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书画家陈琪
赵志超
陈琪祖居地黄茅村李家组礼公冲(陈家祠堂所在地)。
在湘潭县白石镇黄茅村李家组礼公冲,曾经矗立着一座古老的建筑——中湘陈氏祠堂,当地人称它为“陈家祠堂”。祠堂修建于1929年,坐西朝东,大门上方书有“陈氏宗祠”四字,两旁用大理石镌刻着一副对联:“颖川泽远;湘水流长。”对联彰显了陈氏家族的渊源,蕴含着地域特色,预示着家族文化在这片土地上的绵延不绝。陈家祠堂的匾额及对联,就是民国著名书画家陈琪所撰书。
陈琪何许也?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我在湘潭县从事文史工作时,就知道陈琪的名字,当时只知道他是湘潭县马家堰一带的人,且与齐白石关系密切。但是,由于资料有限,我所了解的情况十分有限。几十年来,我一直在搜集陈琪的生平资料,偶尔发现一点零星资料,也是一鳞半爪,语焉不详。直到前一曩,接触了陈氏族人并查阅到陈氏族谱资料,才逐步解开这个谜团。
陈琪(1876—?),派名启祺,字仲甫,家住陈家祠堂附近的黄瓜塘(亦名黄狗塘),后迁居团山铺泉塘湾,自号白水山樵,人称“陈白水”。陈琪系现代著名书法家,亦善画。近现代名人吴佩孚、邵力子曾聘为幕僚,国画大师齐白石亦与其友善。
据《中湘陈氏四修族谱.荣榜公裔齿录》载:“书深长子启琪,字琪,号仲甫,清光绪二年(1876)丙子正月二十一日寅时生。子三,女一。娶马,潞生之女,清光绪四年戊寅二月初六辰时生。生湘直,殇;女,待字。侧室赵,生湘岳、湘城。”
陈子惠(右二)及妹妹陈素狄(右一)、陈翩(左一)与“白竹诗人”陈耀球之女陈以敏在陈家祠堂遗址留影。
通过实地走访,我加深了对陈琪的了解,并将所掌握的一些碎片化的资料进行拼接,其形象在我脑海中变得丰满起来。
陈琪是中湘陈氏十七代孙,生活在清末民国年间。民国初年,他曾任直系军阀首领、国民革命军一级上将、官至直鲁豫两湖巡阅使、十四省讨贼联军总司令吴佩孚(1874—1939)幕僚。北伐战争结束后,陈琪离开吴佩孚,担任著名爱国民主人士劭力子秘书。邵力子(1882—1967),字仲辉,浙江会稽(今绍兴)人 ,早年加入同盟会,曾任上海大学副校长,与柳亚子等人发起组织南社。1916年在上海创办《民国日报》,任主笔十年,并兼编《觉悟》副刊。邵力子不仅能诗,而且擅长书法,其草书自成一体,是中国现代著名书法家。
陈琪与邵力子结缘,大概与二人志趣相投有关。邵力子革命凡几十年,携国共两党之手,为国家民族作出了卓越贡献,国共两党都尊重他。陈琪担任其秘书时,为人正派,尽力张罗,恪尽职守;加之擅长文翰,尤工书法,因此深得劭力子倚重。
陈琪系湘影画社社员,书画造诣颇高,在现代书画艺术领域曾留下独特印记。其流传作品不多,今仅见山水扇面一幅。其山水个性鲜明,喜用墨点,善分浓淡,山石亦用短披麻皴为底,浓墨为缀,用笔杂而不乱,一气呵成。近观其画,亦觉潦草;远观其画,不由豁然开朗,有黄宾虹笔墨之境。
陈琪的书法在湘潭县白石铺、中路铺一带知名度较高,当地曾流传他一些墨迹。晓霞山圆通寺,亦称下庵子,昔为佛教胜地。其佛堂曾有一联,为陈琪撰书:“千金非宝书为宝;万事皆空善不空。”对联字体遒劲,对仗工整,蕴含哲理,可谓联书俱茂。惜寺已早毁,联亦不存。
马英九家中挂着“黄金非宝书为宝;万事皆空善不空”的祖训,该对联文字即出自陈琪原创。
