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书法艺术的星空中,总有一些作品如熠熠星辰,散发着独特而迷人的光芒。徐玉静先生以四尺整张竖幅曹全碑隶书创作的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便是这样一幅震撼人心、令人赞叹的佳作,它将书法的艺术魅力与诗词的豪迈气魄完美融合,给观者带来一场无与伦比的视觉与精神盛宴。
徐玉静先生出生于1951年的山东济宁,身为转业军人的他,自幼便与书画结下了不解之缘。在部队的漫长岁月直至转业回乡,他凭借自身天赋与不懈的勤奋,在文秘工作的岗位上默默耕耘,却始终未曾放下手中挚爱之笔,书画早已成为他生命中炽热而纯粹的信仰。如今,作为中国书协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景泰蓝非物质文化传承人,以及济宁市篆隶委主任与篆隶指导老师,他对艺术的执着追求愈发深沉。退休后的他,每日坚持长达八小时的书写,这份持之以恒的毅力和对艺术的热爱令人动容,也正是这份坚守,让他荣获德艺双馨艺术家的崇高赞誉。其书画作品多次在各级书画展中大放异彩,被十余家博物馆珍藏,深受企业家和收藏界的青睐,求字约稿者更是络绎不绝 。
《曹全碑》作为东汉隶书完全成熟期的经典代表,以其圆润灵动、刚柔相济的笔法,横向取势、扁平舒展的结构,以及秀逸典雅、动静相生的艺术风格,在众多汉碑中独树一帜,成为后世学习隶书的绝佳范本。而徐玉静先生选择以曹全碑隶书来书写毛泽东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这一创意堪称精妙绝伦。诗中所蕴含的“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的磅礴气势与豪迈情怀,与曹全碑的灵动秀丽看似风格迥异,然而在徐玉静先生的笔下,却实现了一种奇妙而和谐的融合,让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气质相互碰撞、相互映衬,迸发出令人意想不到的艺术火花 。
从笔法上细究,曹全碑以中锋行笔为主,线条圆实且富有弹性,起笔含蓄藏锋,行笔流畅稳健,收笔舒展自然,尽显圆润灵动之美。徐玉静先生对曹全碑笔法的把握可谓炉火纯青,在书写过程中,每一个笔画都饱含着他对书法艺术的深刻理解和独特感悟。比如“风”字的一撇,起笔时藏锋而入,仿佛是在积蓄力量,随后线条由细渐粗,行笔过程中略带弧度,犹如微风拂过水面,轻柔而又充满动感,收笔时干净利落,却又意犹未尽,给人留下无尽的遐想空间,将曹全碑笔法的灵动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再看“大”字的一捺,蚕头燕尾的形态完美呈现,起笔的“蚕头”圆润饱满,行笔过程中提按分明,至收笔处的“燕尾”夸张伸展,极具隶书波磔笔画的独特韵味,同时,徐玉静先生又巧妙地融入了自己刚劲的笔力,使其在柔美之中不失豪迈之气,仿佛让人看到了人民解放军勇往直前、锐不可当的英雄气概 。
在结构方面,曹全碑字形多呈扁方形,横向取势明显,通过收敛竖画、夸张横画来强化横势,且中宫紧收,四周笔画向外延展,形成疏密对比,使结构显得雍容大度、飘逸多姿。徐玉静先生在创作这幅作品时,对每个字的结构都进行了精心的构思和处理。以“黄”字为例,上半部分笔画紧凑,中宫收紧,仿佛是力量的凝聚点,积蓄着无限的能量;下半部分的长横极力舒展,左右波画延展到位,稳稳地托住整个字,使其重心平稳,同时又展现出一种开阔大气的感觉,恰似革命胜利后广阔无垠的发展前景;再看“军”字,整体呈扁方状,横画的排列疏密有致,竖画虽收敛却挺拔有力,整个字结构严谨,犹如一支纪律严明、整齐有序的军队,充分体现了曹全碑结构的精妙之处 。
从整体的章法布局来看,曹全碑字距宽疏、行距紧密,虽字与字之间大小比例有所差异,但整体看起来却井然有序,兼具灵动与规整之美。徐玉静先生深谙此道,在这幅作品中,他巧妙地安排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呼应关系,使整首诗的气韵贯通,一气呵成。他还根据诗句的意境和情感变化,灵活调整字的大小、轻重和疏密。比如“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这两句,前一句表达了乘胜追击的果敢决心,徐玉静先生在书写时,将字的笔画写得相对粗壮,力度感强,以体现出那种勇往直前的气势;后一句是对历史教训的深刻总结和告诫,书写时则稍显收敛,笔画相对纤细,通过这种巧妙的对比,使诗句的内涵在书法作品中得到了生动而深刻的体现 。
这幅由徐玉静先生创作的曹全碑隶书《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现已被泰安的一位军中老首长珍藏。老首长酷爱毛泽东诗词,想必是被徐玉静先生作品中所蕴含的艺术魅力和深刻内涵所打动。这件作品不仅仅是书法技艺的高超展示,更是徐玉静先生情感的真挚抒发与精神的有力传递。他以精湛的笔法、严谨的结构和精妙的章法,将曹全碑的艺术特色与毛泽东诗词的磅礴气势完美地融为一体,让观者在欣赏书法之美的同时,仿佛穿越时空,感受到了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领略到了革命先辈们的豪情壮志和伟大精神。它是传统书法艺术与红色经典文化的一次精彩对话,是历史与现代的一次深度交融,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堪称书法艺术宝库中的一件珍品,值得我们细细品味、珍藏和传承 。
咏徐玉静书毛泽东诗
济宁徐氏墨华彰,军旅归来韵愈刚。
笔走曹碑融古意,情倾毛句颂荣光。
八时磨砚心无怠,数载临池志愈昂。
佳作入藏名远播,隶书逸气自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