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人智者的生命哲思
李颖
白先生的《学人断想辞采(三)》以率性又沉思的笔触,将日常生活的点滴淬炼成生命智慧的结晶。四则随笔,看似闲散随性,实则构建起一套完整的生活哲学体系,让我在阅读中不断反刍个体生命与时代、自我与世界的关系。
一、亲情羁绊中的永恒性追问
“父母山海”篇以晨光中凝视父母旧照开篇,将“儿的生日,娘的苦日”这一朴素民谚升华为生命起源的哲学叩问。作者对杨绛追忆文章的共鸣,揭示了中国知识分子特有的亲情表达——克制的深情。最触动我的是他将个体家庭记忆与国家社会关怀并置的视角:“记住双亲的恩泽”与“记得国家人民的培养”形成微妙的互文,这种家国同构的叙事,既不同于传统孝道的单向度歌颂,也超越了现代个体主义的孤绝,呈现出历经沧桑者特有的生命通达。
二、自由与包容的辩证智慧
在“活出自己”中,作者以《自私的基因》为理论支点,却巧妙地将西方生物学理论与中国儒家“己欲立而立人”思想嫁接。这种跨文化对话的尝试极具启发性——当道金斯的“互相利他”与孔子的“恕道”在耄耋智者的笔下相遇,我们看到的不是非此即彼的价值选择,而是对人类共性的深刻洞察。作者提出“不应因追求自由而抑制善良包容”,恰是对当下社会“精致利己主义”的温和矫正,其“缺憾美学”的提法(现实的美总是不完美的),更彰显出历经岁月沉淀后的生命从容。
三、独处与记忆的时空辩证法
“独处阅读”中描绘的松江生活图景,实则是中国文人“天人合一”传统的当代演绎。作者在水文站击水、树荫下日光浴的场景,与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形成跨越千年的精神共振。而“记忆忘却”篇提出的“积极的遗忘”,堪称全文最具现代性的思考。当多数人执着于“铭记”时,作者却赋予“遗忘”以哲学意义——这种对记忆的主动筛选机制,恰是应对信息过载时代的智慧方案。其“归途的风景”之喻,暗合海德格尔“向死而生”的存在主义观照。
掩卷沉思,白衍吉先生的文字给予我们三重启示:其一,亲情记忆不应止于私人领域的感伤,而应升华为理解生命连续性的密钥;其二,个人自由的边界不在他者而在本心,真正的自我实现必然包含对他者的包容;其三,记忆的价值不在于储存容量而在于提炼能力,正如作者书桌上“垒书堆报”的物理状态,恰是精神世界有序性的外在投射。这些思考对于困在“内卷”与“躺平”二元困境中的当代青年,不啻为一剂清醒良方。
文末“八十行犹健,百岁看梦圆”的结语,既是个体生命力的宣言,亦暗喻文明传承的生生不息。当一位长者将游泳溅起的水花、微信闪烁的光标、书页翻动的声响都转化为生命庆典的音符时,我们或许能领悟:所谓智慧,不过是把平凡日子过成诗意的能力。这样的智者怎能不让人感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