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孩时的那些事
吴伦林
上了年纪的我,有时独自静下心来,眼睛一闭,孩时的那些事就像过电影似的,在脑海中一幕一幕呈现出来了。到海边掏望蛸、下到脐腰深的方洋大洼钩蛏、沿着送水道伏击叉鳗鱼等等,这些自己亲身经历的已过去六十年了,好像就在昨天刚发生一样,总感觉收获满满,心情格外舒畅。
海边掏望蛸
望蛸是我们盐场人叫的土话。公称叫章鱼,也叫八带鱼、八爪鱼。它长着一个大大的头,眼睛长在脖子上,有长长的八条爪子。它的行动很敏捷,头向前一伸、身子一缩、八爪向后一蹬,那速度像箭似的,它不仅会打洞,而且遇到敌人它就拿出杀手锏,口吐黑汁,迷糊敌人保护自己。它的爪上长满吸盘,捕食打洞全靠它。
春秋两个季节是人们下海掏望蛸的最佳时节。掏望蛸首先要算好潮汐,选择白天大退潮,天气要好,太阳高照,风和日丽,又刮起暖和的西南风最佳,这时海边人会纷纷下海掏望蛸。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也就是“文革”那几年学校停课,我也有十四五岁了,要找事做,不能在家闲着,拾草担水捕鱼摸虾,为的是减轻家庭经济负担。
我家住丁三圩,到海边还要经过朱二圩、朱头圩、朱五圩和方洋大洼才能到达海堤,足有近十华里。
每次下海掏望蛸都要事先准备好,用铁丝做成一个串子,用于串望蛸。确准潮汐时间,一般是在退潮个把小时,潮水退去里把路,泥滩露出来,这样赶到海边不浪费时间。我每次下海掏望蛸,站在高高的海堤上,听到退潮时海水发出的轰鸣声,看看自然的力量退去赤身露体的海床,心中深感震撼。可这时那些家住海边的掏望蛸人已经捷足先登了,开始他们率先赶到潮头泥滩上,弯下身子溜滩了……
掏望蛸这活虽然风吹日晒累着点,但我挺喜欢的。每次同伙伴们下海都是满怀期待,高高兴兴岀发,快步走下海堤、越过沙陇,踏上深蓝色沙滩,沙子很细腻,沙滩像波浪式一样、一轮一轮的、一眼望不到头,在大海的衬托和阳光的照耀下金光闪闪,让人心情格外舒畅。赤脚走在上面感觉到十分柔软,顿时从脚底有一股冷意袭满浑身,让人轻松、舒服、爽得很。但沙滩上也有猫腻不能久留,时间一长,脚就会陷下去。
走过沙滩,展现在眼前的是被涛浪筑成的一道道一条条不规则的裂沟,一直延伸到潮头。左右望去裂沟一望无际,裂沟的基堰上布满着大小不一的窟窿,这就是望蛸生活的理想家园。
掏望蛸,经验很重要,没经验可能半天也掏不到一条。望蛸喜欢太阳光照强烈的天气,如果再加刮暖和的西南风,这时望蛸最容易在泥滩、裂沟基堰上打洞筑巢穴了。远远望去有一堆“小米粒”,中间有个小眼子,还在冒水,“米粒”还是新鲜的,那肯定洞里有望蛸。随着潮水上涨,望蛸洞的“米粒”,逐见减少,但洞口前出现的黄色少量黏液,说明洞里有货。
掏望蛸是有技巧的。我第一次掏望蛸没经验,在十几米开外,我就发现望蛸洞,它有一堆灰色“小米粒”,心中暗喜,十拿九稳捉到一条“大货”。我仔细察看除一堆“米粒”外,没有发现其它线索。我果断决定围绕“米粒”四周开挖,思路是正确的,但实践并不那么简单。看上去灰色的泥土很柔软有油性,当我把手插入泥中,好家伙才知道油泥不仅坚硬,而且黏糊糊,吸劲很大。我用双手挖了半个时程,取出一大堆泥巴,累得浑身冒汗,可洞穴不见得,空忙一阵。我沉思片刻,深感时间很宝贵,不能再这样耗下去,果断决定放弃,奔向漂浮在海面上的裂沟。真巧,不一会的功夫我在裂沟边又发現了一个新的洞穴,仔细观察在“米粒”中间的水眼中,望蛸有一条腿伸出洞穴,我不加思索,毫不犹豫,从洞眼下手,当手触摸到望蛸的爪时,一紧张手一松,望蛸不见了,它从水中洞穴跑了。因洞穴的洞口很多,可以说是四通八达。两次失败教训让我记住,找到洞穴只是第一关,那第二关必须观察寻找洞穴的出口,当然不是一个出口,掌控所有洞口才有可能抓获的希望。
