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著名的称谓,指的是唐代和宋代八位在散文创作上取得杰出成就,并共同推动“古文运动”发展的文学家。
他们的核心贡献在于反对六朝以来盛行的骈文(讲究对偶、辞藻、音律,但内容空洞),提倡学习先秦两汉时期的质朴自由的散文(即“古文”),强调文章要言之有物、文以载道(内容重于形式),对后世散文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这八位大家及其朝代分别是:
1. 唐代 (2位):
柳宗元:韩愈的坚定支持者和战友。散文题材广泛,尤其擅长山水游记(如《永州八记》)、寓言(如《三戒》)和说理文(如《封建论》)。文风峭拔峻洁,思想深刻。
2. 宋代 (6位):
欧阳修:北宋文坛领袖,宋代古文运动的领导者和核心人物。继承韩愈,大力提倡古文,扭转了文坛风气。文风平易流畅,委婉含蓄,说理晓畅。代表作如《醉翁亭记》、《秋声赋》、《朋党论》、《五代史伶官传序》等。他提携了众多后进,包括三苏、曾巩、王安石。
苏洵:苏轼、苏辙之父。擅长史论和政论文,文风雄辩有力,纵横捭阖。代表作如《六国论》、《管仲论》等。
苏轼:欧阳修之后又一位文坛巨擘,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之一。散文创作领域极广,包括议论文、记叙文、小品文、赋等。文风汪洋恣肆,明白畅达,随物赋形,极富才情和哲理。代表作如《赤壁赋》(前后)、《石钟山记》、《记承天寺夜游》、《留侯论》等。
苏辙:苏轼之弟。散文以议论文见长,风格稳健淡泊,说理缜密。代表作如《黄州快哉亭记》、《上枢密韩太尉书》等。
王安石: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主持熙宁变法)。其散文多为政论性文章,服务于其政治主张。文风峭拔劲健,逻辑严密,简洁有力。代表作如《答司马谏议书》、《读孟尝君传》、《游褒禅山记》等。
曾巩:欧阳修的学生。以记叙文和书信见长。文风古雅平正,温醇典重,结构严谨。代表作如《墨池记》、《寄欧阳舍人书》等。
核心价值与影响:
1. 推动古文运动:他们共同倡导和实践了“古文运动”,扭转了骈文统治文坛的局面,确立了散文在文学创作中的主流地位。
2. 确立散文范式:他们的创作实践,为后世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散文范本,涵盖了论说、记叙、抒情、书信、游记、碑志等各种文体。
3. 强调文以载道:他们强调文章要有充实的思想内容(“道”),要反映社会现实,表达个人真情实感,反对形式主义。
4. 平易流畅的文风:(尤其是宋代六家)在继承先秦古文精神的同时,发展出更平易自然、流畅生动的语言风格,更利于表达思想和传播。
5. 深远影响:*他们的散文成为后世学习的典范,其选本(如茅坤编选的《唐宋八大家文钞》)广泛流传,深刻影响了明清乃至近现代的散文创作。
总结来说,“唐宋八大家”是唐宋两代散文最高成就的代表,他们不仅创作了辉煌的文学遗产,更重要的是领导并完成了中国散文史上一次伟大的革新运动,奠定了此后千年散文发展的基础。
以下是关于曾巩(1019—1083)的整合传记,聚焦其醇儒文风与治世实干的双重特质,解析其作为“唐宋八大家”中最被低估的守正者的独特价值:
一、生平脉络:寒窗大器与循吏本色
| 阶段 | 关键事件 | 人格折射 |
| 耕读蓄势 | 少时家贫(父曾晔落榜病逝),与弟曾布借书苦读,欧阳修叹:“过吾门者百千人,独于得生为喜” | 儒者坚韧
| 科举逆袭 | 39岁终登进士第(1057年欧阳修主考),打破“曾家五十年无进士”魔咒 | 大器晚成 |
