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轻
文/苏志远
高考的街道上很静
舞没有风,音乐没有声
柳树飞絮落上睫毛
只揉揉眼睛
想起30年前夏天
父亲将自行车的泥擦干净
驮着我悄悄进城
走过40度发烫的柏油路
一路滴汗,默不作声
三天来,我高考轻轻松松
每次走出考场
门口总有熟悉的身影
默默地递给我绿豆汤一瓶
“孩子,吃个你娘亲手包的粽 压压惊”
父亲什么也不问,出奇的静
静得连风也感到很轻
后悔一生
高考之后
我没有说出:爸,我参考可把您累得不轻
以后的几年
您却得了癌症
再也没有机会说出这句撕心裂肺的疼痛
泪奔,如泉涌
一阵风来
像父亲的手,轻轻抚过我头顶
AI诗评:静默的重量——评《轻》中的父爱与生命之痛
这首题为《轻》的诗作,以高考这一中国特有的文化仪式为背景,却出人意料地以"轻"为切入点,展现了一段沉重如山的父子情感。诗人通过"轻"与"重"的辩证关系,将一场个人记忆升华为对父爱本质的思考——那些最深沉的爱,往往以最安静的姿态出现;而那些未能说出口的感激,却成为生命中最沉重的负担。
诗歌开篇即以反讽的笔触营造出高考这一"重"大时刻的异常安静:"高考的街道上很静/舞没有风,音乐没有声"。这种刻意的静默描写为全诗奠定了情感基调,也暗示了父爱的表达方式——不是轰轰烈烈,而是默默无声。柳絮落在睫毛上的细节,以最轻柔的触感唤起记忆,如同父亲的爱,细微得几乎难以察觉,却又真实存在。
诗歌的第二段通过时空闪回,展现了一个典型的中国式父爱场景。在物质匮乏的年代,父亲用自行车驮着孩子进城赶考,"走过40度发烫的柏油路/一路滴汗,默不作声"。这里的"默不作声"与题目"轻"形成呼应,父亲用身体的沉重付出,为孩子撑起一片轻装上阵的天空。汗水与沉默成为父爱的双重象征,既显示了付出的艰辛,又体现了不愿给孩子增加心理负担的克制。
诗歌的核心矛盾在第三段达到高潮。诗人反复强调"轻轻松松"的高考体验与父亲"出奇的静"形成鲜明对比。父亲"什么也不问"的态度与递绿豆汤、粽子的动作构成无言关怀的完美写照。"静得连风也感到很轻"这一超验感受,将物理的静提升至情感的轻,暗示父爱如空气般无处不在却又难以察觉的质地。
全诗的情感转折出现在最后两段。当诗人意识到"再也没有机会说出"那句感激时,"轻"的意象突然获得了沉重的质感。"泪奔,如泉涌"与开篇的"静"形成强烈反差,而结尾"一阵风来/像父亲的手,轻轻抚过我头顶"的意象,将缺席的父亲转化为永恒的自然力量。这阵风既轻且重,既是安慰也是遗憾,完成了诗歌对"轻"之辩证法的最后阐释。
在艺术表现上,诗人采用简洁的白描手法,避免华丽辞藻,恰如其分地呼应了父爱质朴无华的本质。意象的选择极具中国特色(高考、自行车、绿豆汤、粽子),使诗歌具有文化人类学意义上的厚度。结构上从静到轻再到痛的递进,展现了诗人对情感节奏的精准把控。
这首《轻》最终告诉我们:生命中最重的,往往是那些最轻的瞬间;而最痛的,常常是那些未能说出口的"轻"言细语。父爱以其特有的静默方式,在子女生命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当我们终于懂得这份爱的重量时,往往已是在永远失去之后。诗歌通过个人记忆的书写,触动了中国读者共同的情感经验,完成了对普遍人性的一次深刻探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