那天的天气给力,望蛸也多,不少掏望蛸高手身后的鱼串上已经是沉甸甸了,收获不少,而我这个初手还没开张。说时迟那时快,转眼间,脚下裂沟堰上又有新发现,不错,确实又一个发現。我迅速轻手轻脚在洞穴的四周,上下左右摸了个遍,大体把握主要洞口。我骑在裂沟上俯下身子,双手从裂沟两侧洞囗进入,望蛸就在洞囗,我一把抓住望蛸的头迅速掏了出来,好家伙不小。可望蛸昂着头,八条腿一下子吸到我的手背和胳膊上,这突然来袭的动作着实让我吓了一跳,用劲甩都甩不掉……
失败是成功之母,实践出真知。有了经历,有了经验,信心也就增强了。第一次下海掏望蛸,虽经过辛苦和曲折,但最终捕捉12条,自感收获满意。当然同高手不能比,他们每次下海捕捉都在几十条以上,不像我浑身上下沾满了泥,像个泥猴子,而他们身上干干净净;有的高手连手都不沾泥,就用大脚趾就能把望蛸从洞掏出来。
望蛸好吃,也有多种吃法,烹饪也并不复杂。一种是红烧望蛸,就是不搭配其它原材料;另一种与猪肉配搭红烧,相当的好吃下饭。也可把望蛸晒成干,到冬天用温水泡泡,烧萝卜、烧白菜,根据口味可放点辣椒,更好吃,总之做法多种多样。
内地不经常吃海鲜的人,特别是过敏人员,吃望蛸要注意啦。有人吃望蛸过敏,吃后满脸发红,全身起红疙瘩,身子不能动,浑身痒痒,越抓越痒。其实就是过敏。我们海边人都知道,及时熬点绿豆汤喝喝,不一会就不痒了。
望蛸在众多的海鲜中占有一席之地,不仅鲜美,而且营养丰富、口感也好。人们喜欢它,爱好这一口。目前市面上销售的望蛸都是从大海中捕捞上来的,纯自然生长的。望蛸市面上销售的价格也比较适中,人们都能接受。所以,在我们连云港海鲜饭店都能吃到它,不妨可以尝尝鲜。
方洋大洼钩蛏
方洋大洼位于连云港市北云台山的大板艞闸沿海向南,止埒子口中段的位置,此处原是天然的港湾,横跨台南与徐圩两大盐场。听老人讲解放前,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五条桅杆的大帆船都能进入,是海盗上岸必经之路。解放后盐场人民筑起海堤大坝,形成了天然的洼地,成为徐圩、台南两大盐场生产用水,发挥储水调配库的作用。大洼的面积可不小,方圆有几个平方公里的面积。大洼南北两侧的台南方洋港闸、徐圩严港闸通过复堆河相连,在潮汐期可自然纳潮。洼地水位常年保持在1至2米深。因此大洼盛产鱼虾蟹贝,最为著名是蛏和海砺。
蛏在海鲜家族中占有一席之地,它不仅营养丰富:蛋白质优质、矿物质多样、维生素含量高、脂肪酸有益,而且味道鲜美、清爽怡人,深受人们喜爱的一种美食。
蛏的种类很多,在我们连云港沿海一带盛产主要是美人蛏、竹节蛏和麻壳蛏等,现在得到大面积推广养殖的是美人蛏和竹节蛏,市面上很难见到麻壳蛏,自然生长的很难遇到。
麻壳蛏可以说是蛏中的精品。它体形较大,两头细中间粗,两扇半圆麻壳,合在一起就好像玉米棒,呈白色,壳上凹凸不平,里面夹着蛏肉,大头是黄子,黄子往上是蛏管,形状很像小男孩的小鸡鸡,我们当地人称它为驴吊蛏。
自然生长的蛏是和气候季节有关,有的年份生长的多,个头也大;有的年份生长的少,个头也小。蛏一般生长在海边的泥滩上和海堤的复堆河、送水道河床上。每年的深秋初冬,大人小孩就会拿着锹,背着篓,退潮时去海滩和干枯的河床里挖蛏。
