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伦林二三事
作者赵庆熙
他是我的同学
吴伦林是我初中同学,一天进入大高圩中学。我们不在一个班,他是六七届的,我是“六八”届的,不知什么原因,我被安排在他们住的房间里。那时学校刚搬到大高圩,床还没有配齐,我二三十人住在潮河堆边的三间平房里,地上打着两排大通铺,我和伦林都在大通铺上,而且紧挨着边。
那个年代,由于动乱时期的诸多因素影响,加之学校停课几年,学生的年龄也参差不齐,小的有十五六岁,大的有二十出头。我们住的宿舍里,我和吴伦林算是小的了,他十七、我十六。相对而言,我们的个头也是最矮的,像李发友、夏兴年等同学块头很大,都戏称我们为“小的们”。
二三十人的大宿舍,而且是地铺,房间虽然门窗齐全,保持正常通风,但是毕竟住的人太多,室内卫生是必须重视的。吴伦林性格随和,平时能吃苦、肯干事 ,乐于助人,一天他和我商量说:“庆熙你看这一屋子人就数我们俩最小,其他都是我们的兄长,这平常打扫卫生、打开水这些小事我们包了,就别让老大哥们费心了,你看怎么样?”我立即响应,并随口应道:“我们俩分工负责,你负责室内卫生,每天早中晚室内打扫一次,并定时开关窗户,保持经常通风;我负责早晚打开水各一次,让大家及时都能喝上热水。”伦林对这么明确分工也很认同。当天晚上他就在宿舍公布了我们的想法和分工,即刻迎来老大哥们热烈的掌声。伦林同学又抓住机会表情严肃地提出:“由于宿舍住的人多,同学们务必注重个人卫生,使我们宿舍有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伦林的提议获得宿舍全体同学的一致认同。看似极其简单的安排和要求,却凸显出他超凡的领导才能。
我们宿舍老大哥们不少都自带的热水瓶,大概有七八只,学校的茶炉房在食堂边上,距离我们宿舍有近二百米,打一次开水我得跑两趟,一天最少要四趟,有时开水喝光了,老大哥们就会善意地嚷叫:“小的们,没开水啦。”此刻我就会提上水瓶向茶炉房跑,我不在伦林马上也会把开水打来。一个周末我回家,因有事忙,星期天晚上没赶回学校,回校后知道是伦林晚上帮我打的开水,我向他表示歉意,当他得知我每周回家都要帮家中做家务,都得周一早上回校,他就主动告诉我:“你家中有困难只管忙,星期天晚和周一早上的开水我负责。”
他是我的人生标杆
三个月后,伦林他们六七届的同学毕业了,而我们“六八”届和“六九”届一年后才一起毕业。我也于一九七二年春节后就去猴嘴读高中了(那时学校还没有改为秋季招生)。我和伦林虽然只同学三个月,但是我们结下的情谊是深厚的。可能是那每晚紧挨着地铺的纽带,也可能是共同为老大哥学长服务的相互帮衬,把我们的志向融洽到一起,为我们一生成为好友打下了基础。过后的几年我们各奔东西,我高中毕业奔赴农场,几年后又顶老妈职回到家乡徐圩盐场。我一直关注的老同学吴伦林却是今非昔比了。他初中毕业分配到盐场,凭着一颗火热的心和奋发向上、苦干实干的行动得到了社会和各级领导的认可。他从盐工做起,当过化验员、团支书,盐场团委书记,担任过省盐务局团委筹备组付组长;他干过基层工区党支部书记、盐场党委副书记、党委书记。他的坎坷经历,是一部奋力拼搏、不断进取的教材,他的成就是用艰辛和汗水换来的。我把他当作学习的榜样,同时也作为自己工作和事业的标杆。
当然,地位发生变化的伦林仍然一如既往地把我当作他的好同学、好弟兄。还像是在学校时一样关心我、鼓励我。一九八四年夏天,已经在江苏省委党校学习一年的我,暑假回到徐圩盐场家中。一个星期天上午,在家休息的我,迎来了登门到访的伦林书记(那时吴伦林已经担任几年的盐场党委书记了)。老同学见面激动、开心自不必言说,聊起十几年前在校打地铺的往事如同昨日,一番感慨后,伦林终于引入正题,他严肃认真地叮嘱我:“庆熙你考上省委党校是一个机遇,你的基础比我好,多读几年书,目前利用省委党校这个平台,再系统地学点东西,将来一定会大有用武之地的。”接着他又深有感触地告诉我:“书到用时方恨少,这些年我在多个岗位摔打过,实践中吃尽了知识贫乏的苦头,前几年脱产学习,补上了高中知识,现实工作中还是不够,只要有机会,我还准备重返学校读书!”老同学苦口婆心的劝导和铿锵有力地对知识的渴求给我触动很大。这是他的切身体会,也是经验之谈,他毫无保留地传授予我,我想应该是今天登门的主旨吧。面对他如此真诚坦荡的胸怀,我只能在心中暗暗发誓,决不辜负老同学的良苦用心。就这样我们两位老同学、两个好兄弟聊着、对饮着,不知不觉中,一瓶白酒喝完了,伦林说他醉了,可我知道他没醉。这也是退休回家后,他在多个聚会场合声称一辈子醉了两次酒都在我家,这是的其中一次吧。