| 地方治绩 | 历齐州、襄州等七州知州:- 济南治水:筑堤导趵突泉,根除水患- 福州治吏:禁官卖“园户茶”,断官吏财路- 洪州防疫:首创“隔离坊”遏瘟疫 | 践行“仁政先惠民” |
| 晚年荣名 | 拜中书舍人,掌朝廷诏令,病逝江宁府 | 终以文翰显达 |
二、文学成就:宋代理性文风的奠基者
1. 散文——醇厚如璞玉
| 类型 | 艺术特质 |代表作 | 历史定位 |
| 议论文 | 逻辑缜密,引经据典无斧痕 | 《唐论》《战国策目录序》 | 朱熹评:“议论平正,周详曲尽” |
| 记叙文 | 平淡中见深意,托物言志 | 《墨池记》《宜黄县学记》 开明清书院记范式
| 书信序跋 | 温润恳切,学理与情志交融 | 《寄欧阳舍人书》《赠黎安二生序》 | 清代方苞奉为“序文正宗” |
2. 诗学——重理轻艳
- 反对西昆体浮华,主张“诗当关教事”(《冬望》)。
- 名句:“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咏柳》讽小人得志)。
3. 史学笔法
主修《五朝国史》(未成),著《隆平集》考辨五代史事,司马光撰《资治通鉴》多采其说。
三、思想内核:新儒学的实践派
1. 文以载道观
深化韩愈“文道合一”,提出“文必贯乎道,仁必归于术”(《上欧阳学士第一书》)。
为文不炫技,以“明圣人之心于千载之上”为终极追求。
2. 经世改革论
支持渐进改良:赞同王安石变法初衷,但反对激进(如青苗法),主张“法制度数须徐立”。
重吏治清源:在福州罢“官茶专卖”,直言“与民争利,非朝廷本意”。
3. 教育兴邦策
任地方官必重修学:齐州建“历山书院”,宜黄县立学田保障经费。
主张“学以成性”,培养“通经致用”之才(《筠州学记》)。
四、历史困境与再发现
1. 生前身后名之谜
北宋低估:苏轼谓“曾子独超轶,孤芳陋群妍”,然时人更慕三苏奇崛。
明清翻案:
▶ 明·王慎中:“曾文独纯乎理”
▶ 清·桐城派奉为“文法宗源”(方苞:“南丰体也,最严而有序”)。
2. 八大家定位重审
| 大家| 风格标签 | 曾巩对比 |
| 韩柳 | 雄健/幽峭 | 温醇 |
| 三苏 | 恣肆/峻拔 | 典重 |
| 王安石 | 峭刻 | 平正 |
| 欧阳修 | 流畅 | 谨严 |
3. 现代价值重估
从边缘到核心:钱锺书指其文“如良玉不琢,自有辉光”,近世学者渐重其“理性建构力”。
廉政原型:地方治绩成当代“儒宦”研究范本(如济南“曾堤”犹存)。
结语:曾巩如深巷陈酿——其文初尝平淡,细品方觉仁心与智思交融的醇厚;其人不慕奇崛,却在变法狂潮中坚守士人清流本色。他以沉默的基石姿态,奠定了宋代散文理性精神的底色,更以“润物无声”的治绩诠释了儒家理想的最高实践。重读南丰,实为重识中国文化中那份被遗忘的守正之力。
以下是关于王安石(1021—1086)的整合传记,聚焦其作为北宋改革旗手与文学巨擘的双重身份,呈现变法争议与精神遗产的复杂性:
一、人生坐标:从地方干吏到变法核心
| 阶段 | 关键事件 | 思想淬炼 |
| 地方深 | 鄞县县令兴水利、贷谷于民(青苗法雏形) | 形成“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的理财观 |
| 入京争议 | 拒任馆职(“馆阁之选岂养材之地?”) | 著《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万言,痛陈“法度非改不可” |
| 熙宁变法 | 1069年任参知政事,推行新法十一项 | 创“三不足”精神(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