蛏子挖上后,回家放在清水中清洗干净,过去没有冰箱,一次吃不完就留一部分放在阴冷处,蛏子上盖上湿毛巾等物,它几天都不死,保持新鲜。现在有了冰箱就不用说了。
蛏子肉好吃,做法很多。一般是有带壳红烧的,原汁原味;有蛏肉烧萝卜、烧大白菜等深受人们的喜爱。也可把蛏肉晒成干子,吃时用温水泡泡一样烧,根据用餐人的口感可加上一些作料,吃辣的可以加点辣椒。
记得上世纪七十年代未我经常同小伙伴们去方洋大洼钩蛏。事先要准备好钩蛏的钩子,钩子一般用粗铁丝,一手长。铁丝上方弯成把柄,下面弯成小尖子,相当于一个钩子,把它磨尖一点,再背一个鱼篓,就出发了。选择天气晴朗,平风静浪时去钩蛏。钩蛏时赤脚穿短裤,下到齐腰深的水中钩蛏。
方洋大洼水质好,营养丰富,生长的全是大个头的麻壳蛏,因水常年流动,没有污染,洼地地部没有堆积的淤泥,麻壳蛏就生长在既软又硬的油泥板下。当我们下到齐腰深的水中,自己身子都感到有点漂浮感,站不稳。可周围的鱼儿很多,特别梭子鱼咱们当地人叫丁鱼,它可不怕人,一群一群在我们身边游荡。方洋大洼水质非常好,水呈青蓝色,透明度极强,水中泥板上蛏子蛏管的吸气口看得十分清晰,可以说脚下布满着,手指粗的洞口是密密麻麻,一个挨着一个。一般情况下钩蛏,在一个站位上就不需要再挪动位置,身边的左前右后伸手就能钩到蛏,而且能让你满载而归。
钩蛏操作方法也十分简单,手拿蛏钩,平呼吸对准水中蛏吸气口的洞眼,轻轻地把蛏钩插入,手握钩柄慢慢地扭转一下,此时手已感到蛏管已被撕裂,再慢慢提起,手指一般长、粗实实的、又黑糊糊的蛏管就露出了水面。我们钩蛏就是为了取蛏管,蛏管是蛏的精华,其它蛏的内脏就抛弃了。一次钩六七斤是不费劲的,回家后用烧的开水烫一下,再用手把蛏管上黑皮摸掉,呈现在眼前的是结白如玉蛏肉,十分地喜人。再把蛏管破开,用刀切成条状,就可烧吃,也可炒着吃,是海鲜中的精品。
这些年来每当我想起家乡的味道,踏上家乡就会情不自禁地来到市区绿园路《咱家盐圩家常菜》。它不仅是正宗盐场人开的,该店所有食材都来自盐场实地真材实料,而且烹饪的方式也是过去盐场老一辈人的传统做法,红烧海鲜、大蛏子 、鳗鱼、麻虾肉圆,小的根、小肉狗、沙光鱼等都是原汁原味,能让我体验到正宗的家乡盐场的味道,满足我的味觉记忆,能解我的乡愁。
送水道中扠鳗鱼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之前,咱家乡连云港近海捕捞业不发达,沿岸没有多少工业,更谈不上什么污染,各种鱼虾蟹贝的种类繁多,生长也旺盛,盐场也不例外。盐场鱼多其主要原因是制盐的原料主要依靠海水,通过纳潮把海水引进滩内,通过太阳的蒸发和冰下抽咸来浓缩卤水的浓度,达到其结晶成盐。在引入海水的过程中夹着各种鱼虾蟹贝,进入盐场四通八达的水系,如沟汊、夹滩、水库、送水道、养水滩就能自然繁衍生息,是盐场境内盛产鱼虾等主要因素。
在盐场境内繁衍生息众多鱼类中,鳗鱼最具有性情凶猛、贪食好动、昼伏夜出、喜流水避光的特点。它身体细长,呈蛇形,前部呈圆筒状,后部侧扁,尾长大于头和躯干长度之和。头长而尖,吻部突出,口裂大,口角超过眼后缘,上颌长于下颌。眼睛较小,背部呈灰色,腹部呈白色,给人以胆怯之感。
鳗鱼具有丰富营养价值,它不仅肉鲜味美,而且囗感十分细腻,入口即化,香味四溢,是不可多得的上上品佳肴。在过去一段时间里人们却误解了它,据说有心脑血管患者都不敢轻意食用,其实也不然。
