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统一六国是春秋以来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秦废除封建藩制,推行郡县制,建立中央集权,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对中国的封建社会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使中国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1)秦灭六国 秦王嬴政杀了荆轲,当即命令大将王翦加紧攻打燕国,燕王喜和太子丹逃到辽东。秦王嬴政派兵继续追击,燕王只好杀了太子丹向秦国谢罪求和。嬴政又派王翦的儿子王贲率兵十万攻魏,把魏王和大臣都押至咸阳。接着,秦王再派大将王翦率领六十万人马开赴楚国前线,修筑壁垒,打算攻楚。楚国大将项燕一再挑战,王翦不予理睬。过了一段时间,楚军疲惫,项燕也开始轻敌了,秦军才发起攻势。王翦趁楚军瓦解逃跑的机会,一直打到寿春,生俘楚王。公元前222年,王贲灭掉燕国,还攻下了赵国最后留下的代城。这时,六国之中只剩齐国,它也没能逃脱覆灭的命运。面对王贲率领的几十万大军,齐王感到势孤力单,只得乖乖投降。至此,秦在不到十年中,以各个击破的手段,将六国一一灭掉。
自公元前475年起,各诸侯国经过二百五十多年纷争,终于结束了长期诸侯割据的局面,建立了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制国家——秦王朝。公元前221年,秦始皇39岁匡定中原后,做了一系列大事:首先将天下分为三十六郡,收集天下兵器运到国都咸阳,用它铸造大钟和铜人,放置在宫中;其次统一了法制和度量衡,车的轮子统一了轨宽,统一了文字,小篆就是秦国创立的;第三他扩大疆域,东到大海和朝鲜,北到黄河以北阴山一带,南到江淮平原广大地区;还有,他在渭水一带建造了豪华宫殿,他到海边上巡视时勒石记功,封禅泰山时,设祭坛立石碑表尽了自己的功劳。还有一件事,那就是焚书坑儒,待后专文叙述。千古一帝? 秦始皇是历史上第一个称皇帝的统治者,他对手下的大臣们说:“我是始皇帝,我今天创建的江山千秋万代都不会改变,我以后就是二世、三世,一直到万世。”
(2)千古一帝 公元前247年秦庄襄王死后,十三岁的嬴政被立为秦王。国政为相国吕不韦和宦官嫪毐把持,统一大业进展缓慢。公元前238年,嬴政开始亲理朝政。首先平定了嫪毐的叛乱,免去了吕不韦的相位,将大权集中在自己手里。接着又当机立断,做出了任用尉缭、李斯制定推进统一六国的战略重大决策,从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统一了天下。推行了一系列中央集权的措施,并且他还为自己创立了一个“德高三皇,功过五帝”的尊号:“皇帝”——始皇帝。修建了阿房宫殿和骊山大墓。先后五次大规模巡游刻石记功。秦始皇为求长生不老之药,派方士徐福率童男童女数千人至东海寻求神仙,耗费了巨大的人力财力,加深了人民的苦难。公元前210年(秦始皇37年)巡游至平原津得病,作书命长子扶苏送葬并继嗣帝位后,死于沙丘(今河北广宗西北)。秦始皇病死后,宦官赵高勾结皇少子胡亥与丞相李斯伪造遗诏,立少子胡亥为太子,赐死长子扶苏。
