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字铸丰碑:“英雄铁道兵”丛书守护永恒的铁道兵精神
铁二师学兵 权 郁

在历史的浩瀚星空中,铁道兵这支仅存35年建制的英雄部队,如一颗璀璨流星划过天际,闪耀出令人瞩目的光芒。自1948年7月诞生,至1984年1月完成使命退出兵种序列,他们怀揣“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豪迈气概,用血肉之躯谱写了新中国建设的壮丽史诗。朱德元帅赞誉其为“人民铁军”,这份至高荣誉的背后,是铁道兵战士在枪林弹雨与崇山峻岭间,以生命铸就的不朽传奇。
铁道兵精神是铁道兵文化的精髓,铁道兵文化是铁道兵精神的载体。这种精神与文化,贯穿于铁道兵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
解放战争的烽火中,铁道兵立下“野战军打到哪里,铁路就修到哪里”的铮铮誓言。辽沈战役时,他们仅用三个月便修复了残破的铁路干线;平津战役中,天津解放三小时后,第一列火车便在他们的努力下轰鸣进城。在淮海、渡江、南下等战役中,他们以血肉之躯守护钢轨,让军用物资如血脉般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前线,为新中国政权的稳固奠定了坚实基础。
抗美援朝时期,铁道兵将士奔赴朝鲜战场,在美军的狂轰滥炸下,以钢铁意志筑起“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成为战争胜利的坚强后勤保障。这些战场上的英勇壮举,是“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铁道兵精神的直接体现,而记录这些战斗场景的战地日记、英雄事迹报告,以及战士们在艰苦环境中创作的战歌、顺口溜等,共同构成了铁道兵文化中激昂壮烈的战争文化篇章,将精神力量凝固在文字与旋律之中。
和平建设年代,铁道兵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鹰厦、包兰、青藏等52条铁路干支线在他们手中诞生,1.2万公里的钢轨如同银色纽带,串联起祖国的锦绣山河,为百废待兴的新中国注入了强大的发展动能。对越自卫反击战中,他们再次将地面运输力量发挥到极致,以专业与无畏支援前线。即便1984年并入铁道部完成改制,这支队伍依然以新的身份,在铁路、公路、地铁等建设领域续写辉煌。在这段建设岁月里,“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在隧道开凿的轰鸣声中、在高原冻土的攻坚战里、在技术创新的探索中熠熠生辉。而工程日志、技术手册、劳动号子,以及战士们用家书记录的思乡情、奋斗志等,共同构建起铁道兵文化中坚韧不拔的建设文化体系,将精神转化为可触摸的文化符号与实践经验。
铁道兵精神不仅驱动着国家经济建设的车轮滚滚向前,更深深融化在每一位奋斗者的血脉之中。在修建襄渝铁路的过程中,陕西25800名中学生组成141个“三线学生连”,配合铁道兵共同作战。经过铁道兵熔炉三年淬炼,他们从青涩学子成长为栋梁之材,从学兵中选调的干部有效缓解了当时省、市、县干部队伍的人才断层问题,为地方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分配至厂矿企业的三线学兵,将铁道兵“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发挥得淋漓尽致。无论身处何地、从事何职,他们都凭借钢铁般的意志与担当,成为各条战线的中流砥柱,用实际行动诠释着铁道兵精神跨越时空的强大生命力与感召力。
35年的铁道兵岁月,在历史长河中不过是一朵小小的浪花,很可能随时代浪潮悄然湮灭。当岁月的风尘逐渐模糊历史的轮廓,铁道兵文学创作中心编撰的“英雄铁道兵“丛书,如同一座巍峨的精神丰碑矗立于世。它完整记录了这支英雄部队的奋斗历程,让“艰苦创业、无私奉献、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铁道兵精神跨越时空,焕发出新的生机。在铁道兵的峥嵘岁月里,战士们用双肩扛起铁轨,用双手凿通隧道,在荒无人烟的雪域高原、毒蛇横行的原始丛林,以超乎想象的坚韧,将不可能变为可能。每一条铁路都凝结着他们的汗水与热血,每一座桥梁都镌刻着他们的牺牲与奉献。这些精神品质通过丛书中收录的口述历史、珍贵照片、工程档案等丰富多样的文化载体,得到了全方位、立体化的呈现。