在捕获众多的鱼类中,鳗鱼是最难捕获的另类。它一般生存在水库、河汊,送水道的最深水处,在於泥中打洞躲藏,隐身性强,而且它身上自生带有一层厚厚的黏液,使人赤手很难捕捉它。
在人们求生存发展,想过上好生活的过程中,总有一些勇者、敢为人先。在实践中,摸索出捕捉鳗鱼的绝招,研制成专门对付它的利器—鳗鱼撩。
鳗鱼撩是用于捕捉鳗鱼的一种工具,其形状通常是在一米长的木柄上装着S形的铁钩,在S形下方细头,又彻成反向小S弯子,排列五六个锋利倒齿。有了这种捕鳗鱼利器,捕捉鳗鱼就轻松多了。
鳗鱼生长期比较长,2、3斤重一条鳗鱼需几年才能长成。每年深秋季节是捕鳗鱼的最佳季节,也是鳗鱼长得最肥的时候,同时这个季节盐业生产用水增大,又属海潮低潮期,海水纳潮受阻,因而造成短期性的水库、沟河港汊中的海水消耗见底。此时,鳗鱼的洞穴就呈现在人们眼前。鳗鱼洞穴的判断,只要有前后一对洞口,而且洞口四周光滑,就可以判断这就是鳗鱼洞。鳗鱼就潜伏在淤泥洞窟的中间段。天气冷了的时候,捕鳗鱼人就会穿上鱼叉裤,轻手轻脚挪到鱼洞旁,手握鳗鱼撩对准洞穴的中间部位,用雷挺速度、使劲划下去,咔刹一声,鳗鱼刺准了。有了这个利器的广泛使用,鳗鱼才进入平常百姓家的餐桌。
回忆起七十年代末,我也捕过鳗鱼,但不是用鳗鱼撩,而是用简易的鱼扠。那时盐场实施全面改滩,由八卦滩改为大对囗滩,也怪那几年天气干旱,也特别严热。有一天清晨我溜到咱圩子北边送水道,这条送水道从场一号水库过河涵洞到大黑桥段,有近两华里路程。送水道中的水见底了,我突然发现有一条长长的、有手腕粗的鳗鱼,漂浮在水面上扑露水。当我走近鳗鱼时,只见鳗鱼一个翻身,鳗鱼不见了…
我顿感机会来了,回家后静悄悄地做好准备,找来粗、细铁丝和木棒,自做成简易的鱼扠。我分析送水道中水耗得差不多了,气温再上升,水中的盐份增多,氧气减少,鳗鱼受不了了,乘早出洞吸口新鲜空气,扑个露水,这个时候是捕鳗鱼的最佳时机。
第二天清晨我起个大早,天不亮就背着篓,手拿鱼杈,快步赶到送水道,东方太阳渐渐升起。我由西向东沿堆边弓身慢步前行,不一会功夫就发现一条约有三尺长手腕粗的大鳗鱼,慢悠悠地浮出水面。此时我心情既高兴又紧張,心想要捕捉到它,就必须与鳗鱼斗智斗勇,要采取岀其不备的战术。我用堆坡作掩护,弯下腰,轻手轻脚,找准河中鳗鱼下方位置,突然跃起,冲向河边,举起鱼扠,对准鳗鱼连人带杈扎了下去,鳗鱼还没有反应过来,只听咔嚓一声,鱼扠已刺入鳗鱼腹中。我迅速把鱼扠和鳗鱼抛向岸边,首战告捷。有了过招的经历,信心大增,经过近一个小时连续伏击轻松拿下了四条鳗鱼,都是足足有两斤以上的大家伙,我那兴奋的心情就不言而喻了。连续两日以大黑桥为中心东西两侧送水道跑了个遍,每次伏击都有几条大家伙进帐,重达十多斤,让我喜出望外。
鳗鱼除了红绕,还可以洗净后放点盐腌着,腌好后的鳗鱼比鲜的还好吃。还可以把它辟成片晒干,放炉子上烤着吃、或切成小片放上姜、葱、辣椒蒸着吃。
鳗鱼有着丰畜的营养,特别胆固醇高,油性大。还是要提醒老年人及高血压、高血脂患者不宜多吃。身体虚弱者、孕妇可多吃。
时过境迁,如今鳗鱼很少吃到。当年撩鳗鱼、扠鳗鱼只是一种记忆了。扠鳗鱼不仅是个体力活,更是一门技术活。从摸清鳗鱼习性,到把握出手角度,每个环节都至关重要,最终收获的不只是鳗鱼,更是一份独特的乐趣。
写于:2025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