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人物:朱友乐,笔名友乐,自由撰稿人。出版的小说有《小路弯弯》、《烟雨朦胧》等作品。长篇小说《野菊花》曾在东方文化艺术总社发表。近年来开始文学创作,在网络媒体发表文章500余篇。
(连载)
13 外公
我没见过自己的外公,他在母亲十岁的时候,被日本鬼子打死了。我也没见过夫君的外公,他在吴韧翔七岁的时候,因哮喘病发作病亡了。然而,我却在十九年前,从韧翔外公的遗物中,看到了一位工匠的手艺、生平和他的影子。
二〇〇四年,我们在上海杨浦区买了一套两室一厅的商品房。搬了新家后,吴韧翔就把他的母亲接到了我们的旧居,与新房仅隔一条马路的老房子里居住。
婆婆搬过来的当天,我带着小女儿去帮她收拾屋子,忙忙碌碌了一整天。傍晚,我们请婆婆在附近的古月邨酒家吃了接风宴,一家人酒足饭饱,其乐融融,甚是欣慰。当晚我们送婆婆回家休息的时候,婆婆塞给小孙女一个泛黄的蓝花布小手绢包,对我说:“这是韧翔外公做的银手饰,不值几个铜钿,我送给小孙囡。”原本我是拒收的,一听是韧翔外公做的,好奇心驱使,我们便收了下来。
回家后,我打开手绢包仔细查看,是一些银制的手镯、项链、戒指、耳环和挂件等,都是女孩子喜欢的饰品,便添了几分惊喜,于是和韧翔欣赏起这些饰品的工艺技术。我仔细观察着上面雕铸的图文设计风格,一边欣赏一边情不自禁赞叹道:“外公的字和画都很漂亮,手艺也好!”又像发现了什么似的,对韧翔说:“怪不得你喜欢书法和绘画,原来你骨子遗传了外公的基因啊!”韧翔也是第一次看到外公在银饰品上雕铸的字画和手艺,他爱不释手地揣摩着这些饰品的图案,对外公原本已经模糊的记忆一点一点地清晰起来。
韧翔开始对我断断续续地说起了外公在家时的一些工作场景。韧翔告诉我,他的外祖父姓张名国舫,生于一八九七年,殁于一九五七年,享年仅六十岁。
外公去世那年,韧翔才七岁,他对外公的印象很模糊。没想到,祖孙俩却有着相同的天分和兴趣爱好,都喜欢书法,绘画和雕刻工艺,皆为中国传统工艺的手艺人,并且都把爱好当作了自己的事业。
韧翔还说到,外公原来在上海裘天宝银楼工作,主要从事金银首饰的设计和加工。在他零零碎碎的记忆中,家里有外公的一张工作台,还有一整套加工金银饰品的工具。
韧翔依稀记得,小时候曾看见外公在工作台上工作的样子,外公用棉球醮上酒精点着火,然后嘴对着一根弯管吹气,用气流把火焰吹向金子,金子慢慢融化为汁液……韧翔还给我看了,他一直珍藏在手的一杆称碎银子和金子的戥。韧翔说,其他工具,有些或许年久遗失也或许在哪个后代手里,他就无从知晓了。
韧翔还告诉我,外公的宝贝都放在工桌台的两个抽屉里,抽屉中间上了一把锁。外公去世后,偶尔外婆会打开抽屉,拿一些碎金银或翡翠去银楼换成现金补贴家用。外婆死后,韧翔的母亲便给她的五个兄弟姐妹,分散了外公外婆留下的金银饰品。
一直到八年前韧翔的母亲离世,韧翔才把从母亲手上传下来的一丁点金饰品全部分给了三个妹妹。我们没有分到金饰品,对我而言遗憾的是,当时我没有来得及把这几件外公雕铸的金饰品拍摄下来留作纪念。因为我们留下了外公外婆用过的一张红木八仙桌,和一对老式的已经散了架,只剩下了红木床背的旧物。还好物有所值,红木八仙桌后来成了韧翔红木雕刻作品《天坛》的展示台。那两张红木床背则被韧翔用书法的形式,雕刻成两副名家书法作品,米芾的《研山铭》和《千字文》节选。