第二次他到我家是一年后的夏末。一九八五年七月初我从省委党校毕业被安排在徐圩盐场任副书记,这对我这个徐圩生、徐圩长的盐工后代是一个考验,用我的老场长徐士珍的话说:上班必须提前半小时出家门,要不然一定迟到,也是的,我是土生土长徐圩人,做过盐滩工人,搞过共青团工作,当过党委秘书、办公室副主任,干部职工说不认识我的人还不多,现在做了场领导,遇上总得打个招呼吧,这左一个招呼,右一个问好,能不迟到吗?一个周末上午,我正在家中犯愁,老同学吴伦林再次登门到访。如果说第一次来访是激励我刻苦学习,充实自己,打好基础的话。这次到访则是向我传授如何面对现实、扎实工作,努力成为深受干群欢迎的合格管理者。他听我介绍了目前自己面临的困境后提醒我:“地位变了,心态不能变,更不能骄傲,要有一颗平常心,职务只不过是分工不同罢了。当然,作为领导者,要运用辩证法,学会弹钢琴,更不能拘泥于琐碎事务,像老人家在《矛盾论》中教导的那样,学会抓主要矛盾。”(伦林已经考取轻工部干部管理学院,现在正在北京学习,放暑假才回来)他和我交流在院校学习的体会的同时告诫我:“作为刚走上领导岗位的新同志,首先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你负责纪检,就要把党风廉政工作抓起来。你分管党务,就要掌握整个党员干部的思想动态,共同为企业中心任务的顺利完成保驾护航。这一点做不到,你的人际关系再好,理论水平再高也缺乏说服力,广大干群也不会认可你是一个合格的管理者。”
伦林这一次推心置腹的劝导,把我从被动的应付式的工作状态中解脱了出来。我开始摆脱琐碎事务,认真思考如何积极的、开拓性地做好自己应该做好的本职工作。现在再回顾那段经历,我深切体会到,每当我工作和事业遇到挫折时,都离不开伦林这个“标杆”的引领和指导。
他是我的同事
一九八七年初,我被组织上调到灌西盐场工作,有幸和伦林成为同事。就是那一年的夏天,伦林从轻工部干部管理学院毕业被安排到灌西盐场任党委书记,我是他的副手。这是我多年的心愿,能和他搭班子一起共事,我能学到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我们改革开放设计师说过:“实践出真知。”这些年来伦林经历过盐场领导岗位磨练、摔打,已经成长为一个成熟的企业管理者。和他一起工作正是我求之不得的事。
伦林上任接手工作,党委会分工明确后,一天他到我办公室坐下,直言不讳地对我说:“庆熙我们是老同学,又是多年的好朋友,你到灌西比我早,情况也比我了解,党委总体工作还按你们年初制定好的方案执行,我们要把握住,现在实行场长负责制,我们党委工作要围绕行政制定的目标任务实现开展工作,党委大事我们通个气,正常工作你具体抓就行。”我一听说这不行,你是党委书记,党委全面工作你主持,有什么任务,你只管放心安排,我会积极配合你的工作,俗话说“兄弟同心,其利断金”,我们是同学、同事,加兄弟,只要我们同心协力,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什么艰难局面打不开,什么业绩创不下来?
真挚坦诚的言辞,推心置腹的交流,我和伦林对做好灌西盐场党务工作充满了信心。我又借此机会向伦林坦言:“下半年我侧重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是在全场青工中开展爱岗敬业劳动竞赛和在全场职工中进行技术竞赛活动。这项活动上半年党委专门发文布置了,下一步是督查考核。二是针对全场职工,特别是青年职工思想动态,准备搞一次全面调研摸底,找出问题症结所在,为下步开展教育提供依据。伦林对此表示支持,还让我放心大胆抓工作,他做我的坚强后盾。
在场党委和伦林书记的大力支持下,灌西盐场青年爱岗敬业劳动竞赛全场职工技术比赛两项活动搞得红红火火,极大激发全场职工特别是青年职工的爱岗敬业的热情,这项活动引起了团市委的注意,他们经过实地考察调研,决定在灌西盐场召开全市企业青年爱岗敬业现场会,与会者听取了灌西盐场团委经验介绍,参观了灌西化工厂、燕尾运销站等单位的典型实例,大家很受启发,团市委在全市推广灌西盐场爱岗敬业活动经验,场团委也受到了团市委的表彰。
那一年,我的调研成果也非常丰硕:先后完成《爱本职、红且专、当参谋、树表率》;《引导青工学技术是企业当务之急》;《浅谈新时期对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振兴江苏盐业必须走内涵为主的扩大再生产》等多篇论文。这些论文分别在《连云港团讯》、《苏盐科技》和江苏盐业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论文集,分别获奖。其中,《振兴江苏盐业必须走内涵为主扩大再生产》还获连云港市哲学社会科学颁发的优秀论文奖。
我和伦林搭班子、做同事只有短短的一年,那一年也是我工作最开心的一年,他是我学习的榜样、人生的标杆。
2025年3月28日写于江苏南京
作者简介:赵庆熙、本科学历,做过代课老师, 农场农工、盐场工人、搞过行政管理,公务员退休。 喜欢文学,先后在省市报刊杂志发表并获奖文章十余篇,一九九0年与朋友合著《青年思想政治工作新论》,由海洋出版社出版,作者任副主编,获江苏省人民政府第三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二0二五年六月由中国图书出版社出版专著《平凡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