(3)秦始皇焚书坑儒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在皇宫举行庆功宴会,会上多数大臣都赞颂秦始皇统一国家的功绩,但也有个别大臣唱反调。对此,丞相李斯奏请说:“现在天下已经安定,法令政令统一,但是有些读书人不学现在,留恋过去,乱发议论,影响朝廷威信,必须禁止,才能安定。”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主张,下令除了《秦记》,医术和种植方面的书籍以外,其余的诸如《诗经》、《尚书》,列国史记和记载百家言论的书籍,一律交出来,全部烧掉。秦始皇焚书的目的,在于以法为治,禁止异端邪说。一些儒生和游士引用儒家经典,借用古代圣贤的言论批评时政,秦始皇就下令杀掉。第二年,有两个方士侯生和卢生,暗地里诽谤秦始皇,并亡命而去。秦始皇得知此事后大怒,派御史调查,审理下来,得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全部坑杀。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焚书坑儒”事件。焚书坑儒事件是秦始皇在意识形态领域内,对持不同政见人士的残酷镇压;焚书坑儒不问情节,一律焚烧,一律诛杀,是一种暴行,是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一种极为严重的摧残。
(4)苛政猛于虎 秦始皇的事业,是在残酷地剥削压迫人民的短短十几年中完成的,这使秦的统治具有急政暴虐的特征。在秦统一以后的十几年中,秦始皇维持了一支庞大的军队,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官僚机构,进行了多次大规模的战争,完成了巨大的国防建设和土木建筑。因此,秦始皇必须通过增加对人民的横征暴敛,来填补这一切带来的亏空。据估计,当时全国人口约为一千多万,而当兵服役的人数超过二百万,占壮年男子三分之一以上。这就出现了男耕不足以供粮饷;女织不足以供衣装的严重局面。为了强化统治,秦朝又推行严刑峻法,计有《田律》《仓律》《关市》《均工》《徭律》《司空》等近三十种,全部是镇压人民反抗,保护地主官府利益的。此外,还把数十万人民变为封建国家的囚徒,随意处以斩足、宫刑、劓刑、刺黥、流放等酷刑,让罪人向官府缴纳财物和提供劳役以达到惩罚的目的。
(5)秦修筑万里长城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大将蒙恬率三十万大军征伐匈奴,收复了河套南北的广大地区,并在这里设置了四十四个县,重设九原郡。为了巩固这一地区,秦始皇又征发大量民工,将原秦、赵、燕旧时长城随地形修筑连接,重新加固,修建成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修建长城的条件是十分艰苦的,三十多万农民和囚犯,在风沙弥漫的边塞上,肩挑手抬、积土垒石十余年,在留下累累白骨后,终于修成了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秦代万里长城。万里长城对于抵御匈奴的骚扰、入侵,保障内地人民生产和生活的安定,起到了重要作用。它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建筑之一。如此浩大的军事工程,如若没有秦始皇的帝王气魄和雄才大略,没有统一的国家和广袤的国土,是不可能实现的。它充分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和无限创造力,成为中华文明悠久历史的象征。
(6)孟姜女哭长城 传说秦始皇时,孟姜女与范喜良是一对相亲相爱的新婚夫妻。后来范喜良被强行征差,去修筑万里长城。几年过去了,丈夫毫无音信。孟姜女思念丈夫,便不顾路途遥远,千里迢迢来到长城脚下为他送寒衣。不料她的丈夫范喜良早就被繁重的劳役折磨而死,连尸骨都无处寻找。于是,孟姜女就天天趴倒在长城边上痛哭。孟姜女哭了三天三夜,眼内喋血。孟姜女的哭声感天动地,只听轰隆一声,长城倒塌八百里。就在倒塌的长城废墟上,孟姜女发现了她丈夫范喜良的尸骸。万分悲痛的孟姜女,掩埋了丈夫以后,她自己也跳海自杀了。人们为了纪念她,就在孟姜女投海的地方修建了一座孟姜女庙。它位于山海关凤凰山顶,庙的周围还有望夫石、望夫山、振衣亭和姜女坟等古迹。孟姜女在人们心目中嫣然是一位“贞烈女神”的形象,而受到老百姓普遍敬仰。
