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恒的铁道
窗外,一列火车呼啸而过,汽笛声划破夜空。我放下手中的老照片,那上面是岳父李国诗站在蒸汽机车旁的英姿,岁月已经泛黄了相纸,却无法模糊他坚毅的眼神。今年是他离世二周年,这位九十三岁高龄的老党员、老铁路人,用他的一生诠释了什么叫做“铁骨铮铮”。
轨道上的青春
1931年,岳父李国诗,出生在辽宁海城农村一个贫苦农家。高小毕业后,为了生计,他踏上了北上的列车,成为哈尔滨铁路局绥化机务段一名普通的搬道岔工人。
那时的铁路,是国家命脉,也是穷苦人谋生的希望。
岳父曾告诉我,他第一次站在铁轨旁,看着呼啸而过的钢铁巨龙,内心既恐惧又自豪。
“那时候啊,冬天零下三十多度,戴着大棉帽子,耳朵捂得严严实实”。岳父晚年回忆道:“有一次差点出事,火车擦着我后背过去,棉袄都刮破了”。说到这,他总是轻描淡写地笑笑,仿佛在讲述别人的故事。
但我知道,正是这种近乎玩命的敬业精神,让这个只有高小文化的年轻人,从搬道岔工一步步考上了司炉工,成为令人羡慕的火车司机。经过不懈的努力,最终成为铁路局的干部。
岳父的书架上,永远摆着一本翻烂的《现代汉语词典》、《说文解字》。
“字是人的脸面”,他常说“认识字,才能明白事理”。谁能想到,这位白天与煤渣、蒸汽打交道的铁路工人。晚上就着昏黄的灯光,一个字一个字地啃字典。
后来,他竟能对字典里的每一个字了如指掌,读什么音,当什么讲,有什么引申含义,一清二楚。成为同事们眼中的"活字典"。
铁肩担道义
60年代初,国家正遭受着大饥荒。北粮南调,岳父当年是火车货运司机,负责拉运粮食。
岳父下班回到家,饿的躺在床上起不来,岳母看着一家老小受着饥饿,便对他说,你拉运一火车粮食,就不能少带回来点儿,至于全家老小饿成这样吗。岳父反驳说:国家的东西那是千万不能乱动的。
岳父因文笔出众,被调入绥化机务段担任文字秘书。文革风暴席卷全国时,造反派威逼他揭发段长商德林的“罪行”,他断然拒绝,据理力争。“商段长是个好人,我不能昧着良心说话”。
结果,他被扣上“保皇派”的帽子,被下放到五七干校改造学习。多年后提及此事,岳父只是淡淡地说:“做人要讲良心,不能随风倒”。
70年代初,岳父调任哈尔滨铁路局热利科,主管全省火车机车煤炭供应调度。这在物资匮乏的年代,是个“肥差”。
然而,全家的煤却要从煤炭公司自费购买。岳母带着孩子去煤场买煤,那时一吨三十多元,对当时的家庭来说是笔不小的开支。锅炉房旁捡煤渣,也成为当年的记忆。
“爸,您当时管着全省的煤,咱家怎么能自己去买……”,我曾大着胆问。岳父立刻板起脸:“公家的东西一分不能动!这样睡觉踏实”。这句话,他一生都在践行。
1985年福利分房时,局领导考虑到他的资历和贡献,分配给他一套三室一厅的房子。他知道局里职工的住房情况,却主动让给了一位四世同堂的同事,自己一家五口继续挤在两室一厅的小房子里。局里大会上表扬他时,台下有人说他傻,他只是笑笑:“够住就行,要那么多干啥”。
生死一瞬间
岳父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几次与死神擦肩而过。
除了年轻时差点被火车撞到,还有一次夜班回家,不慎掉入十几米深的煤窖。“要不是有人路过,赶上有车来卸煤,我可能就被埋了”他回忆时,眼中闪过一丝后怕。
最惊险的是1985年8月18日,松花江沉船事件。那天,他本要乘坐那艘后来沉没的423号客艇从太阳岛开会回家,因为排队人多,当时他决定咱们让一让,坐下一趟船。结果在等待上船的瞬间,就听说刚才的那艘船沉没了。
第2天的报纸上刊登423号客船船沉事件。这件事让他更加坚信“吃亏是福”的人生哲学。
86岁那年,他又接受了肠道肿瘤切除手术,好在是良性的,挂着粪袋生活八个月后,坚决做第二次大手术,硬是靠顽强意志恢复了正常。
病床上的他,依然惦记着交党费。“我的党费交了吗”?这成为他清醒时问得最多的问题。
珍贵的纪念章
即使是80多岁高龄,岳父仍坚持参加铁路局机务处党支部活动。直到组织上考虑到他年事已高,婉言劝他不必亲自到场。
2021年7月1日,当他颤抖着双手接过“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时,这位九旬老人像个孩子般捧着纪念章,久久地欣赏着。那枚纪念章,成为他最珍视的宝贝,时常拿出来轻轻擦拭。
岳父晚年最爱坐在阳台上,看着远处的铁轨出神。火车轰鸣而过时,他的眼睛就会亮起来,仿佛又回到了那个蒸汽奔腾的年代。
他节俭至极,淘米水洗菜,洗菜水冲厕,说是“国家缺水”;每天雷打不动收看《新闻联播》,“得关心国家大事”;对他的儿女们,总要叮嘱:“人间正道是沧桑”。
2023年寒冬,九十三岁的岳父安详离世。
整理遗物时,我们发现他保存完好的工作证、党费缴纳记录、历年优秀党员证书,还有那枚锃亮的纪念章。没有存款,没有贵重物品,有的只是一摞摞学习笔记和一本翻烂的《党章》和《现代汉语词典》。
铁轨延伸的地方
今天,当我走在现代化的高铁站里,看着风驰电掣的“复兴号”,总会想起岳父那代铁路人。他们用血肉之躯筑就了中国铁路的基石,用忠诚与奉献诠释了共产党员的初心。
从蒸汽机车到内燃机车,从电力机车到高速动车,铁轨还是那两条平行的直线,上面奔驰的却是一个民族的复兴梦想。
岳父李国诗的一生,就像铁轨一样笔直,像钢铁一样坚韧。他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有的只是日复一日的坚守;他没有豪言壮语,有的只是朴实的行动。
正是千千万万像他这样的普通党员,用一生的忠诚与奉献,守住初心,方得始终。传承下一代。
夜深时分,火车轰鸣掠过。我仿佛看见岳父立于车头,饱含深情,挥手致意。他的生命早已化作铁道的永恒,乘着时代列车,驶向无尽远方……。
宁静
2025年5月
于哈尔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