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淀”里“守荷人”
作者 马誉炜
冉淮舟与孙犁(右)合影▲
鲜花盛开的5月,古城保定光园正在举办一场引人注目的展览——“孙犁手稿著作收藏展”。展览集中展示了军旅作家冉淮舟捐赠的当代文学大家、“荷花淀派”创始人孙犁的129封书信、18篇手稿,以及数十部主要文学作品的单行本、结集本、合集本。许多手稿都是此前未曾示人的精品佳作,其文学价值与书法价值、历史稀缺性与文献珍贵性不言而喻。
前来参观的人们在对孙犁这位文学大师清秀流利的书法墨迹和卓越不凡的创作成就赞叹的同时,也为今年已88岁高龄的原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教授、“荷花淀派”作家冉淮舟先生60多年来一丝不荀、孜孜不倦致力于收集、整理、编辑、出版、研究孙犁手稿和著作的精神所折服。保定籍作家苑英科用“相慰平生”四个字,来概括孙犁和冉淮舟之间的文学情谊。
冉淮舟1937年出生于河北省保定市高阳县,1951年初就读于保定第一中学。当时,冉淮舟和同学韩映山、任彦芳等人对曾长期在保定生活、学习和工作过的作家孙犁的文学作品十分喜爱,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忠实的“粉丝”。他们除了认真学习研读选入课文的《荷花淀》等名篇佳作外,还在学习之余争相阅读孙犁创作的其他文学作品,尤其喜爱孙犁描写白洋淀地区人民人情美、人性美的作品。
当孙犁编辑的《天津日报·文艺周刊》推出中学生刘绍棠等人的作品时,冉淮舟他们更是欣喜若狂、心驰神往,决心也要成为像孙犁、刘绍棠那样的作家,有朝一日写出富有泥土气息、具有“荷花淀派”风格的好作品。
1956年,冉淮舟高中毕业考入天津南开大学中文系,此时他与在天津日报社文艺部工作的孙犁的距离更近了。
1959年12月,已是大学四年级学生的冉淮舟鼓起勇气给孙犁写了一封信,汇报说自己正在撰写研究孙犁文学作品的论文《论孙犁的文学道路》,渴望能有机会当面请教。没想到很快就接到了孙犁的回信,信中说:“非常感谢你的热
情。并希望早日读到你的大作,从中一定能得到教益。”但同时又告诉他,“自己身体不好,既不能读书,也不能作长时间的谈话,等病好后,一定找你谈谈。”虽是寥寥数语,却拉开了年龄相差24岁的两代人之间40多年密切交往的序幕。也就是从那时起,冉淮舟才知道自己所仰慕的孙犁先生,在1956年创作《铁木前传》时患上了严重的神经衰弱,一直处于不断住院治疗和疗养康复中。
由于撰写出了《论孙犁的文学道路》这部书稿,冉淮舟大学毕业后即进入天津文学杂志《新港》编辑部工作。
1961年10月,冉淮舟第一次和同事一起拜访孙犁。交谈中,他谈到曾在母校南开大学图书馆看到《天津日报》上署名“纪普”“孙芸芙”“纵耕”“少达”“石纺”等的一些文章,感觉都是孙犁的笔名,孙犁微笑着点头认可。冉淮舟提出可以将这些文章集中起来编辑成一本书。这时,孙犁从书房里取出一个文件袋,里面装的都是上述几个署名的文章剪报。之后,冉淮舟经过进一步查阅、抄录、整理,帮助孙犁将这些文章结集为《津门小集》正式出版。
在这本书的后记里,孙犁写道:“淮舟同志辑录这些短文,是对我养病期间很大的一种帮助、一种鼓励和一种安慰。”
也就是在这一年的年底,孙犁认真阅读了冉淮舟撰写的《论孙犁的文学道路》书稿,随后给他写了一封较长的回信。信中除了对书稿的结构、引文、说明等内容提出一些具体意见外,还写道:“最后与其他作家比较之处,我以为作品创造的形象,不能比较哪个高大哪个渺小。因为如果都高大了,名著岂不汗牛充栋,还有何独特之处?可以不这样比,只论述我的缺点就可以了。”其清醒、睿智、低调、谦逊的品格跃然纸上。
接着,1962年春,在冉淮舟的帮助下,孙犁编排了《风云初记》第三集的章节,并重新撰写了尾声部分,使这部长篇小说有了较为完整的面貌。在这个过程中,当孙犁又感身体不适时,冉淮舟独自住在人民文学出版社的招待所里,将《风云初记》全书认真校对完毕。此书出版后,孙犁在送给冉淮舟的样书上写下这样一句话:“谢你为此书出版所做的长时间的、令人感动的努力。”
之后,从1963年到“文革”前的岁月里,冉淮舟又继续协助孙犁编辑出版了文艺理论文集《文学短论》、诗集《白洋淀之曲》、新版《文艺学习》等书籍。除此之外,他还专程到京津冀等地的图书馆、文化馆,想方设法搜集、抄写和整理孙犁在战争年代发表的文字。如读者所熟悉的孙犁的短篇小说《琴和箫》,就是冉淮舟偶然在沧州市肃宁县文化馆珍藏的一张1943年的《晋察冀日报》上发现的。