现这座庙依然还在山海关东六公里处。庙内殿门两侧还有一副非常有名的奇巧对联,可供人们细细品味。
上联是“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
下联是“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朝”和“长”二个字按汉字不同读音,它能读出几种不同意义的语音来。
1963年的一天,作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郭沫若,在游历孟姜女庙的时候,站在孟姜女庙柱子前,向在场的人们细致地解释了这副对联的深层含义。他的声音清晰而坚定,每一个字都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古代智慧的大门。郭沫若首先指出,“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这句对联的上联,巧妙地利用了“朝”字的不同读音。他解释说,第一个“朝”字读作zhāo,意味着早晨,象征着日出时分;接下来的几个“朝”,则是cháo的读音,与“潮”字同音,指的是潮水。因此,整句话的真实含义是描述海水潮汐随着日出而生,日落而息的自然现象。他的话语清晰而缓慢,让每一个听众都能跟上他的思路。接着,郭沫若转向对联的下联,“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他同样分析了“长”字的双重含义。他指出:第一个“长”字读作zhǎng,表示生长、延伸的意思,而后面的“长”字则读作cháng,与“常”字同音,意指常常或持续的意思。因此,这句话的真实含义是描绘浮云在天空中不断延伸、变化,最终又随风消散的景象。郭沫若的声音中透露出对自然景象细致的观察能力。
孟姜女哭长城是中国民间四大爱情故事之一。故事的原型是依据春秋时期齐国有个叫杞梁的勇士之妻也即孟姜哭夫的故事演化而成。杞梁随齐庄公攻打莒国而战死,其尸体被运送回国时,其妻孟姜奉夫棺,将窆(biǎn,下葬的意思)于城外,露宿三日,抚棺恸哭,初期涕泪俱尽,继之眼中喋血,齐国城墙忽然倒塌数尺,是为哀恸迫切,精诚感应所致。后世传秦人范喜良(实为“杞梁”之误)差筑长城而死,其妻孟姜女送寒衣至城下,闻夫死痛哭,长城为之崩塌数百里,其故事盖由齐将杞梁之事误传而来。有诗为证:
忠勇千秋想杞梁,
颓城悲恸亦非常。
至今齐国成风俗,
嫠妇哀哀学孟姜。
注,嫠(lí)妇:有节操的寡妇。
其实,修筑长城是历代封建王朝各种劳役中最为残酷、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孟姜女的真相已经变得不那么重要了,孟姜女呐喊长城的故事是对皇帝的暴政和对被压迫人民的同情与呐喊以及声援。
(7)博浪椎 典故出自《史记·留侯世家》。大意是说韩国旧贵族张良为韩国复仇,得大力士携一百二十斤的大铁椎,埋伏于博浪沙,伺机刺杀秦始皇一事。
公元前218年的春天,秦始皇带着大队人马出去巡游。在经过一个叫博浪沙的地方时,遇到刺客行刺。一把大铁锤把秦始皇马车前面的主车砸得粉碎,而坐在副驾里的秦始皇本人却安然无恙。原来按照君臣车辇规定,天子六驾,即秦始皇所乘车辇由六匹马拉车,其他大臣四匹马拉车,刺杀目标是六驾马车。然而,被大力士击中者则是被调换了的车驾,因秦始皇多次遇刺,早有准备,调换车辆,才幸免遇难。
