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偏山村中古驿道 ,
大偏山村中的古驿道是罗平西行古驿道的一部分,位于罗雄街道幸多禄村至大偏山村之间的山道上。它东起罗平县城,西抵大偏山村,接师宗县界,系明清时期修筑,是罗平西行往省城的交通要道,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曾由此道入罗平至贵州兴义。古驿道全长32公里,途经7个村庄,现残存驿道9段。
新哨山古驿道,有烟墩处。
新哨山古驿道也是罗平古驿道的一部分。新哨山在历史上是一个重要的哨卡所在,古驿道经过此地,战略位置重要。有烟墩处可能是古时的烽火台遗址,用于传递信息,在军事防御和交通通讯方面发挥过重要作用。
茶安村东古驿道 ,
茶安村东古驿道是罗平古驿道的一段。明崇祯十一年,徐霞客从师宗进入罗平偏头哨(今大偏山村),途经中火铺到达跑马路,越过打马埃,进入茶安村。可见茶安村在古驿道上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见证了当年行人、马帮等的往来。
泥石打古驿道 ,
泥石打古驿道应是位于罗平县泥石打村附近的古驿道。它处于滇东地区,周边山川环绕,古驿道在山间蜿蜒,是当时重要的交通通道,可能曾承担着物资运输、人员往来等功能。不过目前关于它的详细资料较少。
这是2015年拍的虎头灵泉,
虎头灵泉位于罗平县白腊山麓下。据《徐霞客游记》记载,泉眼处有石高四尺,形如虎头,下层若舌之吐,而上有一孔如喉,水从喉中溢出,垂石端而下坠,是非常奇特的石穴。虽然历经岁月沧桑,周边环境有所变化,但虎头泉的形状依旧,只是在不同季节泉水流量有所不同。
幸多禄村背后的古驿道,
幸多禄村背后的古驿道即罗平西行古驿道的起始段,从幸多禄村开始,向大偏山村方向延伸。它是明清时期的重要交通要道,路面用石块铺砌,间有石级路段,承载着当时罗平与外界的商贸往来、文化交流等功能。
2010年拍的清溪桥,
崇祯十一年(公元1638年)八月,连绵的雨色刚刚稍歇,51岁的徐霞客踏入了罗平的地界。这一路,他翻山越岭,脚步匆匆,听闻钟山有一座独特的清溪桥,便慕名而来 。
当徐霞客站在钟山清溪桥上,眼前的景象让他不禁沉醉。桥身由青石筑就,每一块石头都紧密相连,古朴而厚重,岁月的痕迹在它身上悄然沉淀,像是在无声诉说着往昔的故事。桥下,溪水潺潺流淌,清澈见底,水流在石缝间穿梭,发出清脆悦耳的声响,那是大自然谱写的灵动乐章。溪边垂柳依依,细长的柳枝随风轻摆,如婀娜少女的发丝,影子倒映在溪水中,随着水波荡漾,和着水流的韵律,翩翩起舞。
他手扶着桥栏,极目远眺,只见四周山峦起伏,绿树成荫,郁郁葱葱的树木将山峰装点得生机勃勃。远处的村落,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山水之间,缕缕炊烟袅袅升起,融入到山林的雾气之中,宛如一幅宁静祥和的田园画卷。田地里,农作物茁壮成长,在微风的轻抚下,泛起层层绿浪,那是生命的律动,也是希望的涌动。
路上,行人或挑着担子,或牵着牲畜,悠然自得地往来。徐霞客观察着他们的神态和服饰,听着他们交谈的乡音,感受着这里浓郁的生活气息。有的行人脚步匆匆,似乎有急事在身;有的则三三两两,边走边聊,脸上洋溢着质朴的笑容。他们的生活简单而纯粹,在这片土地上,与山水相依,与岁月相伴。
徐霞客掏出随身携带的纸笔,将眼前的一切详细地记录下来。他写道,桥之古朴,溪之清澈,山之葱茏,人之质朴,皆为罗平独特之景致。在他的笔下,这座清溪桥不再仅仅是一座连接两岸的建筑,而是成为了罗平风土人情的一个缩影,是他漫长旅途中一处不可多得的美好记忆。
