意——书画艺术思想的最高境界!禅意书画,实在是中国文化的奇葩!

禅意书画自然是精妙的整个禅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禅意文化自然也是深厚的中国文化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也对中国文化产生着深远的影响。书、画之“意境”一词,本身就是源自于佛学的“了知境界,如幻如梦”“我弃内证智,妄觉非境界”的佛学格言。魏晋以后更是将禅家的破除“我执”“法执”的自悟佛性,推广至书画及一切文艺作品之中,使之达到一种“禅悟”的超知、超见与超功利性的精神体验。无数的文人雅士从禅理、禅趣中获得笔画与言外之“妙”,书画之境与禅意同出。同时,禅意的世俗化,使得世俗之人与艺术上升到崇高与风雅之趣味,它不仅塑造着中国文人的人格生成与发展,同时影响着中国乃至东方艺术的总体走向,也为中国知识分子在面对现实而思虑重重的矛盾心态中找到了某种可以“逃于禅”的出路。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种释怀的坦然,一种悟透的恬静,一种隐于心的豁达!嵇康、阮籍在遭受迫害而不为所用时,以“穷达有命亦何求”自慰,于山水之间感悟着“俯仰自得,游心太玄”的乐趣。王维年轻时亦曾唱出“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庭”的壮歌,但遭受陷害后,沉湎佛理,“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倾心于山林,留意于泽畔,释于豁然。苏轼更是酷爱陶渊明、谢灵运、王维这样的避世高人,追求禅理之精妙,欣赏隐士之逸趣。
但是,禅意文化绝不是让人“避世”而“独善其身”、自我崇高,它倾注着“无心”而通达的终究目的与必经境界,它以“无心”的终极高妙给人以启迪、陶冶与教化,止恶扬善,普度人生,协调矛盾,和谐社会!正所谓:“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作者简介】赵映诚,西安周至人。浙江财经大学、江汉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曾兼任中国应用写作学会副会长,中国高教秘书学会理事,湖北省写作学会副会长等。1993年、1997年连续两届获武汉市政府专项津贴。主要学术著作有:《中国古代谏官与谏官制度》《政治文明与行政》《社会保障论:政府的责任与弱者的权利》《领导科学新论》《社会福利与社会救助》《秘书学新编》《文书工作与档案管理》《墓园文化》《行政管理学》《文书学》《经济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等。其中1993年出版的《中国古代谏官与谏官制度》为我国第一部系统讲论“谏官制度”的专著,受到我国著名哲学家北京大学黄楠森教授的赞赏并为之专请北大罗荣渠教授题写书名,武汉大学冯天瑜教授撰写“题记”;《文书工作与档案管理》及其修订版为十五、十一五、十二五教育部国家规划教材。先后在北大学报、法音杂志、浙江学刊、统计与决策、宏观经济研究、学习与探索、湖北社会科学等重要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如:中国古代谏官制度研究(北大学报2000年3期)、“千华律祖”三昧寂光律师与广长律院(法音2022年9期)、生态经济价值下政府生态管制政策手段的创新与完善 (宏观经济研究 2009年9期)、行政之恶的正视与矫正(理论导刊2010年11期)、论和谐社会架构下政府管制模式的创新 (学习与探索 2008年3期)、论应用文的生态写作 (应用写作 2008年8期)等。参与相关国家级课题1项,主持省级课题2项,其中1项获湖北省哲学社会科学论文奖。热爱文学,偶有小作品及相关文论发表,如《归雁》《医疗花》《迎春花》《在指鹿为马的地方》《题图句漫话》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