行刺的人名叫张良,是原战国时期的韩国人。张良的祖上都做过韩国大官。他父亲死后二十年,秦国歼灭韩国。张良年少,当韩国灭亡的时候,张良家有三百奴仆,张良的弟弟死后都没有举行葬礼,张良用尽全部家财来寻求能够刺杀秦王的刺客,为韩国报仇,就是因为他的祖父和父亲曾经担任过五代韩王的宰相。张良曾经在淮阳学习礼学。此前,失去家国的张良,到东方拜见仓海君,共同制定谋杀秦始皇的行动计划。他寻找到一名大力士,做了一个一百二十斤重的大铁锤。秦始皇去东方巡视的时候,张良与大力士一起在博浪沙中埋伏袭击秦帝,却误中其中一辆随行的车子。秦皇帝十分生气,下令在全国大肆搜捕,一定要速速捉拿刺客,张良因此更改了姓名,逃走藏匿在下邳,直到后来出山帮助刘邦平定天下,立下汗马功劳。博浪沙因此而一举成名。
(8)客逝沙丘 秦始皇三十六年(公元前211年),东郡落下一块陨石,有人因痛狠秦始皇,所以在石上刻字“始皇商而地分”;是年秋,有个行迹飘忽的人,交给秦使一块壁,上写“今年祖龙死”。秦始皇认为,此乃不祥之兆。为了避难,他开始第四次全国大巡游,最后在返回都城咸阳途经平原津时,一病不起。秦始皇自知必死,忙给远在北方监军的长子扶苏,留下盖有玉玺的遗书,令其继承帝位。这一年,秦始皇刚刚五十岁就客死于沙丘(今河北境内)。秦始皇死后,尽管世人对他的评价是毁誉参半,但历史是公正的,终将认定其在我国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的。
(9)秦始皇凭什么被称为“千古一帝”? 这是因为他为中华民族作出了四大贡献,建立了不世功业。
其一是:统一中国,实行郡县制从公元前230年起,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用了10年的时间,攻灭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结束了中国自春秋以来长达500多年的诸侯割据,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能够高效地处理和管理国家大事,在中央使用三公九卿制度、实现国家政治高度统一的基础上,又在地方上废除分封制,代之以郡县制。为后来的历代王朝所模仿,一直到1912年清朝灭亡。
其二是:开疆拓土,修筑长城 首先,秦始皇派国尉屠睢率50万大军南下,征伐岭南。在屠睢的军事行动没有取得成功后。秦始皇随即又派遣任嚣和赵佗率领大军攻打岭南,经过4年血战,终于将岭南一带圈进秦朝的地盘。征服岭南后,在公元前214年春天,秦始皇命令大将蒙恬率领30万大军,往北进攻匈奴。在秦朝大军迅猛攻击下,匈奴溃不成军,纷纷败逃。第二年秋天,蒙恬再次率领大军追击匈奴,匈奴依然没有反手之力,不得不离开河套平原,向北方的大漠深处迁徙,秦朝军队一直深入到阴山一带。这一战,汉朝历史学家贾谊赞为“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随后,蒙恬奉命驻扎在北疆,防止匈奴卷土重来。再后来,蒙恬在燕、赵、秦旧的长城基础上,修建了西起临洮(甘肃岷县),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
其三是: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 首先,秦灭六国后,始皇帝命令丞相李斯对各国文字进行整理。李斯以秦国文字为基础,综合六国文字的优点,创造了一种统一的字体——秦篆,作为官方规范文字,后来又发展成隶书体日常用字。其次,秦始皇下令,修建了以咸阳为中心的三条向东、向南、向北的驰道,(相当于现在的国道)。驰道上的车轨宽6尺。第三,统一度量衡——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度量衡大小不一,容易引起混乱。秦始皇推行统一的度量衡,在书同文、车同轨之外 还实行了统一的钱币、长度单位、容积单位、重量单位。