| 罢相归隐 | 两度罢相(1074/1076),退居金陵半山园 | 反思变法得失,寄情山水与佛学 |
二、熙宁变法:理想主义的激进实验
核心政策与矛盾焦点
| 新法 | 目标 | 反对声浪 | 历史镜鉴 |
| 青苗法 | 取代高利贷,官贷助农 | 欧阳修:“强散钱与民”;苏辙:“吏胥借机勒索” | 行政强制扭曲市场规律 |
| 免役法 | 以钱代役,解放生产力 | 司马光:“农民无钱,反增负担” | 货币化改革超前于经济基础 |
| 保甲法 | 民兵制替代募兵,减军费 | 苏轼:“农忙练兵误耕,恐生民变” | 组织成本转嫁底层 |
| 市易法 | 平抑物价,夺富商之利 | 文彦博:“与民争利,有损国体” | 国营垄断抑制商业活力 |
败因深层解剖
执行溃败:基层官吏借机渔利(如青苗法强制摊派)。
同盟破裂:与韩琦、富弼等元老决裂,失士绅支持。
性格缺陷:执拗拒谏(“拗相公”),贬黜苏轼、程颢等能臣。
理想脱离现实:《宋史》评其“汲汲于财利兵革,未得孔孟之真”。
三、文学成就:峭拔奇崛的荆公体
1. 散文——政论匕首
《答司马谏议书》以“侵官、生事、征利、拒谏”四辩反击,逻辑如刀。
《读孟尝君传》89字颠覆史论(“鸡鸣狗盗之雄耳”),开翻案小品先河。
2. 诗词——孤绝之境
| 类型 | 艺术突破 | 代表作 | 精神投射 |
| 早期政论诗| 直刺时弊,锋芒毕露 | 《兼并》《河北民 》| 变法思想诗化表达 |
| 晚年禅诗 | 炼字奇险,意境孤寒 | 《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 | 失意中的自然救赎 |
| 词作 | 拓荒怀古词气象 | 《桂枝香·金陵怀古》“六朝旧事随流水” | 历史兴亡的冷眼观照 |
3. 学术创见
《字说》解字重会意(如“波为水之皮”),虽被朱熹讥“穿凿”却启文字学新思。
注《周礼》《老子》,构建变法理论体系。
四、历史评价:毁誉参半的孤独先知
1. 身前身后名
政敌批判:司马光尽废新法,斥其“变乱祖宗法度,祸国殃民”。
近代平反:梁启超誉其为“三代下唯一完人”,列宁称“中国11世纪改革家”。
2. 矛盾性解构
清廉与独断:拒收砚台(“王太祝砚”典故)却独任“三司条例司”。
民本与专制:《洪范传》倡“民为天”却以集权推新法。
3. 精神遗产
改革勇气:“三不足”精神成近代维新思想武器。
文人骨气:金陵骑驴游钟山,拒受蔡京拉拢(“此子必乱天下”)。
结语:王安石如彗星划破北宋暮空——其变法撕裂了士大夫阶层,却以孤绝勇气撼动千年积弊;其文学以“瘦硬通神”的荆公体,在唐宋八大家中刻下最锋锐的印记。他既是儒家“致君尧舜”理想的殉道者,也是超前时代认知的悲剧先知,其人其思至今仍在理想与现实、变革与稳定间拷问着历史。
苏辙(1039—1112),字子由,晚号颍滨遗老,四川眉山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苏洵、兄苏轼合称“三苏”。其生平跌宕于政坛风云与文学创作中,以下分述核心脉络与成就:
一、生平轨迹:从少年登第到晚年归隐
1. 早年与科举
出身书香门第,幼承父兄之学。嘉祐二(1057)与苏轼同榜进士,殿试时因直言仁宗“倦于政事”险遭黜落,仁宗惜才特擢下等,授商州军事推官(未赴任)。
嘉祐六年(1061)中制科,因父修《礼书》请留京侍养,显孝心。
2.变法风波与贬谪
反对新法:熙宁二年(1069)入三司条例司,当面驳斥王安石青苗法弊端,主张以常平仓替代,触怒安石被贬河南推官。
乌台诗案牵连: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诗获罪,苏辙上书“乞纳官职赎兄罪”未果,贬监筠州(今江西高安)盐酒税五年,其间肺疾缠身仍作《黄州快哉亭记》等名篇。
3. 元祐执政与再贬
