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懵圈”:看十堰车站的惊天巨变
王兆衡
写下这个标题,在正文之前,先就“懵圈”一词作番解释:“懵圈”网络词,形容对某些事情犯迷糊,蒙头转向,不知所措的精神状态。十堰车站专指襄渝线上的十堰车站,不包括高铁线上的十堰东站。
两次“懵圈”讲的是我乘客车到十堰时出站以及一天后我离开十堰欲进站时发生的情景。
“懵圈”之事,请让我慢慢道来。

在上海治癌抗癌8个月后返回襄阳。四月底,铁道兵战友网文创中心郑建平主任给我发来讯息:6月6日将在十堰举办“情漫襄渝”暨《不朽的军魂.人物风采卷(续)》新书发布会。邀请我参加。

真是让我喜出望外。一来可以见到许多战友文友,大病期间他们在精神上给予我无数的关怀和鼓励,相聚可当面表示感谢。二来我在十堰辖区的六里坪机务段工作生活了二十一年,毫不夸张地说,十堰是我人生成长的第二故乡。我四十五年的铁路生涯里,四分之三的年份都在襄渝线上摸爬滚打,砥砺前行。襄渝线承载了我生命中太多的情感和汗水。
十堰火车站我可是太熟悉了,当司机时牵引客货列车,襄樊至安康往返都要经过十堰,你说我熟不熟?当干部管安全,常在十堰站组织抽查,检查进出站列车的速度,乘务人员的精神状态,司机在站内的作业标准等。你说我熟不熟?还有陪妻子女儿去十堰逛街购物,从六里坪乘车去十堰,多少次数说不清楚,十堰车站真的好熟悉!
2003年9月,我调离六里坪到襄樊任职,随着铁路撤销分局精简站段的改革大潮,六里坪机务段不复存在,我也就再也没有回过六里坪,至今二十二年了。但十堰还是去过的。最后一次去是2010年。那时候的十堰火车站已在旧址上扩大规模进行了重建。
2025年6月5日,我从襄阳乘D193次奔赴十堰,再次踏上襄渝线的铁色征程,心潮澎湃。在客车上激情地写下一首短诗:
我铁龙驰骋征服的巴山蜀道
我汗水热血奉献的金色华年
我人生成长的第二故乡啊十堰
我魂牵梦萦心中眷恋的六里坪机务段
今天,我回来了
回来踏寻芳草淹没的足迹,
追记青山作证的昨天。
今天,我回来了
回来重温人生中最忆的那个旧梦
再赴生命中那个最美的遇见…
去十堰,去十堰
情漫襄渝,襄渝情漫…
由于我自以为对十堰车站很熟,启程前未做任何功课,对十堰车站襄渝复线建成后新增建成北广场候车等情况不了解,盲目自信,凭老经验办事。列车到站后,跟随出站的人流沿地下通道走出出站口,迎面偌大的一个天井,我不假思索地乘电梯上至顶端,举目四顾:车水马龙,高楼林立,道路四通八达,这是那里呀?不知何去何从…只好叫了一辆出租车,去往白浪的皇冠酒店,此一“懵圈”也。

6月6日上午,巜不朽的军魂.人物风采卷(续)》新书发布会在皇冠酒店二楼大厅隆重举行。新书不仅是对铁道兵峥嵘岁月的深情回望,更是对铁道兵精神跨越时空的传承与升华,是铁道兵文化构建的创新之举。是一群年逾古稀的老兵,为了让后人记住一支英雄的部队,不惜以生命的余晖,去为她书写辉煌!
新闻发布会受到新闻媒体的关注,中新网,十堰广电,十堰经开区等4家媒体对首发活动进行了专题报道。让铁道兵精神与事迹搭上高效传播的快车,突破原有圈层,传递给了广泛的社会群体,引起轰动。

新书付梓,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缅怀先烈。下午,一百多位两鬓斑白的老兵,排着整齐的队伍,神色庄重地齐聚武当山老营烈士陵园,悼念为襄渝铁路捐躯的196名铁兵英魂。(还有6位迁入墓地的红军先烈共计202位)。文创中心郑建平主任称“这是情漫襄渝活动的灵魂之举”。

我因癌症在沪治疗8个月,前后2次手术,8个疗程的化疗,体重锐减10多公斤。身体虚弱,全身乏力,尚在恢复康养时期,各项观光游赏活动便不再参加。6月7日离开团队返程襄阳。仍旧凭经验直奔南广场,拖着行李箱朝进站口候车室走去。只见进站口四周空无一人,候车室大门封闭,我不知所措地问自己,“这咋回事”?恰好此时见一铁路员工在不远处用钥匙开一小门,我大声询问:“同志,怎么候车室门都关了,到哪去候车”?她手指右侧方向的阶梯,“从那上去,走天桥去北广场”。我登上阶梯沿天桥一路前行,凌空跨过脚下的数条铁路,天桥尽头下方便是北广场候车室了。此为第二次“懵圈”也。
自诩对十堰车站熟得不能再熟的我,竟然在出站和进站时两次迷茫,找不着“北”,闹了乌龙笑话!自负常常是要被打脸的。

襄渝铁路建成通车50多年来,十堰火车站站房历经3次重建和改造,从南广场到北广场、站房旧貌换新颜,候车环境宽敞明亮,客运自动化系统全新呈现,中转换乘方便快捷,成为鄂西北地区一颗璀璨的明珠。