马英九的祖父马大基(1868—1927),号立安,家居马家堰寺门前,是齐白石、陈琪同一时期的人物。他生前很喜欢陈琪这副对联,将其改为马氏家训:“黄金非宝书为宝;万事皆空善不空。”仅一字之差,却被马氏后人奉为圭皋,马英九亦将其悬挂于家中,时刻默念。该联现镌刻于马家堰寺门前义渡房之书善亭楹柱,由湘潭书法家罗剑波书写。
陈琪的族人陈子惠(原湘潭市冶金建材局总工程师),收藏有一副陈琪的手书对联。正文曰:“满庭诗景飘红叶;两岸春风起绿杨。”上款为“诗龄仁兄雅正”,下款为“白水弟陈琪”。该对联行中带草,书法洒脱,书风恣肆,笔力稳健,颜体味较浓。其功力深厚,弥足珍贵,可收入《古今湘潭名家联墨》一书。
陈琪手书对联:“满庭诗景飘红叶;两岸春风起绿杨。”
作为同乡、同道,陈琪与齐白石十分友善,交往密切。据齐白石老师陈少蕃之孙陈希平撰文称,与齐白石玩得最好的,除了陈升义、陈升爵兄弟外,还有民国年间著名书法家、吴佩孚私人秘书陈仲甫,也是陈氏族人。他们擅长人物山水画和正楷、行草、篆棣等书法,均受过老师陈少蕃的熏陶。
另据湘潭县茶恩寺85岁的退休教师、文史专家周斌连先生介绍,陈琪平生嗜好书画,早年与齐白石友善,仰慕齐的才华,声气相投。齐白石本名纯芝,人称“芝木匠”,因住白石铺星斗塘,而取号“白石山人”,并以“齐白石”驰名天下。陈琪住团山铺泉塘湾人,亦抠住泉塘湾中的“泉”字,将其拆为“白水”,改号“白水山樵”,人称陈白水,以此与“齐白石”相颉颃。其心志之高,与情趣之雅,与齐白石有异曲同工之妙。乡下还流传有“齐白石的画,陈白水的字”一语,其中“陈白水”即指陈琪、陈仲甫。陈琪的家团山铺与齐白石的家白石铺相隔仅十里(旧云“五里一亭,十里一铺”,团山铺在中路铺与黄茅铺之间)。
齐白石与陈琪的交往,大概始于清光绪年间,系因老师陈少蕃介绍相识。光绪十五年(1889),齐白石27岁时,在当地已是小有名气的雕花木工。那天,他来到赖家垄做上门工夫,竹冲韶塘士绅“寿三爷”胡沁园看他雕花木工做的不错,画工也好,便慕名而来,问他是哪里人,是否愿意读书学画?齐白石回答说,很想读书画画,可是家里太穷了,没钱学,而且年纪也大了。胡沁园慧眼识珠,劝说道:“三字经说,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并表示愿意免费教齐白石学画,还告以“鬻画维生”之策。齐白石兴奋不已,遂正式磕头拜师。胡沁园又邀齐白石到“藕花吟馆”长住,并为他引见诗文大家、陈琪的长辈陈少蕃,拜陈为师。胡、陈二人还商议为齐白石取名璜,字濒生,因家住白石铺,又取别号“白石山人”。
拜师之后,齐白石更加刻苦,精勤向上,白天无论怎样疲劳,完工后即去陈少蕃的“敦仁馆”请教,学习诗文书画。在这里,齐白石结识了陈少蕃的侄辈陈琪、陈森矩等人。陈琪虽比齐白石小14岁,但二人十分投契,平常除向陈少蕃请教诗文书画艺术外,还常与齐白石交流诗书画印的创作技艺及学习体会。
大师齐白石
1911年秋,陈琪从家中取出一方丑石,来到茶恩寺余霞峰下的茹家冲,找齐白石,请其帮忙刻印。齐白石欣然应允,一挥而就,并作短文《为陈仲甫刻印记》:
辛亥秋,白水山樵求刻印,云石侧多识骂人语。余回忆及有友人尝索冯钝翁书,钝翁骂曰,以十六文钱之纸索八十岁老人作字,殊非情也。今山樵出此丑石,不畏余骂,且欲余骂人,是可骂也。余三十年前不悔雕虫小技,四十年后目既昏耗,神益疲俗。始知黄金虚牝,正不自调。然山樵既爱余画,已多私淑之称,又爱余策刻,欲为白石流亚欤,何其自负也。因与山樵交有年,敢是进耳。世人清浊各秉天性,何须骂为?