其四是:修筑灵渠,发展水利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命令屠睢率兵50万征伐岭南时,为了便于运送粮草,秦始皇命监御史禄率领士兵、民夫,在长江水系的湘江与珠江水系的漓江之间修建了一条人工运河,运载军粮。战争结束后,灵渠经过历代修整,继续承担水路交通要道的功能,长达2000多年。
(10)为何是秦始皇“焚书坑儒”? 焚书坑儒又称“焚诗书,坑术士(一说是书生 也即儒生)”。据历史记载,“焚书坑儒”一词出自司马迁《史记·卷121·儒林列传》。指出,秦始皇在公元前213年和公元前212年焚毁书籍、坑杀“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史记》原文说:“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这句话经常被那些持秦始皇是“焚书坑儒”罪魁祸首观点的学者们引做证据。并且他们还引申了《史记·秦始皇本纪》中秦始皇长子扶苏的话:“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为此,还举证说秦始皇责怪扶苏不支持他的观点,因而将扶苏发配到边疆地方,不予重用。这样一来,秦始皇就成了真正的“背锅侠”而无法自辩。
自古以来,中国历史上的许多事件都引发了激烈的争论和讨论。其中,“焚书坑儒”就是这样一个备受争议的历史事件。秦王朝对儒家经典进行审查并焚烧,对儒家学者进行迫害的一系列行动,这是不争的事实。这一事件的目的是为了消除思想上的分歧,巩固秦朝的统治。客观公正地说,四字成语“焚书坑儒”是一种儒家惯用的春秋笔法,模糊甚至忽略至关重要的细节 达到其抹黑、曲解的目的。而仔细考究“焚书坑儒”的过程,应该是这样的:焚书令下达后,私藏“诗书百家语”(禁止流传的书),指证以“诗书百家语”诋毁秦朝、混乱百姓思想的,应全部焚烧和处死,那被杀戮的儒生一律爆尸野外不许收尸,而并非灭族。需要区分注意的是秦国博士馆中藏书都不烧。秦始皇焚书并未焚烧医学、农牧等技术实用书籍。国使馆中大部分书籍应该是被后来的项羽义军攻破秦国都城咸阳烧毁的。
在李斯提出焚书后的第二年,发生了著名的坑儒事件,不过这件事情就和李斯没有关系了。当时有两个人,一个叫侯生,一个叫卢生。这两个人是秦始皇叫来给自己炼丹的,秦始皇很待见他们,给他们丰厚的待遇。坑儒是因为侯生、卢生求仙药不成而秦法不得兼方、不验辄死,二人恐惧,在背后骂了秦始皇一通,便逃离咸阳。秦始皇得知,大怒说:今闻韩众去不报,徐福等费以巨万计,终不得药,徒奸利相告日闻。卢生等吾尊赐之甚厚,今乃诽谤我,以重吾不德也。诸生在咸阳者,吾使人廉问,或为妖言以乱黔首。于是让御史悉案问责诸生,诸生传相告引,举报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世。
先秦战国时期,人们的思想纷杂,诸子百家著书立说,众说纷纭,每个不同的政治学派或者学术学派都有自己的主张和见解,这些主张有的还能存在于统一的国家中,但是好多都是乱世的思想,这种思想在当时看来显然不适合存在下去。所谓坑儒,也是儒生诽谤非议找的,坑他们也是秦法的严酷使然,至于说残暴什么的,好像历史上杀人杀得比秦始皇多得多的人有的是,秦始皇这么受到关注大概是因为他杀的是儒生吧,知识分子是杀不得的。秦始皇最大的过错就是没有使经过春秋战国锤炼而成的秦制得以稳固和传承。秦法虽然苛刻,但却很全面,这也许得益于“商鞅变法”的好处。
焚书坑儒是为了统一思想,虽然极端了一些,但是十分有用,而且这是一个国家在政治上必须做的,也是必须牺牲的,而且秦始皇在焚书之前已经把所有要烧的书全部备份后存如了皇家图书馆中,他的义务已经尽到了,是之后那些农民起义者烧了皇家图书馆,这样,真正焚书的不是秦始皇,而是那些农民起义军。
