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场意义非凡的活动在石横镇南大留社区展开。应社区党委邀请,南大留籍著名书法家张来远回到家乡,为《村志》编纂书写书名“修志明史 启迪后人”。此次活动不仅关乎一部《村志》的诞生,更承载着南大留社区的历史传承与未来发展希望。
社区党委书记张晓光和史宪芬热情地向张来远一行汇报了《村志》编纂的具体情况。其中,主笔人张富远老人的故事令人动容。这位1935年出生、如今已91岁高龄的老人,在70年代就享有“内燃机专家”“秀才”的美誉。尽管岁月在他身上留下了痕迹,但他身体硬朗,思路清晰,思维敏捷。每一个关于南大留村建村变迁的细节,每一处古老印记背后的故事,他都如数家珍。
为了确保《村志》内容的真实性,张富远老人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他查阅大量资料,走访知情的老人、学者,还积极联系南大留在外的知名人士,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获取历史信息的途径。他将南大留村的历史分为九个章节进行起草,内容丰富,涵盖自然环境、人口结构、党建历程、经济状况、文化教育等多个方面,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南大留村的发展变迁,是一部全面记录村庄历史与现状的珍贵典籍。为了一个细节反复核实,力求还原最真实的历史面貌。村里的老村因煤矿塌陷区已全部拆除并迁至镇驻地,搞好《村志》对于铭记这段历史、传承村庄文化有着特殊的意义。如今,老村址上种植的艾草已初具规模,张富远老人对这些变化都十分熟悉,每一个细节都铭记于心。
说起这艾草产业,它可是南大留社区近年来重点发展的特色项目。当初,社区领导班子经过多方考察和研究,发现艾草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艾草全草可入药,有温经、去湿、散寒、止血、消炎、平喘、止咳、安胎、抗过敏等作用,在中医领域应用广泛。而且,随着人们对健康养生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艾草制品的市场需求也日益增长,如艾灸条、艾绒枕、艾草香囊等产品深受消费者喜爱。
社区抓住这一机遇,决定在老村址这片土地上发展艾草种植产业。他们邀请了专业的农业技术人员进行指导,从土壤改良、种苗选育到田间管理,都进行了科学的规划和安排。在种植过程中,采用绿色环保的种植方式,不使用化肥和农药,确保艾草的品质纯正。经过几年的努力,老村址上的艾草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如今已初具规模。
为了进一步延伸艾草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社区还引进了一些艾草加工企业。这些企业利用先进的加工技术,将艾草制作成各种艾灸产品、艾草精油、艾草护肤品等。这些产品不仅在国内市场受到欢迎,还出口到了国外。艾草产业的发展,不仅为社区居民提供了就业机会,增加了居民的收入,还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如物流、包装等。
令人敬佩的是,张富远老人在编辑《村志》的同时,十几年如一日精心照顾着因病卧床不起的妻子。为了加快编纂进度,他在青岛工作的儿子给予了大力支持,为老人购买了电脑和复印机。老人搜集到资料后,随时传给儿子进行梳理输入电脑,这种家庭的支持与协作,成为他坚持完成村志编纂的强大动力。在场的每一个人都被张富远老人的精神所打动,他的坚持和付出不仅是对家乡历史的责任感,更是对后人的深情馈赠。
原市政协主席何敬鹏也参与了此次活动。他为确保村志的真实性、尽可能全面细化提出了宝贵的看法,并对村志编纂及主笔人张富远深表谢意。他的关注和支持,体现了社会各界对南大留村历史文化的重视。
上午十时,众人来到全国农民书画研究会理事、山东省农民书画美术研究会副会长徐玉正的书画工作室。在这里,书法家张来远挥毫泼墨,书写了《村志》书名“修志明史 启迪后人”以及为南大留村蓬勃兴起的艾草产业题写的牌匾“禄艾堂”“岳首康艾”。那一笔笔钢劲有力的行草书法跃然纸上,仿佛赋予了这些文字鲜活的生命力。画家徐玉正也挥毫泼墨,创作了一幅四尺《多福》图以示祝福。
此次活动不仅为南大留村《村志》的编纂注入了新的动力,也让人们看到了艾草产业发展的希望。村志是对村庄历史文化的传承和记录,而艾草产业则是南大留社区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我们期待着南大留《村志》能够尽早完美收官,让这部承载着村庄记忆的史书早日问世;也希望艾草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为社区带来更多的经济收益和发展机遇。相信在社区党委的带领下,在张富远老人等一批有识之士的努力下,南大留社区的历史文化将得到更好的传承,未来的发展道路也将越走越宽广。
赞南大留村志编纂
九旬执笔写沧桑,富远耆年志愈刚。
细考典章寻故迹,深研村史探遗芳。
墨书岁月千秋事,情系桑麻一脉长。
且待新篇传后世,艾香同韵共流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