(见《齐白石诗文集》,转引自齐佛来提供的《白石文钞》)
文中的“白水山樵”,即指陈琪。冯钝翁指冯誉骥(1822—1883) ,字仲良,号卓如、钝翁,广东肇庆高要人,道光二十一年(1841)进士,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四朝,历官词垣、枢垣、卿贰、学政、主考、巡抚,凡40年。其诗、书、画作品亦载誉文坛、艺坛,深得林则徐、张维屏、彭玉麟等名臣盛誉。
齐白石这篇《为陈仲甫刻印记》短文,缘起于1911年秋,当时陈琪求其刻印,石侧刻有不少骂人之语。齐白石由此联想到友人曾索冯誉骥书法被骂之事,认为陈琪拿出“丑石”求刻,不仅不怕被骂,还想让齐刻上骂人之语,故觉得其“可骂”。齐白石还自叙三十年前不悔从事刻印这一“雕虫小技”,四十年后视力昏花、精神疲惫,才知过去耗费精力,徒劳无功,悔悟自身未能调整心态。
陈琪既爱齐白石的画,又爱其篆刻,欲跻身齐白石这类艺术名家的行列,使齐对他产生“自负”之感。又因二人相交多年,齐才直言上述想法。齐白石最终感慨,世人清浊各有天性,无需通过“骂”来评判。
齐白石写此短文时,尚在乡间,已居茹家冲寄萍堂五年,每日作画写字刻印,并已过渡到文人画家的行列。陈琪此时也蹇居乡间,尚未远游。他见齐白石的画画得好,很是喜欢,遂经常登门请教,欲向其拜师,自称白石私淑弟子。
不过,齐、陈二人志趣不同,齐白石专攻艺术,厌弃官场;而陈琪既喜艺术,更恋功名,故后来走上了仕途。陈琪早期为北洋军阀段琪瑞幕僚,后来担任民国要员邵力子秘书。工作之余,亦关心家族事业。中湘陈氏宗祠始建于明朝,因早已圮毁,族人遂于1929年决定重建陈氏宗祠,陈琪为其重要组建者。此时,陈琪人到中年,正好乡居在家,遂参与了祠堂重建和族学创办,并为祠堂大门榜书宗祠匾额及大门对联。其书法古朴庄重,遒劲有力。民国二十一年(1932)秋,陈琪还参与了《中湘陈氏四修族谱》的纂修。
因为师事齐白石的缘故,著名金石家李立(1925-2014)曾拜陈琪为师,学习古文、书法。李立自幼寄居外祖母家,始临习金石书画,初以家乡楚石自学刻印,后承表舅胡文效指点,渐入门径。接着,李立师从姻亲长辈陈琪。陈琪与齐白石有同乡同道之谊,相交甚笃。李立自幼即生活于齐白石家乡核心圈子中,与陈琪等人结下了深挚的友谊,并颇受教益。
大约四十年代,陈琪寿在团山铺泉塘湾老家逝世,具体时间不详。其子嗣情况亦不大清楚。据周斌连先生告知,陈琪有一孙,名陈林汉,已故。其曾孙陈伟红,书法家,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曾长期在株洲工作。他曾邀株洲三位书法界青年,将《毛泽东选集》四大卷,分别各执其一,手抄成卷,保存于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
陈子惠(右二)陪同作者(左一)在陈家祠堂遗址采访当地乡邻。
2025年5月11日,我在原湘潭大学副编审、“白竹诗人”陈耀球之女陈以敏及陈氏族人陈子惠、陈素狄、陈翩兄妹陪同下,由陈子惠先生驾车前往湘潭县马家堰礼公冲(今白石镇黄茅村李家组),踏勘陈家祠堂遗址,走访当地乡邻,了解陈琪生平情况,掌握了关于陈琪的点滴信息。
时隔几天,文史专家周斌连先生来电告知,他有陈琪直系后人线索:陈耀球的生前好友、湘潭大学原化学系教授马立扬的夫人陈精华女士,便是陈仲甫的嫡孙女。陈精华也是一位优秀的教师,曾在马家堰、茶恩寺一带教书多年,后在湘大退休。她性情文静,举止娴雅,热爱绘画艺术。
我喜出望外,心想陈琪生平的许多谜终于可以揭开了,于是立即与陈以敏女士联系。陈以敏也很高兴,立马联系了马老先生的儿子,对方答应与我见面。
