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将进酒·可怜天下父母心》(盛唐新乐府体)
文/张从安
君不见!
襁褓咿呀连晓昏,十年灯火映寒门。
君不见!
青丝飞雪染霜鬓,犹倚柴门数星辰。
三伏补衣针线密,九冬觅食履痕深。
但恐饥寒侵儿体,宁将血肉化炊薪。
学步常忧膝前软,远游每挂囊中贫。
东市帛,西巷薪,南街药,北坊珍。
寸肠牵万里,孤影守空村。
鸿雁传书指裂甲,鱼龙潜跃眼蒙尘。
囊萤映雪非吾愿,望子成龙父母心。
桑柘影斜春复秋,蓼莪诗罢泪沾巾。
且倾盼,拭啼痕,高堂明镜悲白发,
此情亘古照昆仑!
附:《将进酒》韵律谱
平仄仄平平平仄平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
平仄仄平平平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仄。
平平仄仄平仄平,仄仄平平○仄仄。
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平。
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
平平仄,平平平,○仄仄,平仄平。
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
平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
仄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
平○仄平仄平仄,仄仄仄平仄平仄。
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
仄平仄,平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这首《将进酒·可怜天下父母心》以“盛唐新乐府体”为形式,深刻地描绘了父母对子女的无私奉献和深沉的爱。诗歌通过丰富的细节和真挚的情感,展现了父母在子女成长过程中的辛劳与付出,同时也表达了子女对父母的感恩与愧疚。
诠释:
1. “君不见!襁褓咿呀连晓昏,十年灯火映寒门。”“襁褓咿呀连晓昏”:描绘了婴儿在襁褓中咿呀学语,从清晨到夜晚的情景,象征着父母从孩子出生开始就日夜操劳。“十年灯火映寒门”:用“十年灯火”象征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付出的心血,无论家境如何贫寒,父母都会为孩子提供温暖和光明。
2. “君不见!青丝飞雪染霜鬓,犹倚柴门数星辰。”“青丝飞雪染霜鬓”:形容父母的头发从乌黑变为白发,形象地表现了岁月的流逝和父母的衰老。“犹倚柴门数星辰”:描绘了父母在夜晚倚靠在柴门边,仰望星空,思念远方的子女。这里的“数星辰”暗示了父母对子女的牵挂,如同数星星一样细腻而深沉。
3. “三伏补衣针线密,九冬觅食履痕深。”“三伏补衣针线密”:在炎热的三伏天,母亲还在为孩子缝补衣服,针脚细密,体现了母亲对孩子的细心呵护。“九冬觅食履痕深”:在寒冷的冬天,父亲为了寻找食物,踏出深深的脚印,展现了父亲的辛劳与付出。
4. “但恐饥寒侵儿体,宁将血肉化炊薪。”“但恐饥寒侵儿体”:父母最担心的是孩子受饥寒之苦,体现了他们对孩子的深切关爱。“宁将血肉化炊薪”:父母宁愿自己受苦受累,也要为孩子提供温暖和食物,表达了无私的奉献精神。
5. “学步常忧膝前软,远游每挂囊中贫。”“学步常忧膝前软”:当孩子学走路时,父母总是担心孩子摔倒,体现了他们对孩子的呵护。“远游每挂囊中贫”:当孩子远行时,父母总是担心孩子囊中钱少,无法应对旅途中的困难,展现了父母的牵挂。
6. “东市帛,西巷薪,南街药,北坊珍。”这四句通过列举父母为孩子奔波的场景,描绘了他们为了满足孩子的需求,不惜四处奔波、劳碌。东市买布帛,西巷买柴薪,南街买药,北坊买珍宝,体现了父母对孩子的全方位照顾。
7. “寸肠牵万里,孤影守空村。”“寸肠牵万里”:父母的心牵挂着远在万里之外的子女,形象地表达了他们对子女的牵挂。“孤影守空村”:描绘了父母孤独地守在空荡荡的村庄里,等待子女归来,体现了他们的孤独与坚守。
8. “鸿雁传书指裂甲,鱼龙潜跃眼蒙尘。”“鸿雁传书指裂甲”:父母通过鸿雁传书与子女联系,手指因频繁书写而裂开,体现了他们对子女的思念。“鱼龙潜跃眼蒙尘”:描绘了父母在等待子女的消息时,眼睛因长时间的期盼而变得模糊,体现了他们的焦虑与期盼。
9. “囊萤映雪非吾愿,望子成龙父母心。”“囊萤映雪非吾愿”:父母并不期望孩子像古人那样刻苦读书,而是希望孩子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望子成龙父母心”:表达了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有所成就,成为有用之人。
10. “桑柘影斜春复秋,蓼莪诗罢泪沾巾。”“桑柘影斜春复秋”:描绘了父母在桑树和柘树下辛勤劳作,从春天到秋天,岁月流转,体现了他们的辛劳。“蓼莪诗罢泪沾巾”:引用了《诗经·蓼莪》中对父母恩情的感慨,表达了子女对父母的感恩与愧疚。
11. “且倾盼,拭啼痕,高堂明镜悲白发,此情亘古照昆仑!”“且倾盼,拭啼痕”:子女在感恩父母的同时,也劝慰自己不要过于悲伤,要珍惜与父母相处的时光。“高堂明镜悲白发”:描绘了父母在高堂上对镜自照,看到自己白发苍苍,心中充满悲凉。“此情亘古照昆仑”:最后以“此情亘古照昆仑”作结,表达了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永恒不变的,如同昆仑山一样高大而坚定。总结这首诗以“盛唐新乐府体”为形式,通过丰富的细节和真挚的情感,生动地描绘了父母对子女的无私奉献和深沉的爱。诗中既有对父母辛劳的描写,也有对子女感恩与愧疚的表达,充满了浓厚的人情味和感染力。

张从安 男,汉族,网名:蓝色的梦,安徽省六安市人。1966年4月8日出生, 北京理工大学毕业。爱好书法、国画、音乐及各种乐器,从事古诗词研修三十余年。创作作品约1000多首,发表在《海外文学》《中外文学名著网》《中国诗人作家网》《都市头条》《金榜头条》《世界诗歌作协》《中国诗歌报》《中国经典文学》《蓝天文学网》《巴黎文学》《九州文学》《梅香文学社》《东方文化传媒》《心苑诗社》《安徽诗萃》《荣耀中国文学社》等文学平台。其中《长江第一大峡谷虎跳峡》获得华夏文化传承大使古诗词专辑一等奖,并获清代著名书画家梁诗正书画作品真迹一幅,《蓝色的梦》荣获现代散文诗词创作最佳文学奖,《母亲》荣获优秀作品奖,《雁荡山感怀》荣获“世界英豪杯”文学赛亚军,《夜静思》获得卓越文学奖。现任中国诗歌报爱忠诗词创作室主审。华尔街华人社团联盟理事。华尔街汉唐文学研究会顾问。中国诗人作家网认证诗人。九州文化中国诗人作家网十大平台总顾问、世界诗歌作协中国诗人作家网文学总监。荣获九州文化人才库首席十大院士卓越文学成就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