铁道兵战士为祖国建设事业抛洒热血、奉献一切,他们的英雄事迹与崇高精神亟待被郑重书写。如今,以刘政湖战友为总编,邱光明、刘胜、郑建平、王林山、王振江、向德荣、李汪源等战友为副总编的编撰团队,携手学兵、民兵及铁二代,怀着对历史的敬畏与对战友的深情,以“英雄铁道兵”为总纲,精心策划打磨这部涵盖八大板块的鸿篇巨制。随着最后一批铁道兵步入花甲之年,这场编撰行动早已超越普通的历史记录,成为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抢救性”传承行动,其意义远超文字本身,是对珍贵精神遗产的守护与延续。他们以文字为砖瓦,以史料为梁柱,搭建起一座全方位展现铁道兵文化与精神的宏伟殿堂。丛书通过系统梳理铁道兵的历史脉络,将零散的精神闪光点编织成完整的文化网络,使读者不仅能感受到个体英雄的精神魅力,更能领悟到整个群体在历史进程中形成的文化特质。
回望历史,先民们在劳动中孕育的《诗经》记录了先民智慧,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铁道兵在艰苦创业中创作的诗歌散文、留下的奋斗足迹,共同构筑起独特的铁道兵文化。而这群执笔为兵种立传的编撰者,虽非专业史学家,但每个人都是那段历史的亲历者和见证者,他们有更深刻的感受和体验。他们以赤子之心勇挑重担,明知前路荆棘丛生,却毅然扛起使命。他们以开放胸怀广纳四方贤才,汇聚八方力量,如能工巧匠般雕琢铁道兵的文化丰碑。他们穿透岁月迷雾,以虔诚之心、鹰隼之目,审视历史中的人和事,用生命的热忱拨开时光的阴霾,将尘封的历史细节、感人的英雄故事,珍藏于心的往事一一呈现,为世人打开一扇回望历史、感悟精神的窗口。这不仅是对一个兵种、数百万铁道兵战士渴望的回应与致敬,更是让那段交织着血与火,奉献与牺牲的历史重焕生机,彰显着创作者们身为铁道兵的良知与担当,是对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的传承与弘扬。

著史从非易事,民间著史尤难。一群耄耋老兵,一无行政资源,二无资金渠道,三无专业队伍,靠着执着精神和无私奉献,克服重重困难,推出系列丛书,创造了铁道兵文化构建史上的奇迹。
从文学爱好者到文化传承者,铁道兵战友网编委会的成员们完成了一场艰难而伟大的跨越。他们站在历史的潮头,以笔为刃,以情为墨,将铁道兵精神镌刻成永恒。这份精神与文化的薪火相传,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意义与深远的现实价值。在历史维度上,它是对革命先辈奋斗历程的庄严铭记,填补了兵种历史研究的重要空白,让后代得以触摸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感悟信仰与使命的力量;在现实层面,铁道兵精神犹如一面明镜,映照出攻坚克难、实干担当的时代品格,为当代社会注入强大的精神动能。在科技飞速发展却也充满挑战的今天,这种不畏艰难、无私奉献的精神,能够激励年轻一代在各自岗位上勇毅前行,为实现民族复兴凝聚奋进力量;其蕴含的集体主义价值观与艰苦奋斗传统,更是抵御浮躁风气的精神利器,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提供生动教材。
铁道兵精神与铁道兵文化,相互依存、共生共荣。铁道兵精神以“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不畏艰险,不怕牺牲”为核心,是刻在骨子里的信仰与担当,它赋予铁道兵文化深厚的精神底蕴和价值内核;而铁道兵文化则通过物质与非物质的多元载体,将精神具象化为可感可知的文化形态。从建设青藏铁路时“缺氧不缺精神”的口号,到战士们传唱的《铁道兵志在四方》激昂旋律;从隧道岩壁上斑驳的凿痕,到陈列馆中泛黄的工程图纸,这些都是铁道兵文化对精神的生动诠释。
在新时代,二者更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与现实意义。铁道兵精神犹如永不褪色的旗帜,指引着新一代建设者直面挑战;铁道兵文化则通过文创产品、主题展馆、文艺作品等创新形式,持续扩大影响力。当精神融入文化,文化承载精神,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将不断滋养民族心灵,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实现中国梦的磅礴力量,让铁道兵的荣光在时代浪潮中永续传承。
昔日的铁道兵部队建制已然消逝,“英雄铁道兵”丛书却让铁道兵精神化作永不熄灭的火炬,照亮前行的道路,成为中华民族永远珍视的精神瑰宝。它不仅是对历史的深情回望,更是对未来的有力托举——让铁道兵精神在新时代的土壤中扎根生长,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注:撰写此文,参照了朱海燕 刘政湖、郑焕清、杨庆华 向德荣等战友文章中的观点,在此一并致谢!

作者权郁,原铁道兵二师八团学生十四连文书。中共党员,大学研究生学历,副高职称(主任记者)。三线退场后被选为干部,先后在县委宣传部当过通讯员,在团省委《当代青年》杂志社担任过采编室主任,总编助理。后调入西安电视台,担任综艺部主任、新闻综合频道副总监,直到退休。曾在《陕西日报》《华商报》《八小时以外》《青年一代》等数十家国家正式刊物发表文章近百篇,拍摄制作的电视专题片,曾荣获多种奖项,有一部获得国家”五个一”工程奖。
槛外人 2025-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