哲宗即位后任右司谏,弹劾新党蔡确、章惇,揭露吕惠卿奸恶,升任门下侍郎(副宰相)。
主张缓废免役法、渐进改革科举,劝司马光勿激进复旧制,未被采纳。
哲宗亲政(1094)后,新党复起,苏辙因反对“绍述新政”一年三贬,谪居雷州、循州,晚年隐居颍昌“遗老斋”。
二、文学成就:政史双绝,文风澹泊
1. 散文与政论
“养气说”:在《上枢密韩太尉书》中提出“文者气之所形”,强调阅历对文章境界的滋养,推崇司马迁“行天下”的创作观。
史论针砭时弊:
《六国论》借战国合纵败局,暗讽北宋对辽夏绥靖之失;
《三国论》析刘备“智短勇不足”,喻谏统治者善用资源。
山水名篇:《黄州快哉亭记》融景、情、理于一体,于澹泊中见不平之气,为宋代散文典范。
2.诗歌与学术
诗风淳朴,晚年深化现实关怀,如《秋稼》写农事艰辛;隐逸诗《南斋竹》意境闲远。
经学著作《诗集传》《春秋集解》挑战汉唐旧注,开宋学新声。
三、历史定位与精神遗产
1. 政治风骨
元祐间力主归还西夏五寨,避免边境冲突,体现务实外交。
屡因直谏贬谪,晚年自嘲“罪重天须活我,朝堂人欲杀身”,坚守士人良知。
2. 家族纽带与文化符号
与苏轼手足情深,互作《逍遥堂会宿》《水调歌头》等,患难中“世世为兄弟”之约成千古佳话。
三苏中以其“汪洋澹泊”文风独树一帜,苏轼评:“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
3. 晚年著述
退居颍昌后撰《栾城集》《龙川略志》,整理生平政见与学术,谥号“文定”昭示其思辨定力。
结语:苏辙一生以“颍滨遗老”自喻,其政治生涯起落呼应北宋党争激流,而文学成就卓然自立。他既是三苏家风“忠厚传家、文章载道”的传承者,更是中国士大夫“居庙堂则谏天下,处江湖则著文章”的精神典范。
以下是关于苏轼(1037—1101)的深度传记,融合其跌宕人生、全才成就与精神境界,突出其作为中国文化巅峰符号的独特性:
一、人生轨迹:从天才少年到人间行者
| 阶段 | 关键事件 | 精神蜕变 |
| 蜀中启航 | 21岁与弟苏辙同榜进士,主考官欧阳修惊赞:“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 | 儒家济世理想奠基 |
| 变法风暴 | 反对王安石激进变法(“君子喻义”),外放杭、密、徐、湖州;乌台诗案(1079)入狱103天,几死 | 首次直面政治黑暗,词风转苍茫(《卜算子·孤鸿》) |
| 黄州涅槃 | 贬黄州团练副使(1080-1084),垦荒东坡,号“东坡居士” | 儒释道融合,完成精神超脱,创作巅峰(“三赤壁”、《寒食帖》) |
| 元祐起落 | 短暂回朝任翰林学士,因反对司马光尽废新法再外放;杭州疏西湖筑苏堤 | 实践“仁政”理想,民生工程惠泽千年 |
| 南荒终章 | 贬惠州(“日啖荔枝三百颗”)、儋州(开海南文教),北归病逝常州 | 化苦难为文明火种,成就“海南人文初祖” |
二、全维度艺术成就
1. 文学——开宋型文化气象
| 体裁 | 革新贡献 |神级代表作 |
| 词 | 破“艳科”窠臼,创豪放词派,拓词境至宇宙人生 | 《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
| 诗 | 理趣禅境入诗,平淡中见奇崛 | 《题西林壁》《饮湖上初晴后雨》 |
| 散文 | 随物赋形,行云流水,宋代小品文极致 | 《前/后赤壁赋》《记承天寺夜游》 |
2. 书画——文人艺术典范
书法:创“尚意”书风,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寒食帖》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字势跌宕如人生轨迹。
