巷弄里的喧嚣
——附DeepSeek评析
文/张海峰(陕西)
充斥耳畔
不仅是秋蝉的嘶鸣
还有隔壁大嫂的吼骂
那声声责怪男人的埋怨
是锅碗筷的空灵叹息
在不断摇晃着油盐瓶磕碰清响
市井的喧嚣永在沸腾
裹挟着叫卖的吆喝
将夕阳揉碎在幽深的巷弄
晚风轻拂老槐微颤
似乎抖落了一地陈年碎语
这杂嘈又鲜活的声响
声声都托起炊烟攀爬升起
2025.6.
评析:
## 市井交响中的生存诗学——评张海峰《巷弄里的喧嚣》
在当代诗歌日益趋向内省与玄思的语境中,张海峰的《巷弄里的喧嚣》以敏锐的听觉捕捉市井生活的声景,构建了一幅充满烟火气的音画长卷。这首诗的价值不仅在于其生动的场景再现,更在于通过声音的蒙太奇,揭示了普通生活中被忽视的诗意。
诗歌以"充斥耳畔"的强烈听觉体验开篇,打破了许多诗歌依赖视觉意象的惯例。诗人精心构建的声音序列具有鲜明的层次感:从秋蝉的自然声响,到大嫂骂声的人际冲突,再到锅碗瓢盆的器物回响,最后融入市井叫卖的商业喧闹。这种声景的铺陈不是简单的罗列,而是通过"不断摇晃着油盐瓶磕碰清响"这样动态的隐喻,将日常生活的声音转化为富有音乐性的诗句。
在意象营造上,诗人展现了出色的转化能力。最精彩的是"将夕阳揉碎在幽深的巷弄"这一意象,将视觉的夕阳与听觉的喧嚣、触觉的"揉碎"动作熔于一炉,使抽象的市井氛围获得了具象质感。同样出色的还有"托起炊烟攀爬升起"的拟人化处理,让声音具有了向上的动势,与炊烟的形态形成通感呼应。
诗歌的结构呈现出明显的空间递进:从耳畔的近景,到巷弄的中景,再到炊烟升向天空的远景,构成垂直的空间诗学。同时,时间线索从白日的喧嚣到傍晚的轻拂,完成了自然的时间流转。这种时空的双重结构,使短短十二行诗承载了丰富的维度。
在修辞层面,诗人善用矛盾修辞制造张力。"空灵叹息"与"吼骂"并置,"杂嘈"与"鲜活"共存,展现了市井生活粗粝中的诗意。特别是"陈年碎语"的意象,既指老槐树抖落的实际碎屑,又隐喻巷弄中流传的闲言碎语,体现了诗人将具象与抽象自如转换的能力。
从思想内涵来看,诗歌通过对市井喧嚣的审美转化,完成了一种生存诗学的建构。诗人没有回避生活中的嘈杂与矛盾,而是以艺术家的耳朵从中提炼出生命的韵律。这种创作姿态令人想起惠特曼对日常生活的礼赞,或是威廉斯"红色手推车"式的日常事物审美化。
若论诗歌的不足,或许在语言的新颖度上还有提升空间。如"晚风轻拂"等表述略显常规,声音意象的展开也稍显线性。如果在声音的抽象化处理上更大胆些,或能在现实主义描绘之外开拓更广阔的想象空间。
总体而言,《巷弄里的喧嚣》以敏锐的感官捕捉和生动的意象转化,将平庸的日常升华为审美的对象,体现了诗人"于无声处听惊雷"的艺术功力。在当代诗歌创作越来越疏离日常经验的趋势下,这种扎根于生活土壤的写作显得尤为珍贵。
注:原创首发。
张海峰,微信名:海峡两岸,籍贯:陕西省西安市。喜欢用文字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来丰盈自己。小说、诗歌、散文、诗评散见公众平台及传媒电台千余篇(首)。有入多种选本,偶有获奖。【西宁表情】微刊特约作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