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觉
郭应昭
我的外祖母周万毓的娘家在原淮阴县的周庄(现清江浦恒大名都位置)。外祖母在世时,我常陪她坐黄包车或三轮车走娘家,孩提时我就熟悉周庄的茅舍疏篱、池塘小径、菜畦粮田以及草草木木。懂事后知道六个舅爹的成分不一样:大舅爹是地主,四舅爹是富农,二舅爹、三舅爹是中农,五舅爹是苏州大学教授,六舅爹是江西玉山县水利局工程师。六个舅爹及下一代都是读书人,除念过私塾外,其中多人分别毕业于江苏省第六师范、东南大学、中央警官学院、上海法学院等“洋学堂”,结束了“有清二百余年”里“南乡无秀才”的历史。
周家在那个年代的淮阴是闻名遐迩的大户。淮阴人张煦侯的《淮阴风土记》专门有一节内容叫《周村夜话》,记录了当年的周庄,特别写到了周庄有一座防御土匪侵扰的枪楼。那天,张煦侯等一行暮至周庄门口,自报与庄主“总角交”,欲进庄借宿,而看护大门的壮丁却以“公等来历未明”和“主人皆入城未归”为由拒开庄门。文中提到“忽东首屋上呵呵作笑声曰:‘是君等耶?其速开大门!’”在枪楼上笑着说话的人是“周家五员外”,就是我五舅爹周万皊。
听一表舅自豪地跟我说过,枪楼曾为革命做过贡献。几个舅爹与地下党吴觉、谢冰岩都很熟悉,淮海地区抗日先驱者吴觉等曾在枪楼里开过秘密会议。舅爹们均已作古多年,表舅们也先后离世,枪楼无从面证。时空挪移,枪楼早已不在,其中的隐秘已成过往。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对党史感兴趣的我想到了湮灭多年的周庄枪楼,于是,虔诚地打开《吴觉纪念文集》阅读,意欲觅踪。300多页的文字中有传略、文献和回忆等,吴觉的人生经历激荡起伏,为党为国为民的一片赤忱之心历历可见。文集中虽没有关于周庄枪楼的记载,但寻得了吴觉等共产党人在枪楼开会的间接印证。
1939年,吴觉等共产党人组织和领导淮阴人民在渔沟东五条路向日本侵略者打响了第一枪。枪声如霹雳,震撼了日军铁蹄下的淮海大地,引领了淮海地区如火如荼的抗日斗争。五条路战斗规模不大,但意义非同小可。它拉开了淮海人民同仇敌忾打击日本侵略者的序幕,彰显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抗击外侮的斗争精神!吴觉与李干成、谢冰岩、陈书同、夏如爱等一批与党失去联系的同志(1935年2月,中共淮盐特委遭彻底破坏)建立“苏北抗日同盟会”及淮阴抗日武装的义举彪炳史册。吴觉模范践行我党抗日统一战线,表现出他特有的灵活性和原则性。
吴觉,原名吴延恪,又名吴玉。1912年生于江苏省淮阴县渔沟农村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其父吴引湘任过江苏省第六师范、宿迁中学教务主任及校长等,一贯同情革命,鼓励和支持吴觉走上革命道路。吴觉家境优渥,8岁时随父母迁入清江浦城内(住荷花池附近),就读于江苏省第六师范附小。1925年考入江苏省立师范第九中学,校长李更生是国民党老同盟会会员,办学严肃认真,吴觉在校受到强烈的爱国情愫和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教育。1929一1934年,吴觉先后在南京、上海求学。1930年秋,吴觉考入上海大夏大学政治经济系。入校后,吴觉积极参加校内共产党领导的学生会活动,当年9月加入了共青团。他经常参加示威游行和飞行集会,多次参与捣毁反共反苏的现代书店和放映反共电影的黄金大戏院。其后被选为团支部书记。
九一八事变后,休学在家的吴觉在驻防淮阴的西北军第二十五路军总参议宣侠父(中共地下党)的支持下组织城内一些进步知识青年成立“国难剧社”,宣传抗日救亡。1932年9月,吴觉回大夏大学复学,向组织报告了在家休学一年的情况,经上海党组织考察,将他由共青团员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不久,他被选为大夏大学党支部书记。