绘画:首提“士人画”(文人画)理论,绘《枯木怪石图》寄胸中盘郁。
3. 思想——三教融通的哲人
儒为基:终身践行“致君尧舜”理想,地方治绩卓著(徐州抗洪、杭州抗疫)。
道为翼:齐物观化解荣辱(《赤壁赋》“逝者如斯”)。
佛为舟:无常观消解痛苦(“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三、文化符号与全球影响
1. 生活美学鼻祖
发明“东坡肉”“东坡笠”,《老饕赋》定义文人饮食美学。
设计“提梁壶”,首倡茶墨同香(“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2. 国际文化IP
林语堂英文传记《苏东坡传》使其成为西方认知度最高的中国古代文人。
- 2020年法国《世界报》评“千年英雄”,全球仅12人入选。
3. 精神图腾价值
逆境哲学:“此心安处是吾乡”成当代人精神良药。
创造性转化:将贬谪地转化为文化圣地(黄州赤壁、惠州西湖、儋州载酒亭)。
四、历史回响
王国维评:“三代以下诗人,无过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其伟大不仅因才华,更在将苦难淬炼为文明的光——于政治风暴中守护士人风骨,在蛮荒之地播撒诗书礼乐,最终成就中国文人人格理想的最高典范。
以下是关于苏洵(1009—1066)的简明传记,聚焦其生平关键节点、文学成就与历史定位,突出其“大器晚成”的传奇性及其在文学世家的核心作用:
一、生平脉络:布衣文宗与三苏之基
1. 少年放浪与晚学奋起
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少时“不喜学”,游历名山大川,27岁始发愤读书(欧阳修评:“年二十七,大发愤,谢其素所往来少年”)。
科举失意:屡试不第(38岁最后一次应试失败),遂焚旧稿,绝意功名,专攻古文,精研《战国策》《史记》等典籍,形成雄辩文风。
2. 文章惊世与名动京师
48岁携二子(苏轼、苏辙)出蜀游学,以《权书》《衡论》《几策》等政论拜谒欧阳修。欧公读后惊叹:“文章不为空言而期于有用”,荐于朝廷,士大夫争传其文,声名鹊起。
受任霸州文安县主簿(虚衔),与姚辟合修《太常因革礼》,书成未及授官而病逝。
二、文学成就:熔铸古今的“战国策士风”
| 体裁 | 核心特点 | 代表作品 | 文学价值 |
| 史论政论 | 纵横捭阖,逻辑缜密,辞锋犀利如刀 | 《六国论》《管仲论》《心术》 | 以史鉴今,揭露宋廷积弊(如赂敌、吏治) |
| 军事谋略 | 深研兵法,主张奇正相生、以弱胜强 | 《权书·攻守》《项籍轩志》 | 突破儒生空谈,提出实战方略 |
| 书序赠答 | 情理交融,气格高古 | 《送石昌言使北引》《张益州画像记》 | 开宋代赠序文雄健之风 |
文风革新:
破骈立散:彻底摆脱六朝骈俪,以单行奇句构建磅礴气势。
论辩艺术:善用设问、反诘、对比(如《六国论》“弊在赂秦”的立论),层层递进如兵法布阵。
语言淬炼:句式短峭,用典精准,王安石赞其“精深有味,语不徒发”。
三、家族奠基与文化符号
1. 三苏灵魂
亲自教导二子,确立“通经学古、关注现实”的家学(苏轼言:“父兄之学,皆以古今成败得失为议论之要”)。
携子出蜀开启“三苏时代”,欧阳修称:“三人之文章,盛传于世。得而读之者皆为之惊,或叹不可及,或慕而效之”。
2. 文化符号化
“苏老泉”代指晚成者:因其27岁苦读逆袭,后世以“苏泉”“老泉”喻大器晚成。
《三字经》定格教子典范:“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成为中华蒙学经典案例。
四、历史评价
曾巩:“其文博辩宏伟,读者悚然想见其人”。
