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宜兴梁祝故事”的领头雁
——记宜兴市华夏梁祝文化研究会
会长周贤
陈宝明
宜兴“梁祝传说”在全国同题材研究中占据重要地位,因为它具有“记载最早、遗迹最多、记述最丰、史据最足、影响最广”“发端于宜兴、首传于江浙、辐射于全国”的独特特点。2023年9月,在宜兴市人民政府召开的宜兴社会发展情况通报会上,宜兴市人民政府首次提出了“讲好梁祝故事”要求。作为宜兴市华夏梁祝文化研究会会长的周贤,清醒地领会了宜兴市人民政府发出的号令,他深感使命神圣,责任重大,任务艰巨。
2019年,周贤在当今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的时代背景下,从市司法局长职位上接任宜兴市华夏梁祝文化研究会会长,开启了与宜兴“梁祝文化”结下不解之缘的历程。他在宜兴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宜兴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主管部门的精心指导下,紧紧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的重要文化思想,领会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见》之精神,基于新时代的文化视角“讲好梁祝故事”,致力于宜兴优秀历史文化传承,积极开展各项研学活动,探寻梁祝文化的渊源脉络,提炼展示梁祝文化利于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的精髓,赓续挖掘梁祝文化的时代价值,确保宜兴梁祝文化研究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行,为宜兴梁祝文化研究凝心铸魂作出积极的贡献。
老子《道德经》第八章第一句所载“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意思是:最善者的品行,如同水一样,可以滋养与造福万物,却不与万物争任何东西……周会长就是一位做人如水,拥有水的气韵和潇洒的品格,对上对下均厚德载物、笃行致远,心胸开阔者。他善于带着微笑与同仁交流沟通、维系、揣摩和调节关系。可以说,他卓越的领导能力和独特魅力,直接影响着每一位研究学者的积极状态和学术追求,重要的他让大家感受到在研究会团队里能实现自我价值,不遗余力,闪闪发光。
近年来,研究会在他的带领下,呈现出蒸蒸日上的良好研学态势。“讲好梁祝故事”的氛围逐渐浓郁,梁祝文化守护传承意识日渐深入人心。尤其是蔚为壮观的梁祝文化研究成果,犹如两氿中溅起的朵朵耀眼的浪花,显得尤为光彩照人。如研究会副秘书长路晓农编著的《历代梁祝史料辑存》,荣获了2023江苏省文艺大奖、第十六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优秀民间文艺学术著作入围等殊荣;2024年元月,在公布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间文学类,251个)中显示,编号(1-7)“梁祝传说”江苏宜兴进位第一方阵。周会长深有感触地说:“说明我们努力的汗水没有白费!”是的,大家在周会长的领航鼓励下,不负重托,为“讲好梁祝故事”挥洒汗水、贡献才智。2023年,宜兴市华夏梁祝文化研究会荣获宜兴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颁发的“先进集体”称号。
耕耘更知韶光贵,不用扬鞭自奋蹄。距今1600多年的“梁祝传说”,充满着崇尚儒教文化的活力,包孕着吴越楚文化的古韵,润物无声,深深孕育和植根于宜兴大地,成为宜兴“举世无双、流芳百世”的文化旅游经典品牌。
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周会长,为人低调,胸怀博大,有修养有担当。正是因为他满腔热情,毫无怨言地践行着苏轼所提倡的“享天下之利者,任天下之患;居天下之乐者,同天下之忧”的精神,坚守阵地,不忘初心,不负韶华,肩扛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擎起传承与弘扬梁祝文化的大旗。虽然到任时间不长,但主持梁祝文化研究工作却始终保持着如一的热情。他将“梁祝传说”爱情故事融入家国情怀,立足宜兴梁祝文化内涵,融入“非遗”与旅游元素,站在梁祝文化世界申遗高度,创新提出按照“研究要深下去,传承要热起来,利用要活起来,队伍要强起来”的工作思路,卓有成效地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工作。