我虽然不曾见过韧翔的外公,但他亦是我的外公,我爱屋及乌地爱着天堂上的外公,看着那些银饰品,听着韧翔说外公的故事,心里也默默地念着外公。
人生就是这么神奇,没有更多交集的祖孙俩,生活在不同的年代,却因为遗传因子和血脉相承的缘故,又因为传统手艺之魅力,喜好和天赋竟然如此相似。外公和韧翔都喜欢书法、绘画和雕刻,只是表现的形式不同而已,一个是雕铸金银饰品的工匠,一个是微雕红木古建筑的工匠。
祖孙俩异曲同工,让我产生了共鸣,好想为他俩做些什么!于是我便拿起了手中的笔和相机,记录了这奇妙的传承,拍下了外公制做的精湛的银木工艺作品,还有写下了这两位手艺人有趣而又有意义的人生。
我拍摄的照片中有一个银元宝是空心的,原来有四个,另三个是实心的。当年外公嫁长女——韧翔的母亲时,放在了嫁妆中一只樟木箱子的四个角落里,寓意着吉祥如意。后来韧翔留下了空心的那一枚,三个妹妹各得一枚实心的,那是因为韧翔更看重外公的手艺,他说那上面有外公铸银工艺的痕迹。
我还拍摄了一些外公张国舫和他的外孙吴韧翔两位手艺人,用手工雕刻制作的一些银饰品和老红木工艺作品。我想,外公若天上有知,外孙的作品今日与您的作品放在了一起,又由您外孙媳妇用文字编辑成了散文,从今往后,可以让家人一起来欣赏您的作品,了解您精彩的人生;可以让子孙后代传承您的才艺和工匠精神,您一定会很开心吧!
外公的银饰作品中有:银笄、银耳环、银元宝、银手镯、银小罐、银锁片、银项链、银小勺、银筷子、银制刮舌板、银子发饰叉、祖孙三代的银戒指,还有一枚外祖父为外孙子手工制作的长命锁,以及韧翔珍藏了大半辈子那称金银的戥。
而吴韧翔做的红木银筷子、微雕的红木祥龙和红木桌椅,还有篆刻的玉印:高山流水、墨趣等,与外公的银饰工艺品互相呼应,成为了我们家族中的一段佳话。
银饰品中,大多都是外公送给外婆和儿女们的礼物,图案以龙凤花卉和文字为主题。韧翔用红木玉石雕刻的艺术作品,且蕴含了中国书法、雕刻和古建筑工艺之元素。不难看出外公张国舫和外孙吴韧翔,皆是热爱妻儿,热爱生活和热爱华夏文化的手艺人。
可见,外公留下的这十多件银饰品对我来说,无疑是一笔无价的精神财富,让后辈看到了外公的书画才艺和精工铸金雕银的技能,让我们为有这样聪明的外公感到骄傲。
隔代传承好神奇,
同工异曲来延续。
玉锁银饰数家珍,
叩赏外公好手艺。
外公一生致力于金银首饰的设计和雕铸,留下了一些传家宝;韧翔利用工作之余,全身心地投入到了红木雕刻之领域,用传统的手工艺制作方法,雕刻了《天坛》等一系列作品,并另有建树。
今天我把外公雕铸的几件金银饰品拿出来展示,让韧翔重启记忆,并对外公有了新的解读。
今天我把吴韧翔的回忆尽可能详实地记录下来,并把外公的故事,融进我和韧翔的生命里。
14 问春
早春三月,草长莺飞,正是樱花盛开的季节。二〇二三年三月十日上午十点半,我和韧翔换好了春装,乘上出租车,迎着春风,兴致盎然地去上海顾村公园赏樱花。
“问春”悄然而至!当我看到顾村公园的樱花区,一块大大的卧石上刻着问春两个字,鲜红的色调,清秀的楷书,一下子吸引了我的眼眸。