《宋史》:“一时文人如叶清臣、宋祁辈,咸不及也”。
明代茅坤:列“唐宋八大家”,评其文“如大江之奔涛,沙石卷走,而真宰独露”。
结语:苏洵以布衣之身撼动文坛,其文如古剑出匣寒光逼人,其教子成材更缔造千年文化奇观。他不仅是古文运动的悍将,更以“逆袭者”姿态成为中国文化中励志与家教的双重图腾,深刻印证了“厚积薄发”的东方智慧。
以下是关于欧阳修(1007—1072)的深度传记,整合其文学革命、政治实践与人格精神,突出其北宋文坛领袖与文化转型奠基人的双重身份:
一、寒门逆袭:从孤童到文宗
1. 苦难童年
4岁丧父,母郑氏“画荻教子”(以芦秆代笔沙地练字),家贫无资购纸墨。
少年借书抄诵,偶得韩愈文集残卷,惊为天人,埋下古文运动火种。
2. 科举破局
天圣八年(1030)以“连中三元”(监元、解元、省元)登进士第,殿试甲科第十四名。
主考官晏殊评其文:“如峭壁孤松,自有一种清气”。
二、政治生涯:庆历新政的旗手与反思者
| 阶段 | 角色 | 核心事件 |
| 新政先锋 | 谏官(知谏院) | 支持范仲淹改革,作《朋党论》驳斥守旧派,提出“君子以同道为朋”的划时代政论 |
| 地方治绩 | 滁州、扬州、颍州知州 | 滁州建醉翁亭、扬州筑平山堂;推行宽简之政,“不见治迹,不求声誉,吏民安之”(《宋史》) |
| 晚年中枢 | 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副相) | 主持嘉祐二年(1057)科举,废“太学体”怪诞文风,录取苏轼、曾巩、程颢等一代英才 |
| 政见蜕变 | 务实改良派 | 早期支持新政→晚年反对王安石激进变法(青苗法),主张“渐变弊法”(《言青苗钱第一札子》) |
三、文学革命:再造北宋文脉
1. 古文运动统帅
理论纲领:提出“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答吴充秀才书》),反对西昆体浮华骈文。
创作实践:
散文:《醉翁亭记》创21个“也”字回环咏叹体;《秋声赋》开宋代文赋新风。
史笔:《新五代史》以“春秋笔法”暗讽当代,如《伶官传序》“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2. 诗词革新
| 体裁 | 突破 | 代表作 | 影响 |
| 词 | 拓展抒情深度,化俗为雅 | 《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 | 启晏殊之婉约、苏轼之清旷 |
| 诗 | 以文为诗,说理明畅 | 《戏答元珍》“夜闻归雁生乡思” | 导江西诗派先声 |
3. 文化工程
编《集古录》:中国首部金石学专著,开创文物证史先河。
主修《新唐书》:重构唐代历史叙事。
四、人格魅力与精神遗产
1. 伯乐胸襟
提携“一苏三曾”(苏轼、曾巩、曾布、曾肇)、王安石、包拯、张载等,苏轼感念:“论大道似韩愈,论事似陆贽,记事似司马迁,诗赋似李白”。
见苏轼文惊呼:“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成语“出人头地”来源)
2.士林楷模
至孝:为母守丧著《泷冈阡表》,创“祭父文”经典。
诤友:与梅尧臣、苏舜钦诗酒唱和三十年,开北宋文人结社风尚。
幽默:自号“醉翁”,《六一居士传》以“藏书一万卷,金石遗文一千卷,琴一张,棋一局,酒一壶,一翁老于此”定义文人雅趣。
3. 历史定位
朱熹:“欧阳公作字如其为文,外若优游,中实刚劲”。
钱穆:“宋学精神,始于安定(胡瑗),成于欧阳”。
