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吕宫•剔银灯】摘自散套《曲韵虚情》
作者\翠柳
君不见、这搭儿谁又、鸣琴引笙,
又不闻、那搭儿自应、说书解令。
不刺刺、诸般乔做、事空施逞,
吖吖的、半真如舞、梦平升。
风流性,文采情,
多咱是、个个也(心浮)韵意轻。
赏析:
一、意象之镜:折射社会虚浮表象
“君不见、这搭儿谁又、鸣琴引笙,又不闻、那搭儿自应、说书解令”,开篇即以“鸣琴引笙”“说书解令”两个典型意象切入。“鸣琴引笙”描绘出音乐演奏的场景,琴声悠扬,笙乐婉转,在传统认知中,音乐是高雅艺术的象征,此处展现的热闹音乐场景,给人一种文化繁荣、生活富足的假象。“说书解令”则展现了民间说书艺术,说书人妙语连珠,解令(猜谜语等游戏)欢声笑语不断,进一步渲染出热闹欢快的氛围。这两个意象看似是社会文化娱乐活动的生动写照,实则是作者有意设置的“社会之镜”,通过它们折射社会表面上的热闹与喧嚣,为后文揭示社会的虚浮本质埋下伏笔。
二、意境之网:笼罩虚浮与浮躁人心
作品营造出一种虚浮、空洞且浮躁的意境。开篇的热闹场景如同一张华丽的大网,将读者笼罩其中,让人感受到表面的繁华与生机。但随着“不刺刺、诸般乔做、事空施逞,吖吖的、半真如舞、梦平升”的描述,这张大网逐渐显露出其脆弱和虚幻的本质。“诸般乔做”描绘出人们各种刻意、做作的行为,仿佛是在舞台上表演一场虚假的戏码,没有真实的情感和意义。“事空施逞”则强调了这些行为的徒劳无功,只是为了炫耀而炫耀,没有任何实际的价值。“半真如舞、梦平升”将这种虚幻的感觉推向了极致,人们的行为就像在梦境中跳舞一样,看似真实,实则虚幻,没有根基,随时可能破灭。
结尾“多咱是、个个也(心浮)韵意轻”点明主题,进一步强化了这种虚浮的意境。此时,读者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漩涡之中,周围是看似热闹的景象,但内心却能感受到一种深深的空虚和浮躁。这种意境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状况,也暗示了人们在虚浮的社会环境中,精神世界的迷失和困惑。
三、修辞之妙:增添语言魅力与批判力度 (一)叠词与拟声词的独特韵律
“不刺刺”“吖吖的”等叠词和拟声词的运用,是作品语言的一大特色。“不刺刺”形象地描绘出人们刻意、做作的行为发出的声音,带有一种刺耳、不和谐的感觉,增强了读者对这种虚浮行为的反感。“吖吖的”则模拟了人们在热闹场景中发出的嘈杂声音,进一步渲染出热闹背后的浮躁氛围。这些叠词和拟声词不仅使作品具有独特的节奏感和韵律美,增强了语言的音乐性,还生动地表现出各种行为的虚浮和做作,让读者更能直观地感受到作者所批判的现象。
(二)对比与反讽的深刻表达
作品中虽然没有明显的直接对比语句,但通过前后内容的描述,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效果。开篇的热闹场景与后文的虚浮行为、浮躁人心形成鲜明对比,让读者在感受到热闹的同时,也能深刻地体会到这种热闹背后的虚假和空洞。同时,作者运用了反讽的手法,表面上是在描述各种热闹的活动和行为,实际上却是在批判这种表面的繁华和虚浮。例如,“风流性,文采情”看似在赞美人们的风流才情,但结合后文“多咱是、个个也(心浮)韵意轻”,就能明白作者实际上是在讽刺这些人徒有其表,缺乏真正的内涵和修养。
四、动词之活:赋予行为动态与灵魂 “鸣”“引”“应”“做”“施逞”“舞”“升”等动词的运用,使作品中的各种行为鲜活起来。“鸣”“引”生动地描绘出音乐演奏的动作,展现出热闹的场景,让读者仿佛能听到琴声和笙乐的悠扬。“应”体现出说书等活动的自然衔接,给人一种流畅感,仿佛能看到说书人在台上口若悬河,观众们听得如痴如醉的场景。“做”“施逞”则准确地表现出各种虚浮行为的刻意和做作,让读者能感受到这些行为的虚假和不自然。“舞”“升”将抽象的行为形象化,仿佛能看到那些虚幻的场景在眼前上演,如人们在梦境中翩翩起舞,一切都显得那么不真实。这些动词的运用,不仅使作品更加生动鲜活,还赋予了各种行为以动态和灵魂,让读者能更深刻地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
五、韵律之谐:构建音乐美感与节奏韵律
从韵律上看,作品遵循了曲牌的格律要求,押韵自然流畅。在句式安排上,长短句结合,富有变化,读起来朗朗上口。如“君不见、这搭儿谁又、鸣琴引笙,又不闻、那搭儿自应、说书解令”,通过句式的重复和变化,形成了独特的节奏感,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这种韵律和谐不仅使作品在听觉上具有美感,还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感受到一种节奏的起伏,更好地融入到作品所营造的意境之中。
翠柳的《中吕宫•剔银灯》是一首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的作品。它通过独特的意象、虚浮的意境、巧妙的修辞、生动的动词、和谐的韵律和精练的语言,揭示了当时社会的虚浮本质和人心的浮躁状态,对后世读者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性特点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主播简介:玉华,河北怀来人,退休教师。爱孩子,喜诵读,好旅游。用声音传递真善美,担任多家平台主播和都市头条认证编辑。播讲的长篇小说《南阳月季》《北京的雪》《大同的风》《信与爱》《赫哲密码》等作品入驻喜马拉雅官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