“问春”静静地躺在一片芳草地上,后面是楚楚有致的树木,远处是粉色烂漫的樱花,周围无人的空旷和寂静,迷醉了我那颗返老还童的心。刹那间,脑海里浮现出女儿的童年,自己的青春。我忍不住向“问春”走过去,然后环绕在石头前驻足留影,春风拂面,我虽然带不走一片云彩,却留下了我俩的照片和影像。
回忆如潮水,犹记得,那一年春天,我和韧翔带着一双女儿在小区新开的公园里玩耍。
公园里的风景以石头为美,有石凳石椅、石头刻的老虎、狮子和骆驼等,还有一对用水泥浇筑的仿石大象滑梯,长长的鼻子面对面钭坡而下,双双卧在沙滩上。
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公园入口处的那一块大石头,上面用红漆赫然醒目地写着“儿童乐园”四个大字,鲜艳夺目,吸引着周边的孩子们到这里来游园玩耍,就像今天吸引我走到问春这块石头的跟前,也许是年纪大了,看到春字,内心自然就浮想联翩了。
前几天我和女儿说,准备于本周五和韧翔一起去顾村公园赏樱花,女儿对我说,工作日去顾村公园赏樱花更适合你们,平日里游客少,你们可以静下心来多拍一些照片,省得和别人抢镜头。故而,我们定在了三月十日去踏青。果然,公园里游人不多,我又喜欢另僻蹊径,有意避开人群扎堆的地方,所选之处,大多视野空旷,景致怡人。樱花树下,小山坡上,芳草碧色中,处处留下了我俩的足迹和身影,拍出的照片自然、宁静、有一种独美的风格。
我又看到了一块写着垂樱林的卧石,与一树樱花相映成趣,美景如画且诗意盎然,爱美的女人见了那块石头,都会慢慢地向它靠近。我瞬间忘记了年龄,移步入景,然后扬起嘴角,以优雅的姿态面对镜头,左拍右拍,自然而然地释放出自己最美的样子。
我俩漫步在樱花盛开的公园里,寻觅着人少的去处和风景。我们在桥头的静河上留影,与垂柳依依为伴,听春风述说着柳绿桃红的芬芳,还有那古老永恒的爱情故事。就像我和韧翔,走过了半个多世纪,依然重复着昨天的生活,分享着今天快乐,向往着明天的阳光。
欢乐的时光总会在不经意中从指间滑过,一转眼已经是午后三点了。今天,上海的天气晴空万里,气温骤升,风和日丽,正是这一天里最热的时候,我和韧翔也有些疲惫了,便不约而同,一前一后,快步走在石阶路上。毕竟年龄大了,我俩想赶到前面的长亭下歇歇脚,然后打道回府。
我俩在长亭廊椅上坐下后,我对老伴说:“韧翔,咱们在顾村公园附近吃了晚饭再回家吧!”“还是回家吧,我累了,想早点回家,好踏踏实实地休息。”“好吧!”
歇息之间,悬挂在我家小《沉香阁》展厅上的牌匾浮现在了我的眼前,那是吴韧翔八年前以刀代笔,用心刻写的隶书之作。
余心未尽,我开始筛选照片,石雕动物园的印象、木雕《沉香阁》和卧石《问春》,瞬间在我脑海里浓缩成了一篇微小说。
问春,每逢春天,我常常会回忆青春,怀念过去的时光;后来,每年三月,我总会想起一首歌,春风吻上我的脸;问春,意若情牵,在樱花盛开的季节,我的心依然芬芳。
15 畅想于“一尺花园”
午后,小女携我们一起坐着出租车,直奔上海美兰湖畔的“一尺花园”去喝咖啡。
一路上我幻想着一尺花园的样子,顾名思义,难道咖啡屋的温馨可以小到方寸间,可它明明是座落在美兰湖泰晤士小镇上,那个被上海人称之为魔都最具有英伦风情的地方呀!
不一会儿,我们在美兰湖景区下了车,走进了马路对面的一尺花园,在看到了一尺花园的全景后,我觉得女儿带我们走进了一个休闲养性的世外桃源!
