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卫诗评
诗意栖居与精神遨游
——评雪非《嵩山逍遥游》
一、诗境营造:嵩山的立体画卷
在《嵩山逍遥游》中,诗人雪非以嵩山为蓝本,运用丰富而灵动的意象,精心勾勒出一幅层次分明、气韵生动的立体画卷。
诗歌开篇,“法王寺边的松涛漫过砚池,石船边的云海搅动浓墨”,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意象巧妙融合。松涛化作流动的砚中墨,云海宛如搅动的墨汁,赋予嵩山以艺术气息,仿佛天地间正进行一场宏大的创作。紧接着,“嵩门的月光,开始在第一山的崖壁上挥笔”,月光成笔,崖壁为纸,诗人以极具想象力的笔触,将月光的洒泻描绘成诗意的书写,使静态的山崖充满动态的美感,营造出空灵悠远的意境。
“雾霭苍茫,烟岚明灭”,短短八字,高度概括了嵩山云雾缭绕、变幻莫测的独特景致。雾霭与烟岚的交织,模糊了天地的边界,增添了嵩山的神秘色彩,也为诗歌奠定了朦胧而深邃的基调。
诗人进一步将视角投向嵩山的地质变迁,“嵩阳运动是亿万年无人能解的偈语”,把历经亿万年的地质运动比作难以参透的佛偈,既体现了嵩山历史的悠久厚重,又赋予其哲学与宗教的意味,使嵩山在自然景观之外,更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二、情感抒发:逍遥与眷恋的交织
诗歌中,“逍遥”的主题贯穿始终。诗人“决定变成峻极峰上的一缕清风,来来去去,了无痕迹”,以清风自喻,表达了对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境界的向往。这种逍遥并非消极避世,而是一种对精神自由的追求,渴望摆脱尘世的束缚,与嵩山的自然之美融为一体。
在描写嵩山的景色与历史文化时,诗人融入了众多文人墨客的元素,“山路上铺满了李白,欧阳修,范仲淹的诗意,逍遥谷的河道里流淌着程颢,程颐,朱熹论道的哲语”。这些古代文人的诗意与哲语,不仅丰富了嵩山的文化内涵,也暗示着诗人与古贤的精神共鸣。诗人仿佛沿着前人的足迹,在嵩山的山水间追寻诗意与智慧,进一步深化了逍遥自在的情感表达。
然而,诗歌在展现逍遥的同时,又蕴含着深深的眷恋之情。“放下所有,却放不下爱情;舍得一切,却舍不得你”,情感的急转直下,使诗歌的情感层次更加丰富。爱情的出现,为这首以山水为主题的诗歌增添了一抹温暖而动人的色彩。诗人愿“寂静地躺在你时光的褶皱里,互为菩提”,将爱情升华为一种永恒的陪伴与精神的寄托,体现了在追求逍遥的过程中,对美好情感的珍视与执着。这种逍遥与眷恋的交织,使诗歌的情感更加真实、立体,引发读者的强烈共鸣。
三、意象运用:自然与人文的交融
诗中意象丰富多样,自然意象与人文意象相互交融,共同构建起诗歌的艺术世界。
自然意象方面,松涛、云海、月光、雾霭、朝露、溪流等元素,生动地展现了嵩山的自然风光。如“微风掠过石门,朝露坠入叠溪”,微风、石门、朝露、叠溪等意象的组合,细腻地描绘出嵩山清晨的静谧与生机。“龙潭峡谷,正在酝酿一场云雨”,赋予龙潭峡谷以生命的活力,仿佛它是一个有情感、有思想的存在,在酝酿着属于自己的故事。
人文意象的运用同样精彩。法王寺、石船、第一山、七层塔檐、唐碑等,承载着嵩山悠久的历史文化。“古寺的钟声,穿过七层塔檐;唐碑的文字,化作石阶的苔迹”,钟声、塔檐、唐碑、苔迹等意象,将历史的沧桑感与岁月的沉淀感表现得淋漓尽致。而李白、欧阳修、范仲淹等文人以及程颢、程颐、朱熹等哲学家的引入,更是为诗歌注入了浓厚的文化气息,使嵩山成为了一个汇聚诗意与哲思的精神圣地。
此外,诗人还运用了一些富有宗教意味的意象,如“偈语”“梵音”“贝叶经”“菩提”等。这些意象的运用,不仅与嵩山作为佛教名山的文化背景相契合,也进一步深化了诗歌的精神内涵,使诗歌在自然与人文的交融中,更蕴含着对生命、对宇宙的哲学思考。
四、语言特色:灵动与凝练并存
《嵩山逍遥游》在语言上展现出灵动与凝练的特点。诗人运用了大量的动词和富有表现力的词语,使诗歌充满动感与活力。如“漫过”“搅动”“挥笔”“掠过”“坠入”“酝酿”等动词,赋予自然景观以生命和动态感,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嵩山的生机与活力。
同时,诗歌的语言又十分凝练。诗人以简洁的文字,传达出丰富的内涵。如“嵩阳运动是亿万年无人能解的偈语”,短短一句话,就将嵩山漫长的地质历史与神秘的宗教意味巧妙融合。“七十二峰是参差的梵音,千百溪流为贝叶经的禅意”,用简洁而富有诗意的语言,概括了嵩山山峰与溪流所蕴含的宗教文化内涵,使读者在有限的文字中,领略到无限的意境。
诗歌的语言还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美。诗句长短交错,押韵自然流畅,读起来朗朗上口。如“而我将醉卧在仙游桥边的桃花树下,看一个个桃花仙衣袂飘飘,云朵般游弋”,通过押韵和节奏的变化,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性,使读者在诵读中感受到诗歌的美感。
五、艺术手法:虚实相生的妙境
诗人在诗歌中巧妙运用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使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实写方面,诗人对嵩山的自然景观和人文古迹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绘,如法王寺、石船、龙潭峡谷等,使读者能够清晰地感受到嵩山的真实面貌。
虚写则体现在诗人丰富的想象和情感的抒发上。“而我决定变成峻极峰上的一缕清风”“我愿忘却流年里的几番风雨”等语句,通过想象和情感的表达,将诗人内心的逍遥与眷恋展现得淋漓尽致。虚实相生的手法,使诗歌既具有现实的根基,又充满了浪漫的情怀,拓展了诗歌的艺术空间,使读者在虚实之间感受到诗歌独特的魅力。
《嵩山逍遥游》是一首极具艺术魅力的诗歌。诗人雪非通过巧妙的诗境营造、真挚的情感抒发、丰富的意象运用、独特的语言特色和高超的艺术手法,将嵩山的自然之美、文化之韵与个人的情感体验完美融合,为读者呈现了一场诗意与精神的逍遥之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