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如歌】
我的爷爷
作者:商廷标(河南濮阳)
在我的记忆中,爷爷是个从旧时代走过来的一位普通老农民。他老人家在公元1998年他70岁的时候因病而故去的,那一年我刚好13岁。
现在想来,爷爷留给我的大都是一些零零散散的片段性记忆,有些事迹是听家里人或乡邻口中听说的。现如今我把对爷爷的模糊记忆串联起来,就构成朴实善良的形象。
我的爷爷名叫商玉臣,1928年出生于河南省濮阳县庆祖镇新还城村的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自幼练武玩锤,擅长太祖长拳。1938年10岁的他已是一名优秀的儿童团员,站岗放哨,查路线,保护地下党组织和游击队,为抗战胜利做一些贡献。1941年他被国民党抓壮丁而参军,爷爷不满国民党的作为,又常挂念家人,在某半夜三更,爷爷趁着站岗的士兵不注意,就偷偷逃跑了,回到家终身务农。60年代,李长顺在村里组织起二夹弦剧团,有武术功底的爷爷以武生形象出场,精彩的表演得到人们的好评。在农业合作社一直到土地分包各户,爷爷是村里种西瓜能人,他除了在本村种植西瓜以外,还在滑县小王庄、新乡市获嘉种植西瓜,由于他种瓜的年限长,经验又充足,管理的西瓜个大又圆,脆甜多汁,深受民众的欢迎,美名传遍黄河两岸。我爷爷是个勤劳的种庄稼好把式,样样出类拔萃,正是因为爷爷勤劳能干,更因为我奶奶王环的持家有道,他们老两口养育的四男二女六个孩子,勉强过着比较富裕的生活。
从记事起,我就像个跟屁虫一样跟爷爷度过了一段短暂而又祥和的时光。我记得爷爷总是穿着他那件洗得干净的对襟黑色衣服,戴着一顶旧帽子,只要听说哪里有戏看,满身精神的就带上凳子就去看戏啦。
那时候我在还城中心小学学习,正赶上星期天,三月十一陈寨村的彭庙古会开始了。一大早,我就跟爷爷走着来到彭庙古会,爷爷来到戏台前,坐上板凳看戏。他聚精会神的盯着戏台上,脸上的表情随着剧情变化,一会儿笑,一会儿皱眉,完全沉浸在戏里。在杀戏回家途中,爷爷还跟我讲戏里面的故事,我问道:“爷,您咋好看戏呀”?爷爷笑着道:“这戏呀,里面演的都是人生的道理啊”!
爷爷很喜欢戏,慢慢的让我受到感染,也喜欢戏曲了,一直到现在。此后,只要赶上星期天,那里有庙会,我就跟随爷爷去赶会看戏。附近的还城兴福寺庙会、大赵寨村庙会,就少不了俺爷孙俩的身影。
爷爷是个地道的农民,识字不多,但是他会云古,从他那儿我知道了《蝼蛄救刘秀》、《孙悟空大闹天宫》、《武松打虎》、《傻二小》,每个故事都令我惊奇不已,这大概也就是我的文学基础吧!爷爷讲的每个故事,非常生气,通过他眉飞色舞的讲述,仿佛带领我们走进每个故事,爷爷讲的故事,虽然没有华丽的词藻,但却有着朴素的道理。
每当我想起爷爷生动的讲述,心中总会出现一股温暖的力量,无论人生如何变化,善良和正直永远是最宝贵的品质。
童年听爷爷讲故事,是最宝贵的记忆。如人生道路上的一盏明灯,照亮我前行的方向。
虽然,爷爷离我远去多年,可他那勤劳善良的身影永远活在我心中。
作者简介
商廷标,1985年生,男,汉族,笔名鹏宇,河南省濮阳县庆祖镇新还城村人。濮阳县民间文艺家协会常务理事、濮阳县诗词协会会员、作家协会会员、全民阅读促进会会员、新还城宋奎太祖长拳第七代传承人。爱好武术,曾在2025年濮阳县庆祖镇春节联欢会上,表演的“太祖长拳”得到领导的好评。爱好读书,曾获得“龙乡最美读书人”称号,自幼喜欢画画,勤学苦练,尤擅花鸟,业余收集整理村中民间故事与传说多篇。尤其喜欢古诗词,有诗词作品发表于《中国诗词》、《思想者选刊》、《华夏早报》、《乡村文艺报》、《九州诗韵》、《奔流诗苑》、《鸡鸣诗苑》、《白鹭文刊》、《中州诗词》、《河朔诗词》、《濮阳早报》、《濮阳广播电视报》、《澶渊诗林》等纸质刊物,以及《中国诗歌报》、《岁月中国》、《诗文化》、《千家诗词》、《黄鹤诗苑》、《中原诗韵》、《濮阳文艺》、《龙乡文艺》、《今日龙乡》、《龙都诗韵》、《澶州文苑》等各家网络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