约九米宽,二十多米长的三层楼,以那斜坡尖顶的英伦建筑风格,散发着神秘的色彩,座落在美兰湖的景区中。那个被称之为一尺花园的咖啡馆显得别样的清新、宁静而雅致,有一种让人忽然从喧嚣的城市中,跳脱出来,然后想隐藏于“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的楼阁或亭台里的欲望。还有好想与亲人一起坐下来,促膝交流,灵魂碰撞,一同沉浸于畅想未来的美好时光里。
很快我们随着女儿的脚步拾级而上,走进了三层楼的咖啡屋,在一条小长桌前坐了下来。女儿点了三杯摩卡,一份薯条,我悄悄摆上了一份自带的怡颗莓蓝莓,开始品尝这静谧的时光里,带给我们浪漫而美好的感觉。
看着父女俩坐在我对面,意犹未尽地谈论着上午未完的工作时,有一份暖意在我心里流淌着,我随手拿起了手机,拍下了他们交流时的亲密样。
你可知道这父女俩上午在家里干什么吗?还有他们工作时的样子吗?我却从他们的言谈举止中,仿佛回到了另一个场景中。就在几个小时前,家里的一角,有一位老工匠正在工作室,手把手教小女儿怎样做小木凳的画面。
我则欢快地穿梭于楼上和楼下之间,一边去楼上厨房间给他们做午饭,一边下楼去看他们的工作进度到了哪一步,还时不时即兴拍上几张照片。
在我又一次下楼,叫父女俩吃午饭的时候,我看到工作台上,一个小木凳的四只凳脚已经合成了,女儿正在拍摄她的劳动成果。别看那小东西不起眼,只是个半成品,那可是有着榫卯结构,并且含有一定木工基础知识和技术含量的,从选材开始,然后磨刀、下料到制作,无一不是在父亲的指导下,女儿靠着一双劳动的手和些许天分,脚踏实地干出来的。身临其境,我也情不自禁地拿起手机,抓拍了女儿收获进步时那可爱的模样。
谁能想到,硕士毕业的女儿,有着一份好工作,业余时间喜欢舞文弄墨,不久前却萌生了要和父亲学做木匠的想法。韧翔不能理解,我却很支持,相信血液里流淌着工匠精神的女儿,喜欢文学的同时还在寻求和探索人生中的精彩,有着她独特的梦想和追求。
一尺花园三楼的房子,有几扇像上海人家,老街房旧居屋顶上的老虎天窗,透过小小的玻璃窗,可以看到户外美兰湖大美的风景,在蓝天白云下如诗如画,让人一目了然,尽收眼底;让人心旷神怡,浮想联翩。
就这样,于二〇二三年三月二十六日,我们在一尺花园里,一边喝着咖啡,一边畅谈着人生和理想。
在这春暖花开的季节里,整个下午,我们都沉浸在古老传说中的世外桃源里,和女儿一起幻想着她的诗和远方;
我们心灵相通,言谈之间,深情地传递着两代人承前启后的理想,惬意而愉快地度过了一个充实而有意义的周末。
(完)
微雕家的成功与气运流转
今音评论:
上海作家友乐创作的散文《后来》,从另一个层面看是属于小说题目一类的创意。尽管内文用的是散文语言叙述,如果把视角进行变化一下,这篇散文就是一部中篇小说,甚至是一部小长篇小说。小长篇一般字数在八万字左右,中篇小说一般字数在一万两千至五万字。现在纸质书出版一般的长篇小说字数都控制在十八万字至二十万字之间。网络小说除外。在这个拜金的年代里,文学创作如果谈到是否赚钱,除了网络文学的可能性大一些,并且还要看每个作者的运气如何。有挖到金的,但不一定是你和我。
这个时候,再来看作家友乐创作这篇散文的初衷,就可能一目了然,那就是做一个精神贵族。这时候,当这样的观点确立之后,就会发现这篇文章的价值是在反映一个灵魂人物,就是有远见、有能力、有胆识和有超过常人的意志。百姓工匠的意志从何而来。这是在阅读之后具有针对性的提问,这个对象,不一定是大众,而是小众。因为,在大众中,毕竟像吴韧翔这样的成功人士非常少,有时候,也可以称得上是近似于绝迹。然而,像这样的失传,由一个普通的市民把它捡起来,并且赋予它内力,比如第一章“神龛”。