结语:欧阳修以“蓄道德而能文章”自期,其伟大不仅在于终结晚唐五代文风颓势、奠定宋代文化根基,更在于塑造了士大夫的人格范式——在庙堂以天下为己任,在江湖以斯文传薪火。从画荻孤童到文坛宗主,他的一生正是北宋文化崛起的缩影。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运城)人,世称“柳河东”“柳柳州”,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其生平与创作贯穿了政治革新、文学运动与思想探索,以下分述其核心事迹与贡献:
一、生平轨迹:从长安才俊到南荒逐臣
1. 少年得志与宦途初兴
出身河东柳氏,少时以“神童”闻名,20岁中进士,26岁登博学宏词科,历任校书郎、蓝田尉、监察御史里行。其文“卓伟精致”,为时人推崇。
永贞革新(805年):任礼部员外郎,参与王叔文集团推行新政,抑制藩镇、废除宫市、整顿吏治。因宦官反扑,革新仅180余天失败,被贬邵州刺史,途中加贬永州司马,时年33岁。
2. 永州十年(805—815):文学生涯的黄金期
谪居荒瘴之地,寄居龙兴寺,研修佛法,与僧侣巽上人深交,形成“儒释融通”思想。
创作井喷:留下317篇诗文(占全集过半),完成《永州八记》《捕蛇者说》《三戒》(含“黔驴技穷”)等名篇。山水游记确立文体独立地位,寓言y针砭时弊,传记聚焦平民苦难。
3.柳州治绩与殒落(815—819)
徙任柳州刺史,废除“以人质钱”陋俗,自掏私财赎奴婢归家;兴办教育,岭南士子“数千里从游”。
为友舍己:主动请以柳州换刘禹锡贬所播州,助其奉养老母(后改贬连州)。
47岁病逝任上,百姓奉为神明,立庙祭祀千年不绝。
二、文学与思想成就
1. 古文运动领袖
与韩愈共倡“文以明道”,反对骈文空洞,主张回归先秦两汉质朴文风。其散文题材广博,逻辑严密,语言峻洁,奠定唐宋散文范式。
2. 创作分类与代表作
| 体裁 | 特点 | 代表作品 |
| 山水游记 | 景中寓情,物我两忘 | 《永州八记》《小石潭记》 |
| 寓言 | 借动物讽世,凝练犀利 | 《黔之驴》《临江之麋》 |
| 传记 | 首创平民史传,揭露阶级矛盾 |《捕蛇者说》《种树郭橐驼传》 |
| 哲学政论 | 倡“天人相分”,批天命观 | 《天说》《封建论》 |
| 佛学诗文 | 统合儒释,以孝解空 |《巽公院五咏》《送僧浩初序》 丨
3. 思想融合:儒为本,释为用
主张“佛之道与《易》《论语》合”,以佛教心性论补儒家修身,提出“统合儒释”的调和路径。其思想被苏轼赞为“儒释兼通、道学纯备”。
三、历史评价与影响
文学史地位:山水游记开后世典范,寓言成成语源头(如“黔驴技穷”),平民传记拓展史传边界。
精神遗产:贬谪中升华文学,逆境坚守民本(“凡政令之作,有俟时而行之者”)。柳州德政被韩愈铭刻于碑:“宅有新屋,步有新船……柳民既皆悦喜”。
矛盾性:既求“忠君济世”,又借佛道超脱,终未解仕隐之结,折射中唐士人的精神困境。
结语:柳宗元以“愚溪”自喻(《愚溪诗序》),其一生恰似寒江独钓的“孤舟蓑笠翁”——于政治风雪中坚守文道,于蛮荒之地播种文明。其文承屈骚之郁愤,启宋文之平易,其人“虽万受摈弃,不更乎内”的士节,至今犹震烁文史。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韩愈的简要传记,突出其核心生平、成就与影响:
字: 退之
籍贯: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
自称: 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故后世尊称“韩文公”。
历史地位:
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
“唐宋八大家”之首。
唐代古文运动的主要发起者、核心领袖和最大功臣。
