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严而活泼的民间音乐 ——巨鹿道乐
文/刘孟领
顾名思义,说它庄严是对神灵而言,说它活泼是对人类而谈,它就是1800多年前东汉末年农民起义领袖张角创立的太平道乐(即巨鹿道乐),作为省级非遗,目前依然在民间的斋醮法事中活跃着……
巨鹿道乐,在全国可是闻名的。30年前,即1995年国家中央电视台到巨鹿录制道教音乐专题片《古郡寻古音》,并多次播放,影响全国;1996年,中央音乐学院袁静芳博导出版的《河北巨鹿打醮科仪音乐》,发行海内外;邢台学院音乐系主任发表的论文《巨鹿道教打醮科仪音乐》,用生动的事例说明了巨鹿道乐的前世今生。
巨鹿道乐为全真道,故而它悠缓典雅,庄严肃穆,保留着"全真正韵"的音乐风格。巨鹿道乐为邱祖龙门正法派。据县文化馆馆长鲍西刚说,"现在最早可以追溯至邱祖龙门派第21代弟子志纯,他是巨鹿县贾庄村人;第22代弟子理波,巨鹿县白佛村人,他生前常到北京白云观交流道法;第23代弟子甄宗贞,第24代弟子甄敬文、甄群英、甄敬波,第25代弟子马迎辉、游自钦、马更坤等,有什么大事活动常常看到道士深入民间传承。"
巨鹿道乐的起源
东汉末年,钜鹿人张角,创立了太平道。太平道北起长城、南至长江、西自太行、东临大海,传播了八大州(幽、青、冀、兖、徐、扬、荊、梁州)、道徒四五十万,成为了历史第一次有组织的黄巾农民大起义,撼动了腐朽没落的东汉统治。由道教引发的大起义过程中‘,巨鹿成了江北道教发源地之一,太平道乐无愧为中国民间宗教音乐的瑰宝。
太平道乐传播快,范围广,道徒多,声势大。由于太平道乐源于武装起义,所以具有粗犷雄浑、古朴激昂的韵律特色,既不同于北方道乐的"全真韵",也区别于南方道乐的"正一韵",在全国独具一格。太平道乐的曲牌共有181首,其中伴弦曲牌48首,乐器曲牌41首,打击乐曲牌45首,失传了47首。 流传下来的曲谱主要有《太平十八番》、《朝天子》、《经堂乐》、《玉芙蓉》等。太平道乐的演奏形式,有动乐丶有静乐之分,演奏人数可多可少,至少九人,多则可达30多人。
巨鹿道乐的发展
巨鹿道乐,已经传承1800多年,手抄本太平道乐工尺谱也辗转传世至今。由于工尺谱只记写了旋律的音高关系,没有时值和强弱拍的划分标记,所以太平道乐的传承主要靠师傅的口传心授。
史书记载,清朝末年,巨鹿县的道观有通仙观、理观、灵应观。灵应观最大,占地面积500余亩,坐落在闫町村北200米处。它有三个院落,五座大殿,规模宏大,影响广泛。此观和邯郸黄粱梦,都是河北省南部较大道观。
新中国成立后,庙宇拆除。出家道士还俗。他们不能再做庙内功课,只能从事民间斋事和打醮活动。在那特殊的文化时期,活动受到禁止。1980年代后,零散在各村的道士,又开始民间斋醮活动。
现在,巨鹿县能奏乐的道士有40多人,比周围的平乡县、广宗县、任泽区、隆尧县、宁晋县等区县都多。巨鹿道乐主要流传在巨鹿为中心的周围县域,如南宫、平乡、广宗、南和、任泽、隆尧、新河、沙河、曲周、鸡泽等十几个县(市、区)。
巨鹿道乐的演唱对象是神灵和人。对神灵,其音乐风格:庄严肃穆,幽幻典雅,宗教气息甚浓;而对人,其音乐风格则清新活泼、欢快明朗、世俗气息很重。无论是打醮,祭祀,寿诞和民间庆典演出,深受群众喜爱。
精彩的打醮活动
赶得挺巧,我们正好观摩了打醮的精彩演出,深受感动。
打醮活动在巨鹿一带普遍流行。每逢春节前后,农民自愿组织搭起醮棚,请道士打醮。目标有三个:一是为了敬神,求神仙保佑,消灾除难;二是通过打醮活动,各方亲友都来欢聚,这种民俗活动加强亲友间的联系;三是打醮的音乐节目丰富多彩,使群众得到了一次音乐娱乐和欣赏,为人们助了兴。
打醮活动负责人说:" 打醮时间一般为三天,每天早晨、上午、下午、晚上四次道场,再加上前一天晚上一次,共做十三次道场。"十三次道场内容为:借地表、文昌表、法护宣表、东岳天齐表和起师表、三清表、太阳偈表、起师和法护、轻经进表和宣乐祭祖、大阴表和九皇表、玉皇表、拜忏和拜表放施食、卸醮。十三次道场共进行160多项节目,各项仪式都有各种音乐伴奏,再加上演出的时装配伍,那叫一个痛快。
巨鹿道乐的传承
根据《巨鹿文化志》作者赵海波介绍,巨鹿道乐的第二十四代传承人甄敬文,对传承巨鹿道乐做出了突出贡献。
今年58岁的甄敬文,自幼师从本村的道士、第23代传人甄善增,系统学习各种乐器的演奏、曲牌和唱诵经卷,从15岁开始,参加各类道家音乐的表演,1990年代开始率团应邀到山东、江苏等多个省份进行精彩演出。
几十年的演出,甄敬文形成了自己的特点。他最擅长的是吹笙里面的吐音和打指结合的技巧一一吐音技术随着现代声乐器里簧舌的增长增宽和声音变大发展而来,吐音既可吹又可吸,吹吸结合产生了笙的表现力。吐音和打指配合,出来的效果十分独特,声音响亮而且清脆。早在1997年,他在邢台市道教音乐比赛中获得打击乐一等奖!
现在,甄敬文已经传授徒弟三名,徒弟下面又收徒孙十多名。同时,他们为了传承好巨鹿道乐,无偿进校园为孩子们表演,想法让下一代接受,尽量扩大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响力,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做贡献。
正所谓——
【巨】著鸿篇续道场,
【鹿】鸣之喜正义扬。
【古】往今来在传诵,
【音】与政通斗志昂。
【庄】严肃穆敬神佑,
【严】气正性大伸张。
【活】灵活现跃民间,
【泼】墨挥毫颂小康。
作者简介:刘孟领,笔名孺子牛,男,1954年生人,大专学历,中共党员,原籍河北邢台巨鹿县。本人自幼爱好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尤爱文学和书法艺术,现为《中国文学作家》签约作家,河北省文学艺术研究会会员,邢台市作家协会会员,邢台市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联大赛组委会授予“文化摆渡人”、“好作者”、入编当代文学网文化艺术人才库,北京巨匠丹青书画院授予新时代艺术先锋人物,并多次获得国家级书画及文学征文写作技能大赛奖励。