(11)赵高指鹿为马 秦二世时,丞相赵高设计害死李斯,独揽大权,让人牵来一头鹿,他指着鹿对秦二世说:“我献给陛下一匹马。”秦二世觉得奇怪,笑着说:“丞相错了吧,这明明是一头鹿,你怎么把它说成是马呢!”赵高坚持说是马。他让朝中大臣评说,究竟是鹿还是马?朝中多数人不敢对答,只有少数追随赵高的人说是马。也有说是鹿的人,但这些人最后都遭到赵高的迫害。之前,赵高对二世胡亥说:“朝中诸公子和大臣正在为沙丘之谋而蠢蠢欲动。”二世一听马上紧张起来,问如何应对。赵高见时机成熟,便煞有介事地说:“万全之策只有换血,才能铲除后患,陛下就可以享乐人间了。”二世一听,乐得手舞足蹈。就这样,一批朝臣先后被杀,就连二世的骨肉兄弟和同胞姐妹也都未能幸免,惨死在赵高的屠刀下。丞相李斯本来是赵高一伙的,但他对大秦忠心耿耿,屡建奇功。赵高为了篡秦,对他下了黑手,李斯遭到五刑腰斩,合家灭门。接着,赵高便导演了“指鹿为马”这一幕闹剧。
(12)陈胜吴广起义 公元前209年,阳城的地方官派了两个军官,押解着九百民夫到渔阳服徭役。这两名军官为了便于管理民夫,便从中选拔了两名能办事的人陈胜、吴广当屯长。走到大泽乡时,正赶上连续天降大雨,道路被水淹没,无法通行。大泽到渔阳几千里,无论如何都无法按期到达。可是秦朝的法律严酷,误了日期,就要杀头。陈胜吴广商量后说:“竖横一死,倒不如起来造反。”于是,有一天他们趁两个军官喝醉酒打骂民夫的机会,夺剑杀了他们,而后振臂高呼:“我们不能白白去送死,反了吧!”大伙同声相应,一致推举陈胜吴广做领袖。他们做了一面大旗,旗上写了斗大的一个“楚”字,拿起棍棒,团结一致,齐心协力要推翻秦王朝的残暴统治。陈胜、吴广起义后,各地纷纷响应,秦末农民起义就此拉开序幕。
(13)吴中弟子项羽 项羽(公元前242~前202),名籍,字羽,下相人(今江苏宿迁西南),是楚国贵族后裔。项家世世为楚将,项羽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卓越的起义军领袖和杰出的军事统帅。据说他力能扛鼎,作战勇猛,无人能敌。项羽的祖父项燕是楚国名将,受封于项地(今河南沈丘),在秦灭楚战争中,被秦将王翦所杀。项羽年少时,写字不成,学剑不精,他的叔父项梁就教他学兵法,项羽大喜。后因项梁杀了人,和项羽一起到吴中躲避仇人。项梁利用吴中地方办徭役和丧事的机会,广揽人才,培养骨干。秦始皇巡游会籍,过浙江时,项梁和项羽一起去观看。项羽见到秦始皇仪仗车队很威风,脱口说出:“此人可以取代!”项梁连忙捂住他的嘴,说:“不得胡说!”因此,项梁认为项羽是个奇才,着意培养。项梁在吴中威信很高,陈胜吴广起义爆发后,项梁叔侄杀会稽太守殷通响应。项梁被封为张楚政权上柱国,渡江西进,屡胜秦军。陈胜死后,项梁的军队成为反秦主力。他听从范增之计,立楚怀王之孙熊心为王。他被秦将王翦杀死后,军队便由项羽统领,继续与秦军鏖战。
(14)刘邦斩蛇起义 刘邦,字季,有兄弟四人,他排行第三,通过考试当上了泗水亭长。秦始皇末年,刘邦受命押送一批刑徒去骊山修墓。途中,他趁着酒兴把刑徒身上绑着的绳索解开,对他们说:“你们都逃命去吧,我也从此逃亡了!”当时就有十多个人不愿离去,刘邦就带着他们连夜从大泽逃走。刚走不远,前面有人惊呼有大蛇挡道。刘邦一听,拔出剑,上前就把大蛇拦腰斩为两段。据说,刘邦斩蛇后,一位老婆婆坐在被斩的大蛇旁边,边哭边说,这蛇是白帝的儿子变的,现在被赤帝的儿子杀了。说完,老婆婆和蛇都不见了。于是,人们更加敬畏刘邦,都愿意跟着他干。刘邦带领众人逃入芒砀山,并和沛县衙门的主吏萧何,监狱官曹参等暗地联络,沛县及附近青年闻讯也纷纷前来依附。刘邦一下子就成了沛中颇有名望的英雄豪杰人物了。后来,他又得到在博浪沙行刺秦始皇未遂的谋士张良,如虎添翼,声名大振。军队也由开始的一支小小的刑徒造反队,发展壮大为后来楚汉相争的主力。刘邦“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平定关中。战胜楚将项羽后,入主秦都,定鼎中原,终成一代帝王。(连载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