十堰火车站老站房
1971年,十堰火车站在一个山垭子上开始建设,历时3年竣工,按照当时客流等级,设为三等车站。火车站为二层砖混结构,建筑面积6150平方米,候车室使用面积957平方米,高8米,可容纳1000名旅客候车。
1977年,襄渝铁路全线移交国铁,十堰每天有十堰——北京、十堰——武昌、十堰——襄樊(今襄阳)3对普快列车运行,另有一趟襄樊——安康的过路客车。但当时的货车较多,昼夜有30趟货车运行,全部是内燃机车和蒸汽机车牵引,时速不超过60公里。
1980年8月1日,电气化铁路建成,由内燃升级为电力牵引。伴随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客流量不断增多,路过十堰火车站的旅客列车逐渐达到12对。
1989年4月1日,十堰火车站升格为二等火车站,旅客发送量增加到6000人次,高峰时15000多人次。1990年1月,十堰火车站升为一等乙级火车站至今。
1999年6月,十堰火车站老站房“退休”。在原址上重建的新站房,于2003年9月竣工并投入使用。新站房集候车、办公、仓储、综合服务于一体,占地面积3.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5760平方米,楼高27米,有二层候车室。远远看去,站舍呈“W”形状,类似英文“欢迎”的第一个字母,又好似一只振翅欲飞的雄鹰。

随着国家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迅猛发展,一日千里、日新月异已不足以形容。既有铁路运力已无法满足运营需求。2005年,国家批复建设襄渝铁路二线。2009年9月20日,襄渝铁路二线全线建成通车。
襄渝复线贯通之后,十堰火车站又进行了站场改造,原车站对面的山坡被推平,站场扩容,到发线增加7股道,贯通式正线2条,东风公司专用线1条。火车站新增站台两座,预留3站台。同时,新增了一条能两辆行包拖车通行的地下专用通道。经由襄渝线的所有列车均双向停靠十堰火车站,满足了旅客出行需求。
2009年10月1日,十堰火车站告别了没有动车的历史,首趟动车组D5202次从十堰站首发直达汉口,全程3个多小时,较之前节约一半时间。此后又陆续增加了4趟动车组至武汉方向,年发送旅客达到25万人次。

随着服务质量的提升和现代科技的发展,2014年10月,十堰火车站北广场再次扩能改造动工,占地208亩,总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主要由:火车站北站房公交换乘中心、出租车及社会车辆换乘中心、站前商业广场、地下候车室以及地下商业区四大部分组成。
地下综合体分两层,地下一层有商业综合体、长途汽车站候车大厅、公交车换乘枢纽、火车站售票厅,南北站房通道。地下二层是贵宾厅,军人和软席候车厅。
十堰火车站北广场配套工程主要包括:一期连接南北广场的两座进站天桥,两条旅客地下通道及新站台建设。二期修整2、3站台台面,修建4、5站台以及雨棚扩能改造。升级一站台由低站台改造成1.25米的高站台,同时改造站台台面,重建新雨棚、引导标识、灯光照明等。
2019年1月31日,十堰火车站北广场及其候车大厅正式投入使用,2019年2月,十堰南站房候车室停止使用。2019年8月10日,原南出站口正式关闭,旅客全部北进北出。2019年10月1日,市政天桥正式启用,南北广场实现互通,旅客不再为候车、购票、出站、穿越南北广场而费神。
新站房候车面积扩大到1.4万平方米,新候车大厅可同时容纳4000人候车、中转,还设有母婴候车室、重点旅客候车区、军人候车区、茶水炉等系列服务设施。售票大厅设有7个窗口和一个无障碍旅客购票窗口,内设有5台自助取、售票机,进站口外侧设有10台自动售票机,实现了旅客购取车票自动化。站台均设有无障碍电梯、人工扶梯,方便旅客进站上车。

列车运行速度提高到160公里/小时,十堰至武汉仅需3.5小时,比建站初期缩短3倍以上时间。
目前,十堰火车站日均接发列车达到80对,其中客运列车24对,货运列车56对;十堰车站始发列车增加到9对,包括十堰—上海南、十堰—北京西、十堰—广州普速列车,十堰至武汉多趟动车。十堰火车站年发送旅客350万人次,高峰期一天发送旅客达2.5万人次,是建站初期的10倍以上,从十堰站出发可直达全国30多个省会级城市。
每年,十堰火车站为武当山输送中外游客达到150万人次,物流承载着鄂西北地区27%的吞吐量。

(2019年汉十高铁建成通车。十西高铁正在修建。福银、十天高速贯穿全境,武当山机场开通了30多条航线。十堰成为卾西北的交通枢纽,彻底打破了山区封闭落后状态)
钢铁巨龙的飞跃发展,为十堰市和卾西北的经济建设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成绩斐然,功勋卓著。正像十堰车站形象标志那样:雄鹰展翅,腾飞万里!惊天巨变,令人赞叹!
2025年6月20日写于襄阳在水一方

作者王兆衡,1956年2月出生,1971年3月参加工作,在铁道兵第一新管处。1977年7月调南疆线新管处,火车司机,中共党员。1982年5月调回内地铁路系统。喜欢读书写作。曾在十余家报刋杂志上发表过新闻,散文,评论,自由诗等作品。2016年退休。闲下来回忆往事,写点小文。益智修心,聊以为乐。
手机号:13507281895
槛外人 2025-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