老江底
老江底位于界头寨附近,在区格下方,是徐霞客游记中记载的重要地点 。徐霞客游历至此,详细记录下了此地的地理风貌与周边环境。此地应是古代交通路线上的关键节点,江河在此流淌,或许曾是物资转运、人员往来的枢纽,见证了过往岁月中频繁的商贸与文化交流活动。
徐霞客在游记中写道:“诸水为蛇场河,由龙甸及罗平旧州,乃东北至伊泽,过束龙山后,转东南抵此,即西南入峡,又二百里而会八达盘江者也。罗平、普安以此江为界,亦遂为滇东、黔西分界焉。有舟在江东,频呼之,莫为出渡者。薄暮雨止,始有一人出日:“江涨难渡,须多人操舟乃可。”不过乘急为索钱计耳。又久之,始以五人划舟来,复不近涯,以一人涉水而上,索钱盈壑,乃以舟受,已昏黑矣。雨复淋漓,截流东渡,登涯人旅店。店主人他出,其妻黠而恶,见渡舟者乘急取盈,亦尤而效之,先索钱而后授餐,餐又恶而鲜° ,且慢亵余”,盖与诸少狎而笑余之老也。此妇奸肠毒手,必是冯文所所记地羊寨中一流人,幸余老,不为所中耳!”从中可见,当时老江底作为滇黔交界的渡口,渡江颇为不易,不仅遭遇船夫借故索要高额渡河费用,登岸后还在旅店受到店主妻子的刁难,其鲜活的文字记载,为后人生动展现了明代老江底的世态人情与地理状况。
徐霞客从亦佐到鸡场的情景记录
九月初五
早晨冒雨出发,道路两旁有许多洞穴低洼,有的深不见底,有的积水成塘,有的底部干枯长着竹林。翻山越岭十里后,路北有深沟,沟中岔路与正路合并。
经过水槽村,村落较大,房屋夹道。冈头没有水田,沿山边耕地种旱谷。接着往西到水井村,再下石阶到沟里,顺着峡谷底往西,攀越山坡来到山坞。山坞不深,云雾开合间,日光山色如梦幻般美好。
往西越过山岭,岭西洼地积水成塘。从亦佐县东门进城,城中多草房,瓦房很少。在县衙门前吃过午饭,从西门出城往西北。群山被云雾填塞,上下难辨。顺着岭头往西北,下高陡台阶,云雾渐散,西坞高悬,山路两旁东山与西部高山对峙,拐泽河从南部北部群山间的深壑中由北向南流过。
盘环曲折往西抵达山坡,下完石台阶,往西北顺着山坡向上,越过山冈再下山,有几座茅草房。往西渡过小河,抵达拐泽河边,乘船过河。上岸后向西登崖,崖边崩塌,攀爬上去朝西走上山岭。时近黄昏,过河后发现荒崖陡坡,空无一人。雨又下起来,遇到一个着急往渡口赶的人,得知去鸡场虽远,但急速赶路还来得及,于是冒雨赶路,最终在一村庄投宿。
徐霞客从鸡场到桃园的情景记录
九月初六
早晨雨停,四周群山仍笼罩在云雾中。走到山谷中一块平坦的场地,是鸡场。从鸡场西村出发,晨雾散开,东边群山露出山峰,众多沟壑回绕。进入曲折沟壑,崖石缝隙有秋季山花,山泉环绕石阶,幽静奇妙。
正午来到桃源村,村里百户人家傍山而居,大多用树皮代替茅草盖屋顶。在村民家烧水做饭,因木柴潮湿,很久才出发。途中陡峻石峰不时露出,洼地环绕成池塘,有的清澄,有的混浊。翻山越岭后,在一村庄附近见到曲折溪流,听见溪水声。
徐霞客从桃园到马场村的记录:
下到山坞中,有村庄坐落其中,三面被清水沟环绕。经过小板村,设有税司,是驮盐必经地。北妙谷中小溪流出,往南流入清水沟,有二十多名男女背着成捆竹笋从北边峡谷走来,当地人采笋熏干出售。
山坞中荒草断陇,空无人烟。山坞东西纵贯,南北两边山远远夹着山坞,南山低伏,北山高耸。傍晚云雾笼罩北峰,清泉从北往南流淌。穿越山坞,沿北山往西,路旁有茅草亭,与南边茅草屋相对。走过小石桥,顺着溪流转朝西上山岭,天色已晚,投宿岭头的马场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