求学期间,吴觉积极参加“打倒帝国主义”和“反对不抵抗主义”“收回东北国土”的游行示威活动,根据上级党的要求,以大夏大学的学生运动来推动全上海的学生运动,他担任了大夏大学党支部局书记。1933年上海地下党发动的“五一”群众大示威后,吴觉两次被国民党特务逮捕,其父亲延请律师辩护、托人帮忙营救。被捕后,吴觉被大夏大学开除。出狱后,继续求学不能。1934年2月,吴觉回到清江浦,与城内几位失去党组织关系的同志、学校中的进步学生及关在淮阴狱中的管文蔚、谢冰岩建立了联系。1934年冬,中共淮盐特委书记赵心权到清江浦向吴觉宣布恢复了他的组织关系,让他负责恢复淮阴党的工作。1935年3月,中共淮盐特委遭彻底破坏,吴觉第三次被捕,狱中他拒不认罪,国民党当局欲判他死刑,就地正法。得到这个消息后,他的父亲星夜兼程赶到省会镇江,又一次找他的学生周化鹏(国民党江苏省党部书记长)活动,省方核准“重新研讯”,派人将吴觉提解到省城审理,判了两年半有期徒刑……1936年春,吴觉第四次被捕,再度解送苏州反省院,直至卢沟桥事变前夕,获保出狱。
四次被捕的磨难,让吴觉深刻地认识到:干革命不能光凭喊口号,必须有自己的武装。第四次出狱后回到家乡,一方面,他拿出自己的存款,动员岳母资助,与张平、朱公亮合作做生意,多方筹措抗日武装经费,托人购买枪支弹药;另一方面,利用为其父治丧的机会,在族人、亲朋和附近农民中进行组织抗日武装的动员工作。国民党的一个区常备中队长吴铁生是他族叔,他说服吴铁生参加抗日。又通过拜师收徒,把常备中队的班长、排长抓在手中,牢牢掌握了这支100多人的武装。
吴觉的众多战友对吴觉践行我党抗日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抗日都有很高的评价。李广涛纪念文章中写道:“吴觉同志非常善于做统战工作,对淮阴的上流士绅,吴觉很熟悉且极为尊重,抱拳相交往;对一般的土匪、伪军,则以抗战为重,利用其在淮阴的名气和影响,广泛收徒。吴觉在淮阴的伪、顽‘弟子’起码有三四十余人,在渔沟一带就有四五个伪乡长是吴觉的学生。”“淮阴的革命斗争胜利,一半是用枪杆子打出来的,一半是靠吴觉用拳头抱出来的。”
抗日战争时同吴觉共事淮海区的原苏皖边区政府主席李一氓,曾撰联赠吴觉。1980年,李一氓又重录一帧条幅寄给吴觉:
主人颇有江湖气 坐客能谈山海经
吴觉的“江湖气”重,使得他与上层士绅打交道时得心应手。担任过伟人秘书的李锐曾写道:“一个共产党员如果没有一点所谓的江湖气,即没有处理复杂的社会人士关系,以及同狡猾凶残的敌人作斗争的一套本领,是办不成事情成不了气候的;一个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如果没有坐客来谈山海经,没有民主作风,不能容纳各种人才,听取各种意见,也是不能成为好的领导的。”
1939年1月,中共苏皖边区特委建立以张芳久为首的中共淮属工委,恢复和开辟苏北党的工作。张芳久到淮阴后,落脚在吴觉家中……
1939年3月1日,日军占领了淮阴等七县,驻清江浦的国民党省政府和国民党军队不放一枪,弃城东逃。吴觉在日军进清江浦城之前,就领着张芳久等夤夜赶往老家渔沟,毅然举起了抗日大旗。不到一个月,就将已经酝酿筹划的武装组成了200多人的“淮阴人民抗日义勇队”,吴觉任总指挥,张芳久任参谋长。这支抗日武装刚建立,就在渔沟东五条路伏击日军汽车队,打响了淮阴人民抗日的第一枪。根据苏皖区党委指示,1939年6月,淮阴人民抗日义勇队与涟水县抗日义勇队和淮安县民众自卫队合编为八路军山东纵队南进游击支队第八团,为后来组建的八路军淮河大队打下了稳固的基础。淮河大队与日伪作战多次,消灭了敌人的许多有生力量,淮海区人民的抗日热情越来越高,在“主力来到之前”开创了淮海地区抗日的良好局面。
……
1984年,吴觉因病去世,墓在汤山附近的一座山上。斯人已逝,精魂永存。吴觉诚挚温雅的“江湖气”闪烁着他人格魅力的光辉,体现了我党抗日统一战线的深入人心,他抱拳结交三教九流是为了共同抗日。那么,他与我的舅爹们之间定然少不了抱拳,在周庄的枪楼上开秘密会议就是毋庸置疑的信史了。
2025.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