从周会长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宜兴“崇文厚德,和谐奋发”的城市精神。几年来,他扬长板、补短板、固底板,充满激情,以忠诚、敬畏和责任感来积极探索梁祝文化的传承与弘扬,用智慧和勤劳的双手托起梁祝文化的美好明天。
第一,不断加强队伍的自身建设,多措并举激发团队内生动力,凝聚起助力梁祝文化发扬光大的力量。在宜兴全市吸纳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和精英人才20余人,壮大研究会队伍,给研究会吹来缕缕清风,注入新鲜血液。如原供职于宜兴市委宣传部的陆凤金;宜兴市教育系统的杨祖良、吴胜东、钱卫中;宜兴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的吴伟刚、王建平、邢娟、王超;宜兴市作家协会的朱再平;宜兴市融媒体中心的许琦;原供职于宜兴市交通局的陈有富;宜兴市摄影家协会的陈成、陈寿春等。实践证明,新鲜血液的加入,对开拓宜兴梁祝文化研究视野、推动“讲好梁祝故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必将在宜兴梁祝文化研究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第二,持续推进学术研讨与文化交流,扩大辐射面。在日常管理中,周会长鞠躬尽瘁一心扑在“讲好梁祝故事”上,使梁祝文化研究发展到一个崭新阶段,实现了历史性的大飞跃。笔者亲眼目睹和参与,依托“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国梁山伯与祝英台之乡”和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观蝶节”等桂冠,围绕宜兴市人民政府提出“讲好梁祝故事”的要求,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做了大量工作,努力让梁祝非遗“活”起来、“火”起来、“用”起来,助力地方发挥了文旅融合的深层效应。组建专门班子,实施分工负责,规划编纂《梁祝传说——宜兴市未成年人传统文化课外读物》,终于在2024年7月由江苏人民出版社正式发行。推动“梁祝传说”非遗进校园和少年宫等系列工程,如今已列入国家非遗 《民间文学类非遗进校园的理论与实践——以梁祝传说为例》课题,立项编号2023340。在宜兴全市命名18个梁祝教育传承基地。同时,助力推动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进入校园,开设梁祝讲座与宣传非遗。据不完全统计,已开讲了50多次,授课学生数万人次,实现了“非遗”传承的健康发展,这在宜兴市华夏梁祝文化研究会史上矗立了一座光辉的里程碑。
第三,旗帜鲜明、理直气壮、满腔热情地营造研学环境氛围,身体力行撰写了《研传梁祝文化 打造中国爱都》的高质量论文,呼吁大家要用更高的眼光,来学习消化、掌握梁祝文化与旅游融合时代的新思维和信息,用心、用情、用力、用法来实现铸造“中国爱都”的远景目标。字里行间都让笔者由衷感到他对梁祝文化研究顽强拼搏和勇往直前的情愫,对宜兴梁祝文化传承发展进程有着准确的判断和科学的预见。
第四,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网络平台,创办了传统媒体和微信公众号,以不同形式、横纵交叉地全面覆盖宣传和展示宜兴梁祝文化,使得社会各领域的有识之士能够关注宜兴梁祝文化,让人们和旅游爱好者从现代网络媒体上及时了解宜兴梁祝文化,听到看到梁祝文化,潜移默化中爱上宜兴梁祝文化。网络平台犹如架起了一座桥梁与纽带,收到了预期的成效;另外还组织大家挖掘、搜集、采撷梁祝文化资料,并将其转换整理成电子文档,在此基础上建成了一整套梁祝文化资源保护、传承、利用的信息系统库,搭建了信息平台,为中国梁祝文化博物馆布展和推动“梁祝”申报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奠定了原始资料基础。