被苏轼誉为“文起八代之衰”(指扭转了东汉至隋八代文风的衰败)。
核心生平:
1. 早年坎坷:三岁丧父,由兄嫂抚养。早年经历战乱流离,刻苦攻读。
2. 科举仕途:进士及第后,仕途并不顺利,多次参加吏部博学宏词科考试未中。曾辗转于节度使幕府任职。
3. 为官直言:入朝为官后,性格耿介,敢于直谏。最著名的事件是 《谏迎佛骨表》:唐宪宗欲迎奉佛骨舍利入宫供奉,韩愈上表激烈反对,言辞恳切甚至尖锐,触怒皇帝,几乎被处死,后经大臣求情,被贬为潮州刺史。在潮州虽时间不长,但政绩显著(如驱鳄鱼、兴教育)。
4. 宦海浮沉: 一生经历多次升迁与贬谪(“三起三落”),曾官至京兆尹、兵部侍郎、吏部侍郎等职。
5. 晚年与逝世:晚年健康状况不佳,824年病逝于长安,享年57岁。
主要成就与贡献:
1. 古文运动的旗手:
理论倡导:鲜明提出“文以载道”、“文道合一”的主张,强调文章要承载儒家思想(道),内容重于形式,反对六朝以来华而不实、空洞浮靡的骈文。
创作实践:身体力行,创作了大量风格雄健、气势磅礴、逻辑严密、语言创新的散文作品,为古文运动提供了最佳范本。
聚拢队伍:大力提携后进(如李翱、皇甫湜、张籍等),团结同道(最坚定的是柳宗元),形成声势浩大的古文运动阵营。
2. 卓越的文学创作:
散文:成就最高,涵盖论说文(《师说》、《原道》、《原毁》、《争臣论》)、杂文(《杂说》四首,如“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传记(《张中丞传后叙》)、祭文(感人至深的《祭十二郎文》)、碑志、序跋等多种文体。风格雄奇奔放,说理透辟,感情真挚,语言精炼而富于创新。
诗歌:“韩孟诗派”(与孟郊)的代表人物。诗歌风格奇崛险怪、以文为诗,追求生新瘦硬,开中唐一派新风,对宋诗影响深远。名篇如《山石》、《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等。
赋: 亦有佳作,如《进学解》。
3. 儒家思想的捍卫者:
在佛、道盛行的中唐,韩愈以复兴儒家道统为己任,著《原道》、《原性》等文,激烈排佛老,力图重建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对宋明理学的兴起有重要影响。
提出“道统”说(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孟),自视为孟子之后的道统继承者。
4. 教育思想:
《师说》是其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提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等著名论断,批判当时耻于从师的社会风气,强调尊师重道和学习的重要性。
核心影响与评价:
古文运动定鼎之功:韩愈以其理论、创作和领导力,使古文运动取得决定性胜利,彻底扭转了骈文统治文坛的局面,确立了散体古文在文学创作中的主流地位,影响后世千年。
散文典范: 其散文成为后世学习的最高典范之一,被收入各种选本(如《古文观止》),广为传诵。
文坛领袖地位:被公认为中唐文坛的领袖,其人格魅力和文学成就对同时代及后世文人产生了巨大感召力。
思想史上的地位:其复兴儒学的努力,是宋明理学兴起的先声。
总结:
韩愈是中国文学史和思想史上的一座丰碑。他不仅是开创一代文风、奠定散文新格局的文学巨匠,也是力挽狂澜、重振儒家道统的思想先驱,同时还是提携后进、影响深远的文坛领袖。他以其雄健的文风、深刻的思想和刚直的人格,赢得了“百代文宗”的崇高地位。
(注: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