原来小说的题目叫《爹娘留下琴箫》,冉淮舟怀着急切的心情阅读后,足足用了半天时间,把这篇5000多字的小说一字不漏地抄录下来。当孙犁再次见到自己战争年代散落的作品时,也显得格外激动。
对于在工作之余协助孙犁文学创作,冉淮舟觉得是自己分内的事情。他多次说过:“作为一个编辑,协助一位正在养病的前辈作家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是义不容辞的。我也只不过做了一些搜集、抄录、编排、校对的工作……”对此,孙犁一直心怀感激。他在一次给冉淮舟的回信中说:“收到你写来的信和抄来的稿,面对着你那抄写得规规矩矩、整整齐齐的字体,我感激得无话可说……你们正在年轻有为的阶段,但常常要付出精力去做这些意义不大的工作,有时还要说‘是一种学习’,这就是我在感激之余,无话可说的原因。”也正是因为这种感激和信任,上世纪60年代初,孙犁时时感到自己身体每况愈下、担心自己活不长久,便先后分几次将精心整理好的一些作品的手稿、出版的书籍、个人照片,以及冉淮舟几年来写给他的一些信件,亲手托付给年轻的冉淮舟保存。
细心的冉淮舟将孙犁写给他的每一封信都妥善保管,包括当时寄信用的信封也一件不漏地保存着。1979年9月,这些信件得以《幸存的信件》为书名结集成书正式出版。
孙犁在此书的《序》中说:“我写给他的这些信,在1966年以后,我连想也没有想过。按照一般情况,它们早已丢失或被销毁了。”1980年后,冉淮舟调入驻京部队文化艺术单位从事专业创作和教学工作,从此开启了与作家孙犁通信、帮助其搜集和整理文稿的第二个阶段,乐此不疲地为孙犁这位老作家投身新时期文学创作并取得新的创作成果默默奉献。
“文艺之道,忘我无私;人心所系,孜孜求之。”孙犁文学创作的这一理念深深影响着冉淮舟。在坚守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冉淮舟见贤思齐,潜心创作,笔耕不辍,先后出版长篇小说《不容进犯》《绿的田园红的血》《建设者》和散文集《彩云》《农村絮语》《那年那月》,以及多部报告文学、电视专题片。其中,有作品入选“五个一工程”奖。2022年夏天,在孙犁逝世20周年之际,冉淮舟出版了《欣慰的回顾》一书,记录了他和孙犁几十年的交往历程,全书充满一种难以割舍的珍贵情谊。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孙犁诞辰112周年,冉淮舟捐赠给保定平原书屋的孙犁手稿、著作以收藏展的形式公之于众。今天,当我们走进展厅,阅读这些业已泛黄的孙犁书信、手稿和著作时,字里行间依然能够感受到一代人民作家的学识、智慧、文风、骨气,可谓尺牍之间窥见大家风范。
孙犁在谈到自己的写作时写道:“是富有激情的,对待生活里的新的、美的点,是精心雕刻、全力歌唱的……蝴蝶和蜜蜂,同时翩舞,但蜜蜂的工作,不只表现在钻入花心,进行吸啜的短暂之时,也表现在蜂房里繁重的、长期
的但外人看不见的劳动之中。”在另一封信中,他谈到看冉淮舟作品文稿的意见:“你写的《长城性格》,我看了一下,情调很好,但太长,重复的语调太多,且有浮夸之处,以后尽量写得短些。”话语中肯实在,直言不讳。孙犁在《〈孙犁文集)自序》中,谈到对中国文学的看法:“我们要提倡为人生进步、幸福、健康、美好的文学艺术,要批判那些末流的、诲淫诲盗、败坏人伦道德的黄色文学。”这些论述,至今读起来仍然振聋发聩,发人深省。
如果说,孙犁先生是“荷花淀”文学园地里一朵常开不败的荷花,那么,冉淮舟便是一位恪尽职守、兢兢业业的“守荷人”。
冉淮舟:曾任铁道兵文化部创作组组长、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教授,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37年11月生于河北省高阳县旧城村。童年是在冀中平原抗日游击战火中度过。1951年初在家乡小学毕业,插班考入省城保定一中,开始爱好文学,练习写作。1956年考取南开大学中文系,1961年毕业后相继在天津文联、铁道兵、解放军艺术学院从事文学编辑、创作、评论和教学工作。出版作品有长篇小说《不容进犯》《绿的田园红的血》、散文集《彩云》《农村絮语》、诗集《乡情》等计四十余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