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万里作为20世纪中国最具争议的水利专家,其科学判断与时代决策的冲突在三门峡与三峡两大工程中体现得尤为深刻。
三门峡:被验证的预言
1957年,黄万里以“黄河不能清”的论断力排众议,指出三门峡大坝将引发关中平原灾难性淤积。他警告:在此建坝会“将下游水患转移至上游”,且“拦沙清黄”违背自然规律。1960年大坝建成后,预言残酷应验——潼关河床一年内抬升4.5米,渭河淤成“悬河”,80万亩良田被淹,关中平原盐碱化,西安告急。虽经两次耗资巨大的改建(如重开排沙洞,每洞代价千万),但生态后遗症至今未消。
三峡:争议与偏差
1990年代,黄万里以相似逻辑反对三峡工程,预言“蓄水十年内卵石夹沙将堵塞重庆港”,且经济上“20年无电费收入”。现实部分推翻其预判:三峡通过分层排沙孔设计、上游建坝拦沙及生态治理,运行16年库区泥沙反降60%,发电收益更远超成本。他关于清水下泄影响下游河床的警示,仍引发学界对长江中长期生态的探讨。
孤鸣的价值
黄万里的真知源于对自然规律的敬畏。他视河流为生命体,强调“泥沙造陆”的生态功能,其反对三门峡的核心正在于对黄河输沙自然平衡的尊重。虽因直言沦为“右派”,甚至被讥为“脑后反骨”,但他六次上书的担当,诠释了知识分子“求真不屈”的脊梁。历史证明,三门峡的失败与三峡的争议,皆凸显其科学精神的永恒价值——治水之道,在于顺应天时地利,而非人定胜天的妄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