第五,先后组织开展高端学术论坛、大型讲堂、专家报告、考察观摩等活动,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研学系列活动。他二次率团分赴浙江、山东、河南等梁祝文化遗存地进行考察调研和学习交流,大家身临其境,深深领略到其他遗存地的优势,感悟到宜兴的短板或不足,为大家拓展了研究梁祝文化、“讲好梁祝故事”的新思路和新视野。考察回来,所有人员都撰写了心得体会,整理后在微信公众号上发表,收到了预期的效果;为提供更好的研学环境和条件,满足研究会的办公需求,完善和健全研究会的职能体系,周会长还多方协调调整了研究会新驻地即宜兴市徐义庄祠,同时增添了办公设备,给大家带来了如沐春风般的温暖。
第六,关心研究会会员温暖他人,无论是登门慰问老同志、看望病人,还是传送一声问候,献上一个祝福,不管是与人促膝谈心、用心沟通,还是外出考察观摩,无不使人于细节处体味到了周会长的人格魅力。如耄耋老人路晓农,不顾疲老身躯行动不便,费心费神奔跑在梁祝文化的传承路上。坚持收集资料,较真田野勘查,出版了《“梁祝”的起源与流变》《历代梁祝史料辑存》等专著。再如古稀老人史国兴拖着疲惫的身躯率先上讲台,为孩子们讲述了《宜兴梁祝传说与善权寺》。年届80的陈有富先生更是老当益壮,胸中仍然激荡着驰骋千里的豪情,无怨无悔地积极参与编书等。他们感动于周会长的时时关怀而甘愿付出,当然也包括长居上海的笔者。
梁祝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之一,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之一。千百年来,随着社会的变迁和城市现代化的进程,宜兴“梁祝文化”留下的是城市脊梁和灵魂,它为我们提供了重温宜兴历史形象的记忆和传承。周会长面对宜兴的历史文化底蕴优势,高瞻远瞩默默耕耘,用“讲好梁祝故事”的形式来守护梁祝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特别是在申报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路上,起好了步,开好了头,当好了先锋。既显示了宜兴的领先地位,又推进4省6地良性互动,秉承联合“申遗”的目标和“天下梁祝是一家”的共识,执着追求辛勤奔波,其为人其处事令人敬佩。
腹有诗书气自华,人到无求品自高。几年来,周会长谦逊真诚,坚守忠诚、执着、朴实之心,在主持研究会工作中持续发力。他天生就有一种亲和力,能够在第一时间被人吸引,尤其当他微微一笑、露出两个酒窝时,让人感受到工作时的甜蜜与幸福。有时他还通过细微的动作和表情传递着积极乐观的态度,感染着周围的人群默默埋头付出。宜兴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副局长徐英姿曾在“华夏梁祝文化研究会重点工作推进会议”中指出:“宜兴市华夏梁祝文化研究会,自2002年成立20周年以来,一直致力于对宜兴‘梁祝传说’的研究保护、传承利用,为宜兴争取‘中国梁山伯祝英台之乡’‘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等金字招牌起到了积极作用。特别是2019年改选以来,在各级领导和相关部门的重视支持下,在周贤会长的带领下,研究会积极开展梁祝文化各项工作,成功举办多场活动,编辑出版多部著作,顺利取得多项成果,得到了学术界和其他遗存地的一致认同与肯定。”
“一拳之石取其坚,一勺之水取其净。”世界上最柔的东西莫过于水,然而它却能穿透最为坚硬的岩石,没有什么能超过它,如滴水穿石、上善若水。周会长不负韶华勇于担当,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在梁祝文化研究路上取得的成效有目共睹。我非常赞赏一句格言:“人不一定能使自己伟大,但一定可以使自己崇高。”在我的眼里,周会长不一定是一位伟大的人,但他一定是一位崇高的人,因为他是宜兴“讲好梁祝故事”的领头雁。
作者简介:
陈宝明,男,1956年生于宜兴,字庭倬,号乐善,从事旅游景区管理工作,曾担任宜兴市张公洞管理处主任、善卷风景区管理处党支部书记。熟谙宜兴民间文化艺术,尤其对“两洞”“梁祝”文化的研究造诣颇深,曾有多件作品发表在全国主流媒体上,屡次在全国各类比赛中获奖。2021年出版的著作《漫话阳羡》有口皆碑,2024年出版《宜兴梁祝》。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宜兴市徐霞客研究会秘书长、宜兴市华夏梁祝研究会副秘书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