人家有病,托他做神龛,这个托就是属于一个人的气运流转。结果,做好了,送人了,自己在某一天病倒了。从现象看,好像是被家务事所累,于是文章也就出现了约法三章,从此以后,买、汰、烧全部由女主承担,从不会到会的过程,文章也有所提及。但更主要是工匠本人一头扎在工艺品雕刻世界里,从此一发不可收。这种现象在上海的普通人家里很少。这时候要注意的是文章所写的年代背景上世纪的九十年代。九十年代的情形和现在的不同,相对人的眼界和思维方式没有现在活跃,如果用文章的题目《后来》作解释,会发现这篇文章所写出来的是将来进行时。而这样的前瞻,却让吴韧翔不但认识到了而且还能够把握的住,这在上海市民当中,同样也显得凤毛麟角。这时候,文章折射了主人公从见识转化为胆识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从第二章的“天坛”开始。吴韧翔和普通人不一样的地方表现在这里。当时,能够对这种思维进行评估其价值的人是作者,而不是其他人。这个细节从众多的文字当中是需要把它识别出来的。比如,识别文章所要表达的内涵,比如夫妻之间的价值观倾向和是否一致所给婚姻带来的影响。如果,更深入去理解普通人的婚姻究竟有没有爱情在作支撑。这篇文章就从这样的工艺雕刻反映出这种爱情是存在的。
这篇文章更深的一点,如果结合当前来讲,毕竟上世纪九十年代至今已跨越了三十多年。随着网络信息化渠道比过去更加畅通和速度之快,普通人接受信息和筛选信息的能力也比过去增强。于是对这篇文章进行深度阅读,又会发现,爱情里面的缘分,有时候也是天意。如果带着这样的观点来看这篇文章的描述,主要是看它的结构搭建。如章节“天坛”“难忘的北京之旅”“故宫三大殿”。书写工匠用九年时间把故宫三大殿,用1:100打造成功,新闻界也对此进行了报道。但其中一个章节的细节也有看点,那就是第二章的北京之旅,写到了女主人公长期操劳过度,在天安门前晕倒了。看似不经意的描写和回顾,如果在思维上能够打破模式的话就会发现,这种现象也属于是气运流转的一种方式。有的人认识不足,不等于它不存在。人和人之间交往都是有波动和影响的。在这个思考点上,需要认识和看到的是一个人如何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量力而行。这时候,文章又提供了“数字背后满是艰辛”的章节阅读。由此,文章结构显得更加严谨。
“一串串数字的背后充满了艰辛,吴韧翔在9年中,曾经有多少汗水就有多少期待,3285天,是我陪伴在夫君身边与他共度难关,砥砺前行。”无论是门当户对还是意气相投,对这一节的描述现象都能解释得通。但是,这种堪比神配的婚姻例子少之又少。在现实中,像这样的陪伴都半是在病房里,而文章所写的是两个人在事业上的忠心不渝。于是,文章忠心议题,如要成为课题的话,只要条件允许,也是有可能的。这时候还会发现在这篇文章当中也有一个气运流转,它的特征就是每一个章节的标题。并且各标题之间有它背后的逻辑关系。文章无独有偶的是,女主人的父亲和吴韧翔之间也有一个气运流转,因为,两个人都是木模工出身。这个现象能够在文章中凸显,让人思考的是其中的缘分。比如,性格、兴趣、认知方面的相当与共同等,既作为传承,又作为基因,这两个因素在人的血脉当中,自然有它的位置和功用。
由于这本出版时间紧,所以,评论也只好点到为止。
评论:笔名,今音,实名王荣根。中华知青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冲出北大荒》《返城归来》长篇小说获中国知青杯征文大赛第一届、第二届一等奖。短篇小说《底蕴》获上海文学首届新人小说大奖赛二等奖。出版小说、评论等40余部。《今音中外文学与评论》主编。曾任浦东新区作协文艺评论委副主任。
今音文学策划中心
荣誉顾问:关敏仪 然空 萧潇
秋秋 胡晶清 施国标
2025.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