5月20日,在陈以敏女士的引导下,我们手捧鲜花,来到位于湘潭市十七总的一家养老院,拜见了94岁高龄的马老先人及其95岁高龄的夫人陈精华女士。老俩口高兴地接待了我们,他们精神矍铄,思维敏捷,深情地回忆了许多往事。遗憾的是,陈精华老人并不是陈琪的嫡孙女,而是陈琪的本家晚辈。但她与陈琪的女儿有过交集。陈老告诉我,陈仲甫的女儿叫陈斌,人称橘姑娘,解放前在陈家祠堂教书,当过陈精华的初小老师。当时陈斌年纪较大,尚未结婚。陈仲甫娶有两个妻子,共有三子,其中一子夭,留有二子,情况不明。
作者(右)在采访陈精华老太太并用手机记录谈话内容。
虽然陈琪后人的线索中断,但我还是从陈精华老人口中获得一些有价值的信息。陈老告诉我,在陈氏家族中,陈仲甫是矩字辈,她是湘字辈。陈精华1930年农历五月初一出生于团山铺(今团山村)。祖父陈友德,木匠出身,思想比较封建,反对孙女读书。父亲陈启祥,一生务农,但读过一些“老书”,还比较开明,支持女儿读书。因为有了文化,陈精华在解放初期便参加了工作,成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也许受长辈陈琪的影响,她从小爱好美术,在湘潭大学退休后便开始学习画画,临摹加创作,通过多年努力,牡丹、荷花、牵牛花等花鸟画画得栩栩如生。
陈精华告诉我,陈仲甫先在湖北武汉当吴佩孚的幕僚,后到江西当了两年盐务局长,赚了钱,讨了个小老婆,姓赵。两年后,赵氏不幸病逝,他回到湖北继续做官。陈精华说,这是陈耀球生前告诉她老伴马立扬的。陈仲甫还有个弟弟,叫“矩满老馆”,也会写字,兄弟俩的书法在当地齐名。
民国二十一年(1932)纂修的《中湘陈氏四修族谱》
陈森矩(1882—?),派名启祉,字森矩,号绻髫,陈书深的五子,陈琪的胞弟,就是陈精华老人说的“矩满老馆”。陈森矩生于清光绪八年(1882)壬寅六月初六亥时,卒年不详。其擅长书画艺术,尤工小楷,功底深厚,在书法界享有声誉,但其功底与胞兄陈琪有云泥之别,不属一个层面。民国十八年(1929),与兄陈琪参与陈家祠堂重修。民国二十一年(1932)壬申岁秋月,又参与《中湘陈氏四修族谱》纂修,并应陈氏十七代孙陈启桂(字蓄林)之邀,为族谱序言作书。其生有五子,不详。据《中湘陈氏四修族谱.荣榜公裔齿录》载:启祉“配胡,馨波之女,清光绪八年壬午十一月初五亥时生,民国十八年己巳七月二十四日寅时没,葬九都八甲铜......”
从十七总归来,我虽有些失望,但仍觉满足,毕竟小有收获,能勉强写成此文了。我相信,随着《白石镇志》纂修工作的全面铺开,随着白石艺术及湘潭姓氏文化研究的深入开展,陈琪——陈仲甫——陈白水,这位齐白石的同乡好友,这位尘封已久的民国书画名家,终将拭去身上的尘埃,让世人重睹其风采。
写于2025年5月16日
修改于6月21日、23日
参考文献:
严昌编:《齐白石诗文集》(湖湘文库甲编),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5月第1版。
陈金亮主编:《晓霞山文氏探源》,湖南人民出版社2014年11月第1版
陈子惠提供:民国二十一年(1932)《中湘陈氏四修族谱.荣榜公裔齿录》
易鹰:“2025年“立也用意”李立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特展”前言《金石永寿——写在李立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特展之际》
周斌连:2025年5月17日致作者短信
作者简介:赵志超,湖南湘潭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湖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湘潭市党史联络组副组长,曾任湘潭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市委副秘书长、二级巡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